六年級上冊教學計劃模板合集8篇

來源:才華庫 1.64W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我們的工作又將迎來新的進步,此時此刻我們需要開始做一個計劃。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制定計劃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上冊教學計劃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六年級上冊教學計劃模板合集8篇

六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篇1

人民教育出版社國小數學室、課程教材研究所國小數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寫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是以《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的基本理念和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依據,在總結原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教材研究和使用經驗的基礎上編寫的。編者一方面努力體現新的教材觀、教學觀和學習觀,同時注意所採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實驗教材具有創新、實用、開放的特點。另一方面注意處理好繼承傳統與發展創新之間的關係。既注意當前數學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國數學教育的優良傳統,使教材具有基礎性、豐富性和發展性。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位置,分數乘法,分數除法,圓,百分數,統計,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分數乘法和除法,圓,百分數等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在數與代數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分數乘法、分數除法、百分數三個單元。分數乘法和除法的教學是在前面學習整數、小數有關計算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分數四則運算能力以及解決有關分數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分數四則運算能力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重要基本技能,應該讓學生切實掌握。百分數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掌握百分數的計算方法,會解決簡單的有關百分數的實際問題,也是國小生應具備的基本數學能力。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位置、圓兩個單元。位置的教學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現實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初步的數學化的過程,理解並學會用數對錶示位置;通過對曲線圖形——圓的特徵和有關知識的探索與學習,初步認識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展。

在統計方面,本冊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統計圖。在前面學習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學會看懂扇形統計圖,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和解決問題中的作用,發展統計觀念。

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結合分數乘法和除法、百分數、圓、統計等知識,教學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假設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進一步體會用代數方法解決問題的優越性,感受數學的魅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綜合應用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

1. 理解分數乘、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比較熟練地計算簡單的分數乘、除法,會進行簡單的分數四則混合運算。

2. 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3. 理解比的意義和性質,會求比值和化簡比,會解決有關比的簡單實際問題。

4. 掌握圓的特徵,會用圓規畫圓;探索並掌握圓的周長和麵積公式,能夠正確計算圓的周長和麵積。

5. 知道圓是軸對稱圖形,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能運用平移、軸對稱和旋轉設計簡單的圖案。

6. 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錶示位置,初步體會座標的思想。

7. 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比較熟練地進行有關百分數的計算,能夠解決有關百分數的簡單實際問題。

8. 認識扇形統計圖,能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表示資料。

9. 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0. 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假設的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2. 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二、教材的編寫特點

本冊教材對於教學內容的編排和處理,是以整套實驗教材的編寫思想、編寫原則等為指導,力求使教材的結構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學生的年齡特徵,繼續體現前幾冊實驗教材中的風格與特點。本冊教材仍然具有內容豐富、關注學生的經驗與體驗、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演算法及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開放性的教學方法等特點。同時,由於教學內容的不同,本冊教材還具有下面幾個明顯的特點。

1. 改進分數乘、除法的編排,體現數學教學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2. 改進百分數的編排,注意知識的遷移和聯絡實際,加強學生學習能力和應用意識的培養。

3. 提供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注重動手實踐與自主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4. 加強統計知識的教學,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逐步形成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習慣。

5. 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滲透於數學教學中,用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穫激發學生的 三、教學中需要準備的教具和學具

在前面幾冊的教師教學用書中,已經介紹了許多教具和學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繼續使用,如小棒、方木塊、量角器、三角板、直尺、計算器等。結合本冊的教學需要,介紹幾種使用效果較好的教具和學具,以供參考。

1. 圓形紙板作為演示分數計算以及認識圓的教具。可以用硬紙板做成大小相同的圓若干個。拿其中的兩個圓形紙板做成如五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第14頁介紹的教具,用來演示不同的分數。作為教師演示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作為學生操作用的學具可小一些。

2. 圓規教學圓的認識時用。教師要準備可以在黑板上畫圓的圓規。每個學生也要準備一套自己用的圓規。

3. 說明圓面積計算公式用的教具可以仿照教材第68頁的圖用紙板製作,供教師演示用。另外在本冊教材的附錄中印有同樣的圖,學生可以剪下來貼在紙板上,作為操作用的學具。

六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篇2

 [課文說明]

