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追日教學反思(精選12篇)

來源:才華庫 3.01W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夸父追日教學反思(精選12篇),歡迎大家分享。

夸父追日教學反思(精選12篇)

夸父追日教學反思 篇1

每一天給學生上課,看到的是熟悉的面孔,用的是大同小異的教法,很少有激動的時候。這天,我試教《夸父追日》一課。課前,我從參考書上搜摘錄了《夸父追日》的古文:夸父日逐走,入日。渴,欲得,於河、渭。河、渭不足,北大。未至,道渴而死。其杖,化林。摘錄古文後,我逐字逐句地查字典,讀了五六遍,總算讀準了字音,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我選這篇古文的原意是想讓學生們學完了課文後,也來感受感受古人凝鍊的語言!本想運用最常用的教法,先指導學生朗讀完課文,然後設計一兩個牽引全文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訓練思維,深化課文,最後,在深化的基礎上進行有感情的朗讀!但轉念一想,這天何不來一次大膽的嘗試,讓他們在學課文前先讀讀古文,不求理解得透徹與否,但求感受古文的滋味吧!想到那裡,我開啟電腦,展示出《夸父追日》的古文,正準備給同學們示範朗讀一遍,然後再簡要地講一遍大致的意思。這時,有位同學舉起了手,還很興奮地說:“老師,我來讀!”他會讀嗎?我猶豫了一下,但立刻又想到課堂是學生的,就應由學生自己來決定怎樣去學習,就讓他讀一下吧!讀不好也沒關係,那樣不更能體現我的朗讀水平嗎?“好!請你來讀一讀!”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他竟一字一頓地讀來,十分標準而又略有些抑揚頓挫,真酷似古人的唱讀。我睜大了眼睛,不敢相信,這是我的學生嗎?我還從沒教過他們讀古文呢!我不由自主地豎起了大拇指,以前每次豎大拇指總是有點委屈自己以求鼓勵學生,可這一次竟是是那樣的自然,毫無半點矯作!

我趁熱打鐵,立刻請他領著同學們讀幾遍,全班同學有滋有味地讀起來,我也不自覺地加入了他們朗讀的行列。夸父的形象就好像站在我們面前,奮勇前行!

“同學們,我們來看看這篇古文的意思吧!”我已不能掩飾自己的高興。

“我來講,我來講!”某某同學立刻舉起了手,幾乎快伸到講臺上來。我已不再懷疑孩子們的潛力,有力地點點頭:“行!我個性想聽你講!”

“第一句的意思是夸父嚮往光明,不喜歡黑暗,於是與太陽賽跑,想控制太陽為人類服務……”全班出現從未有過的寂靜。我聽著聽著,真想走上去抱住他說聲:“我的孩子們,我的孩子們!”此時我實在想不出什麼詞語來表達。做老師近十年了,習慣了內地課堂上的平靜,這天,在這天的課堂上最後找到了一種課堂的生命──讓孩子們自己展示潛力與知識,與學生一同享受教育的樂趣!

不知什麼時候,雙雙眼睛都盯著我,靜悄悄的。可能發現我在走神了,某某同學說:“老師,我講完了。”我忙從沉思中回過神來,“好啊!原先你們自己都會讀,也都懂了啊!此刻就這樣給我讀,讀出你們心中的感情來!”

立刻,教室裡出現了讀書奇景,聽那腔調,看那形象、我真想走過每個孩子時,都把他們抱一下。在充滿童稚的古韻聲中,我彷彿又和孩子們一齊回到了古代……夸父那不成功誓不罷休的氣魄顯此刻我眼前!

第一次,上課竟能讓我如此激動!在激動中,我和孩子們一齊感受生命,在激動中,我和孩子們一齊成長!

