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不懂差生

來源:才華庫 1.35W

                                   田琳琳

 

   “差生是我們心中抹不去的痛。”一位執教十幾年的老師曾這樣告訴我。去年他曾因用盡千方百計卻沒能轉化某個差生而抱頭痛哭。蘇霍姆林斯基深有感觸地承認:“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差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沒有哪一位老師不這樣認為。” 

“天生沒有差生,只有有差異的學生”,“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教學實踐中,教師們拋棄了陳舊的教育策略,積極投身於“用愛轉化差生”的行動中,開始賦予差生相當多的關愛和理解。有人還從改善班級教學如進行分組教學實踐入手,著力改善差生受教育的狀況。理論層面上的研究也不遜色。從對差生現象本質的闡釋到提出其科學的診治之道,從總結先進學校和個人的創造性經驗到如何提升教育實踐品質等等,都有了相當的建樹。 

可是,我們準確定義“差生”了嗎?我們真的瞭解差生的心理了嗎? 

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國外資料表明,如果沒有跨學科--包括教學論、生理學、心理學、缺陷學、醫學、諮詢學和教育管理學--的綜合研究,要想使差生問題的研究取得令人信服的結論,根本就不可能。教育實踐對於人性本身的因素--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士氣等等--的分析的缺席,最終顯示出理論的蒼白和底氣不足。 

缺乏理論觀照的實踐,終究是盲目的實踐。正是這一問題促使《差生心理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站在科學理論的高度揭示差生概念的現代內涵,展示當代差生理論領域的最新動向和前瞻態勢。從種種不同的角度--心理特徵的角度、原因診斷的角度、治療的角度和性格學分析的角度以及預防教育的角度,綜合地考察差生問題,提供相應的教育方略。 

那麼,什麼樣的學生才是真正的“差生”? 

普遍的理解是,考試分數長期低於及格線,就是“絕對”的差生;品行差的學生是“相對”差生;兩者都差那就是不可救藥的“雙料”差生了。但這樣解釋差生是否準確?該如何追究“差生”背後真正的原因? 

《差生心理與教育》在“差生”的分析上有不少突破。在“差生的定義和成因”一章中,首先對“差生”的概念做了明確性的定義並進行了現代性意義上的拓展。它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學業不良”,還包括“學習失能”(這是另一種原因造成的學業不良)。二者的共同點是:智力屬正常範圍,但由於各自不同的原因,不能適應普通學校教育條件下的學習生活,最終導致“學業不振”或“學力不良”。但這種“不振”或“不良”是可逆的或基本可逆的,在一定的補救教育的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這些特點使差生有別於其他特殊教育的物件,諸如弱智生、道德品質差的`學生等。 

作者認為,形成差生的諸因素如“素質因素”、“人格因素”、“環境因素”、“身體因素”等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複雜交織在一起,構成導致差生的總體因素。於是本章第二部分在介紹了日本學者北尾倫彥的“三層級說”和佐野良五郎的“雙因素論”等研究成果後,對“學習失能”和“學業不良”的成因進行系統化的研究,以探尋學業不良和學習失能的因果關係。 

差生的定義和成因是本書的一條主線。著者正是以這一定位為理論基石,準確考察了差生的實態,並反思其成因,繼而明確提出治療方案和預防方法以便產生有效的行動。這也正是解決差生問題的重大前提。 

差生的實態,不僅包括差生的心理特徵同時也涵蓋差生的性格特點。由此看來,從心理學、教育學、生理學等側面,對諸多因素交織而成的差生現象作出多學科考察的“差生的心理特徵”與“差生的性格學分析”兩章,在本書中就佔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差生的心理特徵與優等生相比有何差異?作者從心理學的角度,就差生的智力、記憶、性格、動機體系、學習方式等方面入手,探討了差生的一般心理特徵,為教師洞察差生學業不良的各種心理因素大開方便之門。 

為什麼差生不能像優等生那樣學習呢?差生的學業活動究竟存在哪些障礙呢?內部障礙之一是不能充分發揮潛能這一性格上的缺陷。”法國教育家安德烈勒加爾(ALCall)倡導的差生性格學分析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差生的性格學分析”一章通過學業成績與學生個性的關係的研究,依據加爾的“性格型別論”,揭示出學生的性格型別同學業成敗的關係;這一章並非簡單羅列國外大量同類問題的研究,而是用文字和圖表、案例和數字相結合的方式,刪繁就簡,總結提煉,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瞭解差生問題研究的廣闊平臺。而案例的介紹則從實踐的意義上為讀者開拓了可操作的空間,同時又於另一側面印證了理論的科學性。 

今天,學業不良的治療教育(remedial education)已為人們接受。這是針對難以完成普通學業生活的差生採用的一種治療法,目的是使他們從不正常的學習狀態恢復到正常、健康的狀態。“學業不良的診斷與治療”章首先明確學力的含義及它的各方面因素,接著劃定了判定學業不良學生的兩種標準:絕對判定標準和相對判定標準,繼而提出了對學力不良學生的科學診治方案。結合中國實際對大量案例所作的分析使得本章的理論堅實可靠。 

通過補充基礎學力,相當多的學業不良學生可以得到補救。但也有這樣一部分學生無論花多大功夫費多少時日都無濟於事,這就不能不考慮他們身上存在著某種能力的缺陷及其神經生理學的因素。這類學生在《差生心理與教育》中被稱為“學習失能”型差生。在“學習失能的診斷與治療”一章中,學習失能的診斷、治療的成果與經驗得到了有條不紊的梳理與評介。無論是概念的定義、理論的建構還是對於個案的甄選與梳理,都顯示了作者深厚的理論素養和紮實的學術功底,以及他對差生問題研究的獨到之處。需要說明的是,診斷與治療對於教學一線的老師應該更為重要。因為它不僅擴充套件了差生教育理論的應用空間,還提供了現實、具體而又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讓教師參考,極有助於教師轉化差生工作的實施。 

在醫學上有“治療”與“預防”之說,使患者恢復健康狀態謂之“治療”,而使健康者不致患病謂之“預防”。教學實踐中的差生教育也應如此,治療教育與預防教育應該齊頭並進。不過治療教育僅僅指向差生,而預防教育則涵蓋了所有的學生。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湧現了不少支援差生教育的新理論,如曾風靡一時的程式學習理論、情境處置互動作用理論、掌握學習理論等。“差生預防教育”以這些理論為依託,圍繞差生預防教育的兩個基本點--正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和確立旨在發展個性的教學系統,展開富有深度的理論論述。讀到本章,讀者也許會發現,它的主旨思想與“多元智慧理論”有相通之處。可謂“智者同謀”、“英雄所見略同”。 

這樣看來,該書體現的是一種深厚的、內斂的視角,它不隨波逐流迎合當前的教育熱點,而充分彰顯差生理論的深刻理論內涵與借鑑價值。它並不囊括各類所有理論,而如同一個優秀的導引者,在各種理論的碰撞與融合中思考、啟迪讀者理解、選擇。對於我國目前方興未艾的差生問題研究來說,它如同一杯鎮靜劑,引導著研究者從盲目的實踐熱情、從淺層的理論平臺走向理論本身的深處,重新審視差生問題。差生需要關愛,需要理解。這已是被大家認同了的真理。然而,要做到真正地理解差生,讓關愛結出累累碩果,還需要一種治療差生的教育智慧,站在理論高臺上的教育智慧。 

《中國教育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