《樂遊原》是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作品。詩人所處時代是國運日衰的晚唐,雖說他少年即中進士,但朝廷黨派爭鬥激烈,他空有抱負而無法施展,終身不得志,其詩頗多憂懷國運、慨諷時事、表述心緒。

樂遊原在長安東南,漢宣帝建樂遊廟,又名樂遊苑、樂遊原,登原可望長安,唐朝時是有名的遊覽勝地。在某天傍晚,詩人不知何故,心情鬱郁難以排遣,於是驅車遊原,見夕陽美好,萬物披輝,然感夜暮將近,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五言絕句。詩的前兩句起筆陰鬱,以“向晚”“不適”二詞點明瞭登賞樂遊原的時間和原因,為詩人之後的心情發展設下了埋伏。第三句宕開一筆,極贊夕陽照臨下古原晚景之美。此時夕輝正盛,詩人雖未寫出景物,但可以想象得到那瑰麗的天空、雄偉的長安城關和秀美的山川田野,盡在眼底。第四句筆鋒頓轉,寫黃昏臨近,詩人無力挽留良辰美景,唯有深深地慨嘆。“無限好”與“只是”,二詞一放一收,將詩人無限惆悵與惋惜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詩歌后兩句意味深長,更是格言式的名句,但在理解上也不盡相同,有指對唐朝國是日非之慮,有指對良辰美景短暫之感傷,有指對身世沉淪年華易逝之憂。還有人認為“只是”意即“正是”,一掃惋惜之感,表達了詩人熱愛生活,堅持理想的一種“深情苦志”。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朝詩人王維,他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當時他離開家鄉已兩年,隻身在京都長安求學,謀取功名,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親人而作,樸質而又深情,千百年來引起無數人的共鳴。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數字中,九是極陽之數,因此,農曆九月初九被稱作重陽。在我國古代,重陽節很重要,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活動,如:登高、插茱萸、賞菊、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等。長安繁華熱鬧,但於詩人而言,畢竟是“異鄉”,在心裡始終有距離感,詩歌第一句以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寫出詩人對親人的思念,對身在異鄉的感受。而今又到重陽,正值家家團聚、人人歡慶,第二句用一“倍”字寫出詩人此時思鄉比平時更甚,平時思鄉不一定顯露,而一遇佳節,詩人積聚已久的思家懷鄉之情再也無法遏止,“每逢”二字說明詩人不止今日,更有多少個良辰佳節都在思念裡度過。前兩句情感來得直接、激烈,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因此它成為最能表現思鄉情感的名句。後兩句不說自己,想象兄弟們在重陽日登高、佩戴茱萸之時,發現少了一個兄弟後的情景。“茱萸”是一種有著濃烈香味的植物,插在頭上或衣襟上,據說可以去邪避毒。詩以“遍插茱萸”的圓滿對比“少一人”的缺憾,借兄弟們的遺憾與思念來迂迴曲折地表達“我”的遺憾與思念,看似平靜的語言下面實則是深沉的感情,和杜甫的《月夜》中“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有異曲同工之妙。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並能默寫。

3.理解詩句意思,能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建議]

1.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詩句,讀通讀順,在讀中感知詩歌的韻律美。

2.在教學時扣好“線頭”,才能順利理清文意,如第二首詩題中的“憶”,第一首詩句中的“不適”。要藉助工具書及學生已有經驗,自主或者合作理解詩句的意思,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

3.通過朗讀、聯想等體會詩歌的畫面美,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樂遊原》寫遊原賞景,抒發了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的惆悵與惋惜之情。“樂遊原”只是地名,在教學時可以注意一下學生的理解。前兩句說明了登樂遊原的時間和原因,可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經歷談談不愉快時的感受。詩人在樂遊原見到了什麼樣的美景呢?教師此時丟擲對樂遊原的介紹,恰當地為學生的想象說話作準備。然而詩人仍然遊原不“樂”,美景當前,他產生了什麼感慨?教師再相機介紹詩人有關背景資料,可以加深學生對詩人心情的理解,還可以進行角色體驗,知詩人之“不適”“不樂”。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節日所感,抒發思鄉之情。教學前兩句要讓學生理解,為何愈是佳節,詩人便愈是感傷?體會到詩人獨在他鄉的孤單無依。再讓學生化身為兩地相處的“兄弟”和詩人,進行角色體驗,去體味作者遺憾的心情,然後可聯絡學生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切身感受。