夸父追日教學反思 篇2

《夸父追日》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最後一篇閱讀課文。這是我國最早的著名神話之一,也是一則趣味性很強的神話故事,充滿了奇特的想象。故事講述了一個頂天立地的傳奇英雄夸父,為了讓人們能時刻享受到太陽的亮光,決定把太陽固定下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最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一、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就應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資料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小韋說:“夸父真傻,怎樣能夠追上太陽呢?”話音剛落,教室裡立刻熱鬧起來,大家議論紛紛,都一致認為夸父很傻。有的說:“太陽表面溫度6000攝氏度,十分熱,夸父怎樣可能接近呢?”還有的說:“夸父就算追上了太陽,太陽的熱量也會把他烤糊的。”孩子們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待夸父追日的行為,認為他很傻。孩子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完全能夠理解。但是作為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不能忽略它的價值,體會其蘊涵的深刻含義。針對孩子們的發言,我做了個小結:“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夸父真的很傻,但是他有我們學習的地方,他敢想敢做,堅持不懈、自強不息、敢於拼搏,他想的是造福人類,這種奉獻精神是偉大的。對於傳統的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做既保留了孩子自己的想法,也讓他們明白如何學習別人的長處,讓語文學習不只是膚淺的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夠體會其中蘊涵的深刻含義。

二、自主學習,理解主要資料。

課堂以感受故事的神奇為線索。首先解題匯入,談談讀了課題你想明白什麼?孩子們提出“1、夸父為什麼追日?2、夸父是怎樣追日的?”之後研讀故事,說說讀了這個故事後的感受,具體找找哪些句子描述十分神奇。教學時,我鼓勵學生透過自己的默讀、朗讀、思考或與同學討論來讀懂課文。遇到難讀的字音,不理解的詞語,透過自己動手藉助工具書查詢答案。在初讀課文後,我又進一步要求學生深入思考,抓住課文的主要資料,要求學生圍繞夸父追日的故事把課文的層次理清,讓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話說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感受神話的想象和神奇。

作者充分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方法,將這個神話故事寫得很神奇。在品讀句子“於是夸父拿著手杖,提起長腿,邁開大步,像是風似的奔跑,向著西斜的太陽追去,一眨眼就跑了兩千裡。”這一句時,能夠引發學生想象:腿會有多長呢?人會有多高呢?山、河在他的眼裡會成什麼呢?……從神話故事的神奇處著眼,循著學生的興趣點,以學生的需求出發,把對故事的認識和感受寓於讀故事中的神奇句子中,讓學生感受課文,把原文中簡寫的幾處神奇的地方,透過豐富又誇張的想象具體化。

四、不足之處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創新,在創新中提升,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新課標還指出:在發展語言潛力的同時,發展思維潛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本課談話匯入引出學習的資料《夸父追日》,激發學生對神話的興趣。之後,質疑“夸父為什麼要追趕太陽?”指導朗讀:“每一天夜裡,太陽躲到哪裡去了呢?我不喜歡黑暗,我喜歡光明!我要去追趕太陽,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讓大地永遠充滿光明。”讓學生感悟夸父不怕困難,堅定信念的精神,為下文的理解和朗讀指導作好鋪墊,再以三個詞語貫穿著整篇課文,細細地品讀課文,從課文中體會感悟夸父的精神。本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複述課文,透過初讀,熟讀、感情朗讀多種形式,加深學生對課文資料的理解,為複述課文打下良好基礎。透過本課教學,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是在背誦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復述,複述較機械性。背誦是對原文必須不漏、不變的陳述,而複述能夠去掉一些無關緊要的詞句,能夠更改部分資料和表達方式。所以讓學生由機械性複述過渡到活用性複述,是我在以後教學中應去思考的問題。

夸父追日教學反思 篇3

《夸父追日》是人教版三下年級的課文,這是一篇神話故事,最大的特點就是“神奇”。因此,我在設計教案時,就以“神奇”為線索,構造教學步驟:劃一劃,品一品,寫一寫,評一評,比較閱讀,滲透著作者用誇張的修辭方法突顯神奇,整一節課下來,同學們能較好地感受到“夸父追日”的神奇,也能較神奇地表達夸父所經歷的困難與克服困難的辦法,一切都在自己的計劃之中。

教研員虞勇軍老師肯定了我以“神奇”為線索展開的一系列教學,認為這些環節的設計與實施充分思考到了文字的特點、學生的特點,同時指出,我們還能夠做得更“神奇”些,將“神奇”做透。(1)充分利用課題。課題“夸父追日”中的“追日”本身就很神奇,在此,拓展“神話的起源”,會讓學生感到更神奇。(2)在品讀句子“於是夸父拿著手杖,提起長腿,邁開大步,像是風似的奔跑,向著西斜的太陽追去,一眨眼就跑了兩千裡。”這一句時,能夠引發學生想象:腿會有多長呢?人會有多高呢?山、河在他的眼裡會成什麼呢?……(3)摘錄“讓你覺得神奇的句子”這一自主學習作業能夠改成講這個神話故事,一方面貼合神話故事口口相傳的特點,另一方面鼓勵學生添油加醋地講,比比誰講得更神奇,會讓學生對“神奇”的感受更深。

