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活,積累素材--淺談寫做教學中素材的積累(網友來稿)

來源:才華庫 1.88W

感受生活,積累素材--淺談寫做教學中素材的積累(網友來稿)

席勒曾經說過:“感受能力的培養是時代最迫切的需要,這不僅因為它是一種改善對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為它本身就會喚起洞察力的改善。”①可見,引導學生積極地感受生活,積累寫作素材,努力去改善學生洞察生活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助於推動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㈠要引導學生成為敏銳的“旁觀者”

首先,要引導學生鎖定觀察重點。因為只有經常進行有重點物件的觀察,並使之形成習慣,成為一種潛意識的行為,才有可能積累起鮮明的寫作素材,否則,雜亂無章、毫無鮮明印象的觀察是絲毫無濟於作文的。對於這一點,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對父親買橘子的背影描寫就是很好的範例。

在這一段描寫中,很顯然,朱自清先生是把“父親的背影”作為觀察重點的。他始終把目光投注在“背影”上,無論是對穿著還是動作都進行發細緻的觀察。這一觀察是這篇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撐點,如果作者沒有這種潛意識的觀察選擇,我們也就難以體味到那樣濃郁深沉的父子之情了。所以,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生活,要從眾多的人、物、景中擇出重點來。

其次,要引導學生增強視覺、聽覺等感受能力。對於視覺,劉勰曾有言:“物色之動,心亦搖焉。”②對於聽覺,劉勰亦曰:“屬採附聲,亦與心而徘徊。”③總而言之,這些感官常常能給人鮮明的觸動,留下深刻的印記。現代作家王魯彥的《聽潮》中,作者分別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這五個角度來繪寫潮來時的情景的。雖然他好像只是不經意的寥寥幾筆,但卻使我們如聞其聲,如睹其形,如嗅其氣,如品其味,如感其神,而當這多種感受交織在一起,就讓人不自主地有身臨其境之感。

㈡要引導學生成為情感忠實的記錄者

常言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單靠觀察感受是不行的.,還要記錄下來。作文就是這樣,真實感受到生活中的“碰撞”,有了切身的生活經驗,把握住了生動感人的素材,記錄下來,便是很好的習作。

02年春天,當時我所在學校的一位女教師作為隨軍家屬調到西安工作。臨走那天晚上,她到教室與學生話別,可是沒能說幾句,就哽咽住了,伏在講臺上輕輕抽泣起來,而下面的學生也已是泣不成聲,哭成一片。看到這場面,我當時深受感動,那周的作文也就以“老師,我想對你說”為題,讓學生寫寫自己的真實感受。作文中,有的學生就這樣寫道:

老師,明天你就要走了。明天,你就要離別那個你曾疼愛過也曾痛罵過的我;明天,我將離別你列車上既渺茫又真切的身影;明天,我的淚水將模糊你的臉龐,你的淚水將浸透我的心!

老師,你是否還記得……

老師,今晚你含淚地向我們道別,我知道別離已是難免。在這裡,我只想對您說,愛是不能忘記的,您對我們慈母般質樸的疼愛,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當時,我是噙著淚讀完這篇文章的,我從來沒有想到我的學生竟能寫出這樣感人的文章來。從這裡,我也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學生的真情記錄對於作文的重要意義。

㈢要引導學生成為熱情的創造者

積累素材也不能單靠被動地感受記錄生活,還應該大力介導學生培養多方面的興趣愛好,成為生活的主動實踐者,到生活中找“米”,這樣既培養了生活情趣,又積累了真正屬於自己的作文素材,寫出來,便是新穎獨特而又飽含感情的文章。

我讀汪曾祺先生的《荷花》,寫的是於院中栽種兩缸荷花,以為賞玩,濃郁的生活情趣自然流露於字裡行間,真是妙不可言。後來教學景物片斷描寫時,我便以“荷”為題寫了一篇下水文,讀給學生聽,學生非常喜歡。我便授之以法,學生爭相效仿,有的餵了金魚,有的養了花草,有的餵了小貓,有的養了小鳥。這樣,練筆的素材便多了起來,寫出的文章也生動活潑起來。

由此可見,要想讓學生的素材多起來,作文活起來,學會主動創造是非常重要的,當然,生活實踐的面很廣,我們不應侷限在家裡養花草動物,還應走出家門、校門,培養他們廣泛的興趣愛好,這樣,作文將不再是一道無法走出的深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