4.本課生字的識記宜放在語言環境中與教學同步進行。

5.拓展與實踐。第一首詩學完後可以依照唐詩素描的形式讓學生寫一寫對詩的內容的理解,對意境的想象,並找些李商隱的其他詩作來讀一讀,如《夜雨寄北》《無題》《嫦娥》等。第二首詩學完後可讓學生收集王維的詩作與其他思家懷鄉的作品讀一讀,豐積累,如《月夜》《雜詩》等。

[參考資料]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雜詩

(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

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

寒梅著花未?

無題

(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教學設計舉例】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並能默寫。

3.理解詩句意思,能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理解兩首詩的意思,能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意境,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含蓄而深沉的感情。朗讀背誦這兩首詩。

[教學準備]

課件(或課文圖片)、相關拓展資料。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匯入

1.“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萬樹鳴蟬隔岸虹,樂遊原上有西風。”“樂遊原頭春尚早,百舌新語聲卑卑。”……

教師背誦有關樂遊原的詩句引出課題。

2.讀題,解題。樂遊原:地名,在長安城南,唐朝時是有名的遊覽勝地。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自主朗讀詩歌,讀準讀通。

2.指名讀,糾正字音,指導“驅”,讀寫。

3.默讀古詩,結合圖片,理解詩意。先獨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彙報交流理解古詩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問題。

5.整理學生譯文成果,並展示譯文。

傍晚時覺得心裡不太舒暢,就駕車去登樂遊原。夕陽多麼美好啊,只是黃昏將近了。

三、品讀感悟

1.知詩人心。

(1)詩人何時驅車登古原?心情怎樣,你是從哪個詞看出來的?(意不適)

體驗:你心情不好時會怎麼做呢?

詩人心情不適時是怎麼做的?

(2)指導朗讀一、二句。

2.感詩景美。

(1)介紹樂遊原:漢宣帝立樂遊廟,又名樂遊苑、樂遊原。登上古原,全城風光盡收眼底。

(2)教師創設情境,學生閉目想象畫面:夕陽把它的金輝鋪灑下來,這時的樂遊原是怎樣的美景呢?遠望繁華的都市長安又是什麼模樣?

學生自由想象並表達。

(3)指導讀第三句。

3.悟詩人愁。

(1)面對美景,詩人有什麼感慨?為什麼會有這種良辰美景短暫的感受呢?

(2)補充詩人簡介及相關背景資料,與學生交流。

(3)情境設定:師扮演車伕,詢問惆悵的客人(學生)——

夕陽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點了沒?您還有什麼可愁的呢?

(讓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惆悵傷感、人生失意、憂國家大勢將去等。)

(4)指導讀第四句,學生體會詩人心情,讀出惆悵與傷感。

4.讀詩韻。

深入朗讀。教師示範朗讀,學生練習朗讀。

四、拓展積累

1.唐詩素描——讓學生以詩人或是旁觀者的身份寫一寫對詩的內容的理解,對意境的想象。

2.背誦默寫本詩。

3.你還讀過詩人李商隱什麼作品?師推薦欣賞《夜雨寄北》《無題》《嫦娥》等。

板書:

樂遊原

(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登原遣懷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觸景生情

第二課時

一、激趣匯入

1.九月九日是什麼日子?你知道這天有什麼習俗?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相關知識。

2.入題。而今又到重陽,詩人王維十五歲就往京都長安求學,兩年沒有回家了,他也想家,那難以遏止的思念流淌成一首樸素無華的小詩,打動了許多遊子的心。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首小詩。

3.讀題,解題。憶——思念、想念;山東——此處指詩人家,在華山之東。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自主朗讀詩歌,讀準讀通。

2.指名讀,糾正字音,指導讀寫“茱”“萸”字。

3.默讀古詩,結合圖片,理解詩意。先獨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彙報交流:理解古詩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問題。

5.整理學生譯文成果,並展示譯文:

我獨自在外鄉,每到佳節就加倍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登高時,佩戴茱萸,會發現身邊少了一位兄弟吧。

三、品讀感悟

1.輕讀詩句,找出題目的中心字——憶。全文圍繞這個“憶”字寫了詩人的什麼心情?你是從哪些句子或詞語中體會到的?