遺憾的課堂才是有價值的課堂

對於一個教師,總期望自己的課堂不出岔子,能順利達成目標,因此,在一些細節的設計時,往往會避重就輕,將岔子先排除在外。比如說,我在《夸父追日》這一課的教學時,為了防止學生找出來的句子很多,卻不能立刻提到那些最明顯的句子,會拖延課堂上的時間,於是,我這樣設計:“請你找出3處讓你感到最神奇的地方”。虞老師提出:課堂要允許學生出岔子,當學生出岔子時,你就會想辦法去解決,這才會有提升。

當我將寫完的教案給一些老師看時,他們說:“好難的教案哦,這個方案更適合高段學生,三年級的學生能做到嗎?”當我第一次試教完時,發現時間很不夠。我痛苦了,怎樣辦?我的設計太難了,如果全盤否定,我不明白怎樣入手。於是,修改教案,把能夠縮時間的地方儘量縮,力求讓這堂課的主線不掉鏈。當我呈現完這一堂課後,虞老師並未覺得這堂課的設計超過了三年級的孩子水平,而是說,這些就應抓的點你都抓到了,用這些方法去抓這些點很好。同時還指出最後比較閱讀時,《山海經》這一段話能夠請學生來讀一讀,講一講意思。我心中一驚,這但是一篇文言文,在五年級時才出現第一篇文言文《楊氏之子》,孩子們能讀懂嗎?當時,我也曾想過簡單講一下意思,但想想太難了,於是放下了。因此,我只是由自己讀了一遍給孩子們聽,急急地引到課文寫得不錯,因為它充分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方法,將這個神話故事寫得很神奇。(沒想到,犯了“二元論”的錯誤)正當我回憶著,虞老師說:“讓學生逐句說說這篇文言文的意思,正好檢查課文是否讀懂了。”是呀,讀得懂,最好,讀不懂,我給予一些解釋,算是讓學生多理解幾個詞的意思也好,算是為高段的文言文教學滲透也好,想想就應是有益處吧?其實,追根究底,還是擔心課堂上

出岔子的心理在作怪而已。

人無完人,同樣,課也無完課,允許學生出岔子,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同思維的碰撞,在某種程度上,也督促老師去解決問題,沒有問題的出現,怎樣會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話雖簡單,但要做好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了,只能儘自己所能罷了。

夸父追日教學反思 篇4

《夸父追日》是一則趣味性很強的古老的神話故事,充滿了奇特得想象。故事講述了一個頂天立地的傳奇英雄夸父為了讓人們能時刻享受到太陽的亮光,決定把太陽搬到地上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最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學習此文,學生的興趣點會在何處呢?是在於夸父是英雄?還是感興趣於故事的神奇在哪裡?幾經研讀文字,推敲學生的心理,我認為:神話故事描述時所展示出來的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就應是課文的精髓。學生閱讀的興趣點就應在故事的神奇之處。為此,我這樣進行本文的教學:

課堂以感受故事的神奇為線索,首先解題匯入,談談讀了課題你明白了什麼?而後研讀故事,說說讀了這個故事後的感受,具體找找哪些句子描述十分神奇?最後深化理解,找到故事中最感人的句子,進一步認識神話人物“夸父”。

從神話故事的神奇處著眼,循著學生的興趣點,以學生的原需求出發,把對故事的認識和感受寓於讀故事中的神奇句子中,並逐漸的認識神話中的神奇人物——夸父,由衷地產生敬佩之情。這堂課的氣氛始終十分活躍,教學效果基本到達了預期的目的,我想主要是由於教師找準了學生對教材資料的興趣點,教學設計以生為本。同以往的教學相比,這堂課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生學習興趣極強,對課文探究深度遠遠超過平時。很久以來我一向不明白,我們的語文為什麼變得乾枯無趣了?此刻我明白了,事實上,是我們教學的主導思想存在問題。在當前閱讀教學中,我們大多時候仍然是“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或者“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教材”,即使教師設計了許多巧妙的問題,但很大程度上,超多的預設代替了個體的生成,學生仍被教師牽著走。至於為什麼要這樣思考,課文為什麼這樣學,學生不得而知。