交流:心情——孤獨、思親懷鄉;

表現——倍思親、遙想。

2.品味孤獨與思念:

(1)齊讀一二句,哪些詞寫出了詩人王維的孤獨和寂寞?品味“獨”“異”二字。

(2)是什麼原因使得17歲的王維“倍思親”呢?為何愈是佳節,詩人便愈是感傷?“倍”“每逢”二詞說明了什麼?

創設情境想象:王維還會在什麼日子或佳節,思念親人呢?

你有過這樣的體會和感受嗎?聯絡你的生活經驗說一說。

(3)指導朗讀,讀出孤獨感和對異鄉的.深深的思念。

3.品味缺憾與期盼。

(1)齊讀三四句,思考:

重陽節兄弟們一起登高時,是怎樣的歡樂情景?在歡笑的同時有沒有覺得缺了點什麼,那是缺什麼呢?品味“遍”的圓滿與“少一人”的缺憾。

(2)角色體驗:

如果你是王維的兄弟,此情此景,你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呢?

採訪詩人王維:你如何知道遠方的親人們正在思念自己呢?客居他鄉,你又有什麼樣的心聲?

(3)指導朗讀,讀出你的遺憾與期盼。

4.學生練習朗讀全詩。

四、延伸拓展

1.背誦默寫本詩。

2.你還了解王維什麼?師補充詩人簡介及推薦其作品。

3.蒐集其他思家懷鄉的作品讀一讀,豐富積累,如《月夜》《雜詩》等。

板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異鄉異客

每逢倍思親孤獨與思念

遙知

遍插少一人遺憾與期盼

六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篇3

一. 課標要求:

1.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同學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同學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戰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同學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同學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協助同學瞭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別,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同學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情感態度:動機興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國意識,國際視野。

學習戰略:誰知戰略,調控戰略,交際戰略,資源戰略。

語言技能:聽說讀寫。

語言知識:語音,詞彙,語法,動能,話題。

文化意識: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3.對本冊課本的要求:對英語學習表示出積極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聽懂有關熟悉話題的語段和簡短的故事。能與教師或同學就熟悉的話題(如學校、家庭生活)交換資訊。能讀懂小故事和其他文體的簡單書面資料。能參照範例或藉助圖片寫出簡單的句子。能參與簡單的角色扮演等活動。能嘗試使用適當的學習方法,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能意識到語言交際中存在文化差別。

二. 學情分析:同學在國小階段的最後一年。通過三年的學習,他們對英語已經有了持續的興趣和喜好。

三. 教材分析:

1. 教學目標:本套教材旨在協助中國同學學說英語,強調交際和會話,重點在交談。教材為同學提供了大量的在各種不同交際情景中用英語進行交談的機會,同學能經常利用角色扮演並自邊對話,這些交談有利於培養同學交流真情實感的能力,促進靈活的語言運用,使其在各種情景中都能自如地使用英語。

本冊教材共分為四個話題功能:our house, school in Canada, winter in Canada and Christmas。每個單元都確定了要求同學掌握的詞彙,語法,對話,讀和寫的具體目標。

2. 教學重點:

A. 互動式會話

B. 各種情景下的靈活的語言運用

C. 理解和表達完整的意思

D. 真實可信的生活情景

E. 英語為母語者所講的日常用語

3. 教學方法:

A. 製作和利用手偶

B. 製作和利用張貼畫

C. 歌曲,遊戲,故事書等輔助教學

D. 浸入式教學

4. 教具準備:

A. 相關圖片,詞彙卡片

B. 課文投影片

C. 錄音機和磁帶

D. 手偶

四.教學進度

本冊教材共計四個單元,每單元八課,共計三十二課。需要三十二個課時完成,共需十六個周完成。本學期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五.德育滲透:

1.第一單元:愛國主義教育,顧惜糧食,珍惜生活,熱愛勞動,講究衛生。

2.第二單元:熱愛大自然,與他人和睦相處。

3.第三單元:鍛鍊身體,熱愛大自然。

4.第四單元:尊敬他人,與他人和睦相處。

六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篇4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34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 14人。學生大部分來自長巷、群聯、漁莊、東湖、大義、如鬆六個自然村及一些外地民工子女,,在家在校的勞動積極性高,創造性強。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大部分不會種植基礎技術、烹飪、小電器的製作、紙藝手工等技術。但他們通過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幫父母分擔家務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孝心,有助於他們以後人生道路的發展。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包括手工製作、種植技術、家庭烹飪、模型製作等四個板塊。在這個世界裡,學生將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手工編織、種植、烹飪、編織、家用電器等內容。勞技課的範圍很廣,為學生創造了廣闊的天空,也為學生的基礎勞動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1、思想品德目標:

在勞技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學生社會主義的思想品德,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手腦並用能力。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味。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識目標:

瞭解種植基礎知識,常用烹飪技術,手工工藝製作技術。

3、能力目標:

通過勞技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在動手動腦的勞技課中,既學到了技術,又磨練了意志,同時智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生活自理能力不斷增強,更使學生感受到勞動的魅力。

4、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點和良好的勞動習慣,培養他們熱愛祖國,孝敬長輩。通過勞技課的學習,他們發自內心感到勞動的快樂,同時也深刻體會到努力學好文化科技知識的重要性。通過節假日,寒暑假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在父母的讚揚聲中,他們再次感受到勞動的美。 四、教學措施

1、從勞技課的實際出發,使學生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

2、理論知識的傳授要突出重點,注重知識,能力和情感之間的聯絡。

3、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發展他們的觀察,思考,聯想和想象能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作品製作的創造能力。

4、教學過程中要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5、勞動工具和材料的添置,要儘可能考慮學校的經費承受能力,節省開支,又要減輕學生的負擔。儘量進行廢物利用,化害為利,變廢為寶。

6、利用在每班評選”巧手之星”的活動,提高他們的操作技能。

7、要精心備課,尤其要備學生,突出重點,難點。

六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篇5

一、學情分析

本屆六年級共任教3個班,三個班級都為新接手班級,總體上來說3個班在紀律可以,總體上的科學習慣較好。其中2班孩子發言上很被動,需要老師加以引導。4班的孩子差生不交或不寫作業的情況比較多,課堂參與感不強。5班的孩子在生生互動環節上容易走神,變成小組內相互交流。總體來說,在通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初步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足之處在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課堂時間的有限或者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為了結論而實驗,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因此本學期要重點選擇有效材料,整合探究活動,激發他們的思維,根據每個班的優缺點去引導改進。

二、教才分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工具和機械》本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定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形狀和結構》本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能量》本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絡,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生物的多樣性》知道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能自己確定標準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會用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方法描述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三、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路、報刊等查閱資料,蒐集整理資訊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資料、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知識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四、單元教學重難點

“工具和機械”單元: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槓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有的機械可以省力,有的機械不能省力但能發揮其他作用。不同的機械具有不同的結構和不同的功能。

“形狀與結構”單元:柱、樑、拱形、框架等形狀結構各有不同特點,能滿足人們的不同需要。增加樑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改變材料的形狀,可以改變材料的某些效能。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點是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瞭解圓頂形、球形等有與拱形相似的特點。三角形框架具有穩定性,利用三角形可以加固框架結構。上小下大、上輕下重的物體穩定性好。形狀和結構與它的功能是相適應的。

“能量”單元:電流可以產生磁性。電磁鐵具有接通電流產生磁性、斷開電流磁性消失的性質。改變電池正負極接法,改變線圈繞線的方向會改變電磁鐵的南北極。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電池數量等有關。能量有多種形式,能相互轉化,儲存在一些物質中。

“生物的多樣性”單元:生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

同種生物也會具有不同的個體性狀。生物不同的形態結構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保護它們賴以生活的環境。

五、教學措施

1、指導學生大膽利用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物和現象進行有根據的推測,作出假設性解釋。比如推測小電動機轉動原因,煤的成因,根據動植物的形態特徵推測它們生活的環境等。

2、指導學生認真收集資料,意識到要尊重資料,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如研究槓桿尺的實驗,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

3、本冊中的很多內容適於動手操作,材料簡單易得,要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保證學生能真正地動起手來進行探究學習,這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