由此看來,如果我們能以學生的求知慾望和閱讀的興趣點為基點組織課堂,既不失教師的引領,又更能夠贏得學生的歡迎,更能夠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夸父追日教學反思 篇5

今天第二節課教的是本學期最後一篇課文《夸父追日》。本來我最初的設計是讓學生仿照學習前一篇課文《女媧補天》的方法,提出想要知道的'問題,然後通過自學、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解決這些問題。

早自習佈置孩子們讀了這篇課文後,有個孩子說她在《山海經》裡看過這篇文章,很是令我吃驚。原以為國小三年級的孩子應該是對古文不大感興趣的,而且大都看不懂。所以在學習《女媧補天》時,我對《山海經》提都沒提。失誤!! ——現在補還來得及。於是我馬上修改了教學設計,在課件上又把“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這段話加了進去。然後告訴孩子們,古代漢語要到國中才深入學習,如果我們三乙班的小朋友可以讀懂國中學的內容,那真是了不起!孩子們興趣大增,邊看課文邊試著用自己的話說出譯文,不時還和同桌小聲討論。不到三分鐘,這篇古文孩子們就能完整說出意思,我為孩子們鼓掌,孩子們也為自己鼓掌。接下來,孩子們把文中自己覺得很神奇的句子畫出來,讀出來,深入體會夸父嚮往光明,追求光明的精神,進一步領會到神話故事的神奇。課堂裡充滿了生氣。

在最後一個環節,我問孩子們課後想做些什麼時,有的告訴我想去讀讀《山海經》中《女媧補天》《后羿射日》是怎樣描寫的,有的打算把這個單元的古代神話故事講給家長聽,有的說這個單元就幾篇神話故事,太少了,他得上網去找找其他古代神話故事讀一讀,還有的發現了這篇課文有不少優美句子想摘抄下來。正要說下課時,有個孩子見我沒喊他,乾脆站起來說:“我想知道夸父能追到日嗎?”馬上有人接著他的話回答,“能。”“不能!”見此情景,我乾脆讓孩子們討論一分鐘,儘管下課鈴聲已經響了,但是孩子們沒在意,我也沒在意,因為他們想知道答案,我呢?也想知道我的孩子們會給我怎樣的答案。他們果然沒讓我失望,從地球的自轉說到地球的公轉,從白天說到黑夜,甚至有的還引用《太陽》一課中的句子作為論據,結束時我又把他們沒有說清楚的地方進行了補充。

當我宣佈下課時,我加上了一句,“對不起,謝謝你們!”對不起,是因為今天我拖堂了,耽誤了孩子們寶貴的課間十分鐘;謝謝他們,是因為孩子們讓我深深體會到,只有敢於放手,孩子們才會敢想,敢做,才會激發學習的熱情與動力。是的,要相信你的學生能行!

夸父追日教學反思 篇6

《夸父追日》是一篇神話故事,最大的特點就是“神奇”。因此,我在設計教案時,就以“神奇”為線索,構造教學步驟:劃一劃,品一品,寫一寫,評一評,比較閱讀,滲透著作者用誇張的修辭方法突顯神奇,整一節課下來,同學們能較好地感受到“夸父追日”的神奇,也能較神奇地表達夸父所經歷的困難與克服困難的辦法,一切都在自己的計劃之中。

1、整個課堂,我注重了引導學生從初讀、解讀、誦讀、建構四個層面自主學習,相互探究,主要圍繞“理文意、品人物、悟情理”的教學思路開展,條理清晰,教學有序,較好地達成了知識,潛力,情感三維目標。

2、歌德曾說:“哪裡沒有興趣,哪裡就沒有記憶”,教學中我始終注重激發學生求學興趣,引用視訊設疑激趣導課;設計“翻譯王”賽,舉行“背書王”賽,突出了“疏通文意,熟讀成誦”這個教學重點;“合作探討,品人物,體驗反思,悟情理”中精心設計的5個問題,“神話共賞”中引進的課外神話《精衛填海》,課內外結合,有效地突破了“感悟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題”這個教學難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勇於探索創新的意識。

3、著名教育家葉老先生說過:“凡為教者必期到達不教。”教學中,我始終注重學法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受用終生。如指導學生採用圈點法抓關鍵詞“疏通文意”,引導學生按照文章思路進行記憶背誦,讓學生構成學習技能。