4、建立能量概念,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在學生三年學習的積累上進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們原有的知識,並幫助他們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學概念。

六、教學進度安排:

六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篇6

教材情況分析:

六年級通過前面三年來的學習,學生已經經歷了“家庭-學校-家鄉與祖國-地球”的觀察、研究、認識周圍事物和周圍環境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在接下來的這個學期裡,我們學習“我們居住的星球”這一內容,進一步擴大他們觀察、研究、認識事物的視野,引導他們開展相對獨立的科學探究活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是六年級上冊教材的基本設計思路。在這一冊《科學》教材裡,學生將學習“地球上的一天”“地面形態的變化”“四季中的變化”等內容。

教學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各單元主要教學目標、要求

1、“我們居住的星球”將讓學生了解地球的樣子,人類認識地球的歷程,知道地球儀、地圖與地球之間的關係。

2、“地球上的一天”是教材要孩子們瞭解晝夜交替現象,知道氣溫變化與動植物的行為變化關係,逐步培養學生觀察記錄、進行模擬實驗蒐集和整理資訊的能力。

3、“地面形態的變化”單元讓學生認識地球表面的形態,及變化的原因,瞭解科學家是如何進行科學探究的,讓學生充分體驗探究的快樂。

4、“四季中的變化”這一單元將引導他們去了解四季變化的原因及,知道四季氣溫、動植物、星空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教學措施:

1、強化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的科學學習過程,促進自主學習。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我們居住的星球(第一週~第四周)

第二單元地球上的一天(第五週~第七週)

第三單元地面形態的變化(第九周~第十二週)

第四單元四季中的變化(第十三週~第十五週)

複習、期末評價(第十六週)

六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篇7

一、指導思想

1、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思想及具體目標,全面完整地體現《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要求,貫徹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課程目標。

2、教材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有機融合各相關學科領域的內容,積極探索綜合課教材編寫的體系、途徑和方法。教材內容的選材和呈現方式有助於啟發教師的思維,引導教師學會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進而幫助教師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3、教材編寫的內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採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策略。此外,教材編寫還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區城鄉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資源,體現出範例式教材的特點。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年級六(2)班有學生29人,大多數學生對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很感興趣,學生對社會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對社會常識和社會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瞭解。通過“體驗”、“嘗試”、“調查”、“討論”等方面,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通過對教材的學習,促進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會良好發展。

三、教材的基本特色

1、教材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

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針對學生的年齡、學習興趣、實際接受能力以及所處的地域特點,從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入手,以他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整合學習內容,力求使學生感到親切、真實。

2、教材體現了較強的綜合性

依據邏輯關係,經過有機的整合,豐富和擴大了教學內容,突出了綜合學習的特點。此外,教材還特別關注社會的發展變化,將目前社會上發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作為課程內容,加強了與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以及學習活動的聯絡。

3、圍繞一箇中心主題構建學習單元

主題設計貫徹面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年齡特點、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的原則,儘量選擇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現實題材,從學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會實際中選取為學生所關注的問題。

4、新穎獨特的呈現方式

本套教材的編排方式新穎,通過大量富有真實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圖,在潛移默化間對兒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說教,有助於兒童親近和理解社會,發展和完善自我。採用此種呈現方式,既能夠滿足教師自主開發教材的需要,又能夠滿足學生實現多樣化學習的需要。

三、具體措施

由於品德與社會課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課程對學生的教育是要回歸生活,重視生活的價值。整個課程的時間座標應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課程的空間座標應該是整個社會存在。

因此,本課程的教學空間就不應該只侷限在課堂上,要從多方面加強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絡,與社會生活的聯絡。要儘可能地創設條件,讓學生以各種恰當的方式,與社會生活廣泛地接觸。品德與社會課必須是開放的,教學上不能滿足於照本宣科,要幫助學生將他們的視野投射到社會生活的廣闊範圍,將他們思維的領域伸展到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為此應該積極地開發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各種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學習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學中,可以注重與學校、少先隊組織的活動結合,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安排結合,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結合起來進行。

四、教學進度

周次時間課題課時備註
第四周9.19-9.23社會需要誠信1
感受誠信1
第五週9.26-9.30成長中的變化1
男女同學怎樣交往1
第七週10.8-10.14我們都是炎黃子孫1
中國古代的世界之最1
第八週10.17-10.21影響世界的四大發明1
古代科技文化與建築1
第周10.24-10.28侵略戰爭與不平等條約2
第十週10.31-11.4侵略者在中國的罪行2
第十一週11.7-11.11中國共產黨的誕生2
第十二週11.14-11.18軍旗升起的地方2
第十三週11.21-11.25二萬五千里長徵2
第十四周11.28-12.2延安窯洞的燈火2
第十五週12.5-12.9新中國的成立2
第十六週12.12-12.16走進新時代2
第十七週12.19-12.23走向世界強國2
第18——19周複習考試







六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篇8

一、教材分析

六年級上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組成:《顯微鏡下的世界》、《我們的地球》、《物質在變化》、《探索宇宙》、《假設與實驗》。從知識覆蓋面上,覆蓋了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物質世界三大領域。

第一單元《顯微鏡下的世界》屬於生命科學領域,是在學生學習了常見的動物、植物、人體這些生命體的一些同共特徵的基礎上,根據國小《科學課程標準》中關於微生物及生物的基本結構來編寫的。在這一單元裡,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顯微鏡觀察,查閱資料瞭解,親自動手實驗接觸微生物,使他們在研究神祕的微生物世界的同時,發現祕密,掌握規律,體驗成功的樂趣。

第二單元《我們的地球》,地球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也是我們人類生息繁衍的惟一場所。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幾百萬年,自從人類文明的出現,人類對地球的探索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本單元從人類探索地球的形狀開始,引領孩子們從地球表面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依次研究地球的外部形狀、表面地貌、內部結構,以及長期以來地表的變遷情況。

第三單元《物質在變化》,本單元屬於“物質世界”板塊中“物質的變化”範疇,教材從生活中熟悉的一個個變化入手,提升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並試圖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科學知識和科學概念的過程中,經歷部分或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科學探究的水平,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可以改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問題的積極性。

第四單元《探索宇宙》,本單元是依據國小《科學課程標準》中有關“天空中星體”的內容標準來建構的,讓孩子們通過觀察、記錄太陽和月球的運動變化,探究它們的運動模式,鍛鍊自己的毅力;讓孩子們通過了解人類對宇宙奧祕的探索,認識科學的進步和人類智慧的潛力。引領學生進入天文這座神聖的殿堂,開啟宇宙這本書,遨遊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問題,揭開宇宙神祕的面紗。

第五單元《假設與實驗》,本單元首先是通過問題與探究方法的關聯,引匯出“提出假設”也是探究問題的一種常見的方式。其次通過對實驗的定義介紹了實驗的兩種基本型別:模擬實驗和對比實驗。由於實驗是一種綜合的探究技能,因而,我們對學生的教學要求,既包括體現實驗自身特點的最基本的方面,即實驗的型別、因果假設、實驗中的條件與單變數控制,還包括學生能夠按照實驗的基本步驟從事實驗活動。

二、教學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使每一節課成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設計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時應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不同的行為化動詞表述不同型別的教學目標、儘可能用表現性目標表達需長期積累才可能實現的目標。

2、科學老師充分認真地做好課前準備,包括自身對各方面知識的儲備和對實驗儀器的規範科學地操作、實驗材料的製作,以及學生實驗的課前準備、課中指導工作等。

3、讓探究成為科學課學習的主要方式。科學探究活動一般應掌握由簡單到複雜、由教師扶著走到逐步放開、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過程逐步進行。要給學生一個由生疏到熟悉的過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

4、教學中要充分重視和使用網路、多媒體及儀器的使用,讓學生原本較陌生的、枯燥單調的微生物教學變得生動、具體、有趣。

5、因地制宜選取教學內容和開展教學活動。本套教材是面向全國編寫的,但我國各地的教學資源和學校狀況差異很大。為了使各個地區的科學課教學能夠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希望老師們充分利用當地教學資源實現教材編寫的基本意圖。在條件不能滿足的學校,我們可以尋找替代品,把當地容易獲得的相似物體作為觀察物件,或者簡化某些觀察活動,積極開展適宜本地特點的科學學習活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