4、課件的精心設計和巧妙運用,較好地營造了融洽、民主、協商、對話的課堂教與學氣氛,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很好地輔助了教學,優化了課堂結構。

說罷亮色,最後談談一絲遺憾:

時間把握不夠好,有些前鬆後緊。課堂調控靈活性不強,思考不夠成熟,受教案牽制,而教案上的語言又未全記得住,顯得有些慌亂而語言零碎了。

課雖完,思猶在,教學之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

夸父追日教學反思 篇7

《夸父追日》是三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組課文以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為主,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想象力的豐富。

教學這篇課文,我設計瞭如下幾點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動賓短語“邁開長腿、舉起手臂、伏下身子、丟擲手杖”、表示江河湖海的詞語“虞淵、渭河、大澤、瀚海”、擬聲詞“咕嘟咕嘟”,聯絡上下文理解“頹然”的意思。

2、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對關鍵詞句的理解體會神話傳說的神奇。

3、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感受夸父為追求光明,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精神。

教學重點為:瞭解課文內容,體會神話傳說的神奇,感受夸父的精神。教學難點為:通過對關鍵詞句的理解,體會神話傳說的神奇,感受夸父身上的精神。

從課堂效果來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在課堂的開始,通過激趣匯入讓學生們回顧以前學過的神話故事,從而揭示課題,從學生們的反應來看,由於學生對這幾個神話故事中的人物都比較瞭解,所以環節進行的比較順利,有的學生甚至沒等老師說完,就已經猜出了神話人物。成功匯入新課之後,通過自讀提示讓學生自讀課文,完成詞語積累以及梳理文章主要內容。

但是,可能是由於教師準備的尚不充分,因此這些環節並沒有達到理想的順暢效果。進入到第三部分,感受神奇,體會精神。通過讓學生自讀自悟,找出感受神奇的句子,由詞入句,體會神奇,並通過自己的朗讀來表達出來。很可惜,課堂效果似乎並沒有預想中那麼熱烈,可能是因為教師狀態不佳,或者是學生體會還不夠深入。

在指導朗讀部分,很感謝部分朗讀不錯的同學,基本讀出了一些神奇之處,如果教師能更具深情,或許學生能發揮的更好一些。最後的拓展昇華部分,讓學生練筆,續寫神奇,看到部分學生髮揮了想象,寫的不錯,可仍有部分學生,想象力不夠豐富,寫得不夠精彩。這不僅僅是課堂上的生成,也是學生平時積累的展現。在課的最後,由於還剩了些許時間,教師公佈了課前準備的《夸父逐日》的真實背景,意在讓學生更全面的瞭解夸父逐日這個故事,無論是真實的,還是神話中的,希望能夠提高孩子們的批判思維能力,及獨立思考能力。

夸父追日教學反思 篇8

《夸父追日》是一則趣味性很強的古老的神話故事,充滿了奇特的想象。故事講述了一個頂天立地的傳奇英雄夸父為了讓地上的人們能時刻享受太陽的亮光,決定把太陽搬到地上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最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學習這篇課文,既要引領學生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又要明白夸父熱愛光明、勇敢執著的精神。

首先,作為教師要了解神話故事的特點。中國很多神話故事被寓言化了,包含一定的哲理。其次,要了解學生對神話故事的掌握情況,以及他們喜歡神話故事的原因。因此,在備課前,教師應查閱大量的有關神話故事的資料,找機會與學生聊一聊,掌握學生的資訊。

第一課時以學習生字、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為重點,完成教學目標後,儘量留出一些時間組織全班學生交流:你喜歡哪些神話故事?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瞭解學生對神話故事的興趣:太神奇了。

第二課時以“神奇”為切入點組織閱讀教學。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思考:你覺得故事哪些地方很神奇?給一定的時間想一想,找一找,畫一畫,再組織學生交流,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因為每個孩子都想發表自己的觀點。其實,課文每個自然段都有值得學生驚訝的內容,都有神奇之處。讓學生逐個品讀,品詞,品句,品人物特點。在交流中,學生能感受到神話故事帶給他們的驚喜;在交流中,學生會情不自禁地敬佩夸父,被夸父深深地感動。從而突破這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

由此看來,如果我們能以學生的求知慾望和閱讀興趣為切入點組織課堂教學,既不失教師的引領,又能啟用學生的思維,讓閱讀教學真正走向個性化。

夸父追日教學反思 篇9

《夸父追日》的教學正在進行時,我對學生說:“學完了課文,你想對夸父說些什麼?”

孩子們異常興奮,高舉小手,說的清晰、流暢,童聲、童趣、童稚充斥著整個課堂。有的是在感謝夸父,沒有他,就沒有太陽了,更沒有我們這個可愛的世界,有的是讚揚夸父的不畏艱難的精神------這時,有一個學生的小手高高舉起,我示意他說,結果他的話讓人瞠目結舌:夸父真是太笨了,明明知道太陽跑得快,追也追不上,何必自討苦吃。聽了他的話,學生們馬上有了反應,有的說他說得有道理,有的不甚認同。我沒有馬上給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仔細思考,你所讀過的神話傳說都有怎樣的特點,學生髮現,神話傳說中似乎都有很多的地方讓人弄不懂:盤古開天地的斧子在哪裡來的?女媧造人,甩出的的泥土就可以成為人了?我再讓學生思考這樣的似乎不符合常理的故事為什麼可以這樣流傳很久。學生經過討論發現,這樣的故事往往要告訴人們一種精神,是古人無法解釋的一些現象才形成的這樣的神話,夸父追日實際上是告訴我們一種精神,我告訴學生,這種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骨子裡的精神:堅忍不拔、捨生取義的精神。那名學生對我的看法也表示了認同。

我們都知道,《夸父追日》,有它自己的價值取向,我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時尊重了對學生價值取向的引導。在閱讀課文時,孩子們的閱讀體驗可能出現偏差,甚至見解偏激,這在學習過程中是正常的,真實的。關鍵是我們不能拋棄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無視學生認識的偏差,應該及時調整學生的體驗,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獨特體驗是一種珍貴的教育資源。作為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才能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創造精神、才能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也才能使學生的生命得以自主發展。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對什麼都可以熟視無睹,對什麼都聽之任之。如果是沒有基本準則的多元理解不也等於無元嗎?

夸父追日教學反思 篇10

《夸父追日》也是一篇神話事,作為課內閱讀課文,只要求學生了解故事內容,讀懂其中的含義。圍繞這個目標,讓同學們利用高效課堂的流程自己學習,結果非常好。各小組在展示出學習成果的同時,也展示出了各自的問題,並且基本上都通過討論學習解決了。

問題一:夸父不是跑的很快嗎,為什麼沒有到“大澤”就渴死了?通過全班的討論展示,最後歸結為三點:熱、渴、累。還有一點是“遠”,討論時候提到了,歸納時候沒有涉及。

問題二:為什麼夸父的手杖只變成了桃林,沒有變成其他果樹林?討論展示,歸結如下幾點。1、桃子的味道甘美,水分也大;2、從古到今,都有“壽桃”的說法,《西遊記》中也有“蟠桃”,桃子代表長壽;3、桃子有“吉祥”的好兆頭。

問題三:為什麼夸父會變成一座山?怎麼變成一座山的?同學回答是:夸父是一個巨人,他的身材特別高大,當他倒下去的時候,就像是一座山。

問題四:如果他抓到太陽了,他用什麼方法把太陽固定在天上?這個問題太有想像力了,課堂上時間原因,沒有討論。

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們學的自由,有興趣,在學習中,還聯想運用了課外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拓展了學生的知識範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激情,是一堂好課。

李炳亭曾講,高效課堂的教學要學習“老太太打麻將”,在實踐中學習;要學習養豬人的方法,不能才替豬“吃”,只能研究讓豬怎麼喜歡吃;要學習體育界的方法,讓運動員反覆去訓練,在訓練中去學。結合這節課的學習,應該承認李炳亭說的還是有道理的。

夸父追日教學反思 篇11

《夸父追日》這篇著名神話選自《山海經》,講的是夸父追趕太陽、長眠虞淵的故事。它表現的不僅是表面上的與日逐走,還有很強烈的象徵意義,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光明的嚮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本篇神話弘揚了夸父身上體現出的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詩人陶淵明曾寫詩讚道:“夸父誕巨集志,乃與日競走。”“餘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後。”學習這篇課文,旨在讓學生體會神話傳說的神奇,增加中華傳統文化的積累。

夸父的形象非常高大。他“希望太陽永遠固定在天上,讓大地永遠充滿光明”至死也未能如願。讀後讓人有一種淡淡的酸楚,深深的遺憾。夸父雖敗猶榮,他的精神與天地同在。而這則神話故事描述時所展示出來的作者豐富的想象力也是課文的精髓。本課的設計主要分為分析夸父的形象和體會神話故事語言兩方面。

在學習課文之前,我讓學生複習了《和時間賽跑》這篇課文,作者通過和太陽賽跑、提前做作業來和時間賽跑,相比之下夸父的追日比較抽象。通過聯絡已經學過的知識,幫助學生深刻體會夸父追日的意義。

接著圍繞課文題目,請學生提問題。讀了課題,你有什麼想知道的?

預設:夸父為什麼要追日?

夸父是怎樣追日的?

夸父追日的結果如何?

學生還提出了夸父是誰?夸父追日的意義何在?(這個問題在“為什麼追日”)

同學們真能幹,緊緊抓住追日這個主要內容,提出了3個有價值的問題,就讓我們一起帶著這3個問題,自由讀讀課文,看看課文哪些自然段寫了夸父為什麼要追日?哪些自然段寫了他是怎樣追日的?寫夸父追到日沒有,又是課文的哪個自然段。

學生找到課文中相應的段落,一起解決了提出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引導學生體會夸父追日的動作,通過學習夸父下定決心去追日時的語言來體會夸父追日的精神。

在夸父倒下時,長嘆一聲,我讓學生體會此時夸父遺憾的心情,並請學生扮演夸父,學生有的是積極的夸父,說夸父(我)雖然倒下了,但是並不後悔,因為自己努力了,還有更多後來人去追日。悲觀的夸父:說我費了這麼多努力還是沒追上太陽,看來太陽是追不上的。我評價了孩子們的體會,總結了夸父追日的意義,雖然沒有追上,但是夸父還是有勇氣、堅持不懈地去追太陽,最後還化為桃林為後人解渴。

在課前我準備了一份助學提綱,主要用在課堂中作為輔助工具來啟發學生思考,將學生的理解整體化,本課的詞語和短語在助學提綱中學習,我在學習完課文之後留一段時間學習生字詞,糾正錯誤讀音,強調易錯字的寫法。主要是為了從匯入到課文可以連貫,不被生字學習切割。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整體上是我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來解決問題。存在的問題:概括主要內容時不夠放手。在讓學生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時,一開始我就出示提示,學生只要簡單地填一填,這樣不利於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的提高。總結夸父追日的原因時學生的回答不夠概括,一方面是我的問題設定的不夠具體,沒有引導學生怎麼樣回答;另一方面,我沒有耐心下來,悉心引導,卻自己代替學生說,這樣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應該讓學生們先試著說一說,並從中進行方法上的指導,等學生說的不好或者說不出來時,再做提示,這樣“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才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才能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夸父追日教學反思 篇12

我今天所上課的篇目是《夸父追日》,它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神話。課文是根據《山海經·海外北經》的記載改編的,作者以大膽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繹與擴充,使得這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充滿生活氣息,煥發出迷人的色彩。這篇課文通過夸父追趕太陽、長眠虞淵的故事,以神話的形式,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光明的嚮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壯志,弘揚了一種“勇者無懼”的精神。

本課談話匯入引出學習的內容《夸父追日》,激發學生對神話的興趣。接著,質疑“夸父為什麼要追趕太陽?”指導朗讀:“每天夜裡,太陽躲到哪裡去了呢?我不喜歡黑暗,我喜歡光明!我要去追趕太陽,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讓大地永遠充滿光明。”讓學生感悟夸父不怕困難,堅定信念的精神,為下文的理解和朗讀指導作好鋪墊。再以三個詞語貫穿著整篇課文,細細地品讀課文,從課文中體會感悟夸父的精神。本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複述課文,通過初讀,熟讀、感情朗讀多種形式,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為複述課文打下良好基礎。通過本課教學,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是在背誦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復述,複述較機械性。背誦是對原文一定不漏、不變的陳述,而複述可以去掉一些無關緊要的詞句,可以更改部分內容和表達方式。所以讓學生由機械性複述過渡到活用性複述,是我在以後教學中應去思考的問題。

在這一次準備公開課的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到自己的語文素養,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還要提高。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會多看看課外書,重點多看一些教學有關的書籍,努力提高自己教學水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