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傳身教說作文

來源:才華庫 3.31W

中原油田教育中心  肖保全

言傳身教說作文

近幾年,關於作文教學有不少的新理論、新方法出現。但是,依我看來,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理論與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重言傳而輕身教。許多教師對於寫作的理論說得頭頭是道,講得天花亂墜,寫作方法歸納整理得井井有條,寫作過程分析得環環相扣,絲絲入理,但一說到實踐,好象剩下的只是學生的事了。許多教師多年不寫一篇文章,要寫也多是理論探討、經驗總結之類,這在作文教學上無疑是一個極大的缺陷。

早些年,在讀書看報的過程中就發現,港澳臺的中國小教師多有詩、文專集出版,而大陸中國小教師出版個人詩、文專集的則如鳳毛鱗角,寥若晨星。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呢?出版事業發達與否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港澳臺的中國小教師在業餘時間筆耕不輟、著述不止之風很盛,而大陸的中國小教師則很少在業餘時間提筆著文。容我說句過激的話:許多教師在備課寫教案之外,提起手中的那支筆寫文章,僅僅是近幾年的事,是晉升職稱需要論文、論著,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

在我以為,作文教學目前的現狀必須打破,作文教學的方法必須改革。古人講言傳身教、教學相長,我們不應該把它們只侷限在理論上,表現在口頭上,而要切切實實地把它們應用到教學實踐中。

這裡,我把自己在平時作文教學中的一些想法、作法介紹出來,就教於方家,以求拋磚引玉。

在大學的時候,作為一個師範院校的學生,我對《中學語文教學教法》這門課的教法就曾向學校領導提出過改革的建議:教學教法,它本身就是教育學生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如何組織教學,如何採取最有效、最生動的方法,通過最恰當的途徑將知識傳授給受教育者的。但是,如果教學教法課本身就未能很好地注意這個問題,不講究授課的方式、方法,讓學生聽起來味同嚼蠟,枯燥乏味,那不就如“不死之藥”一樣的滑稽、可笑嗎?

相信每個教師都讀過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愛說大話、自吹自擂的人對一位科學家說:我要發明一種能溶解世界上一切物質的溶劑。

科學家問:那麼,你用什麼容器來盛這種溶劑呢?

一句話戳穿了這天大的謊言。

實實在在的,作為一種溶劑,在不能溶解它的容器之前,它便不可能溶解世界上所有的物質。

回過頭來講,我們自己歸納、總結的理論、方式、程式,連我們自己都不能很好地去實踐,如何要求學生去實踐,並取得良好的實踐效果呢?

作文教學,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實踐教學。理論只能是給實踐以正確的引導和指導,但絕不能取代實踐。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必須要加強實踐教學、實踐訓練。實踐教學和實踐訓練應該分為學生實踐與教師實踐兩部分內容。教師不能做“只說不練”的假把式,要既說又練,言傳身教,給學生以直觀、實際的影響,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逐步提高學生寫作的.技能。當學生寫作實踐這一環節過關了,對於一切文體從理論到實踐每一個過程、每一個環節都掌握了,作文教學才達到了它應該達到的目的。

一、言傳

㈠傳授寫作理論知識

對於寫作理論,每一種文體的具體要求及相關的知識,老師應該通過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法,精當地抓住每一種文體的特點,將理論、要求、知識點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掌握住。

在我們目前的作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已經用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向學生灌輸、傳授寫作理論和知識。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在生動性、活潑性、新鮮性上下功夫,不斷改進講授方法,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寫作、熱愛寫作的積極性,增強寫作興趣,培養寫作能力。

㈡揭示寫作的基本規律

儘管文無定法,寫作是一個獨創性、開拓性很強的文字製作過程,它應該靈活多變、不斷創新,但古人有“風行水上,自然成紋(文)”之說,既然是“自然成文”,它就有一定的規律。

我的老師金長民先生就把寫作歸納為沿“物→感→思→文”的路線,進行“內化→意化→外化”的過程。

金先生對內化、意化、外化有他自己獨到的、準確的定義、解釋和闡述。但我以為,簡單地講,內化即一個人進行文化、知識、能力等等的積累,最大限度地掌握社會、生活中的資訊材料,從寫作思想、能力,以至到素材上進行日積月累的過程。

而意化,即是寫作者運用個人的知識、分析能力,通過對所掌握的材料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寫作意向,對自己要進行寫作的文章進行整體運思。

外化即用語言符號將意化的結果表現出來。

那麼,對於學生來說,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一方面要不斷地進行知識積累,豐富自己的大腦,要多觀察、多閱讀、多思考;另一方面要多寫、多練,逐步增強自己駕馭語言的能力,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只有這樣,在一接觸到某一新情況、新材料後,能立即作出正確的判斷,將自己的文章迅速地運思出來。

在許多情況下,是你想到了,理清了,但要下筆行文時,卻不知如何寫了。在歷年的大學聯考中,作文題目都比較特殊。不要說高中畢業的學生,即是讓國中畢業生、普通老百姓看起來,都覺得這題目簡單極了,明白極了。但真要人把這簡單、明白的題目寫成一篇文理通順、富有新意的文章,可就有一定的難度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寫作實踐,也就是寫的重要性。鑑於此,我們必須要求學生多寫,多練,逐步提高運用文字來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

㈢不斷對學生進行寫作理論、規律的強化

寫作是作為語文課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出現的。它是獨立的,也是與語文課分不開的,這一點尤其應引起大家的注意。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有不少老師把課文教學與寫作教學割裂開來,把課文中的每一篇文章割裂開來,強調字詞、段落、主題的掌握,強調時代背景、作者簡介之類的掌握,這是非常錯誤的。我們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字詞、作者、主題、背景等知識是應該,但更重要的,是通過一篇篇的課文來使學生掌握各種文體的寫作方法、寫作技巧,不斷鞏固寫作課中闡述的寫作理論及寫作規律等知識。請注意,我這裡說的寫作方法、寫作技巧,不單單是老師總結出來,用簡單文字表述的格式化的“詞語解釋”,而是通過分析研究,將作者寫作實踐過程客觀再現出來,從而熟悉這個過程,掌握寫作方法。

我們只有通過學習一篇篇生動、具體的範文,也就是我們語文課本上的課文,讓學生不斷鞏固、強化對寫作方法、技巧的掌握,並努力使學生跳出平泛、簡單的圈子,改變套路,創新出奇。

對於寫作這一個獨創性、開拓性極強的文字製作工作來說,只有不斷創新,不斷超越,才有生命力,才有可讀性。古人說:“文似看山不喜平”,但要變化,要創新,就必須熟練掌握寫作的方法、技巧、基本規律,然後才能出新。“熟能生巧”,把這一道理講得再明白不過了,要出新,就必須多實踐。那麼,寫作課上應該如何實踐呢?

二、身教

在寫作教學上,教師要親自“下海”,游水、嬉水,變幻出各種花樣,以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吸引學生“下海”,學游水、學嬉水。

㈠抓住社會的熱點、焦點,抓住學生關心、感興趣的問題,製作作文題目

作文教學中,《我的老師》、《記有意義的一天》、《×××二三事》之類十幾年一貫制的題目,平庸,陳舊,不要說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有不少學生反映,《我的老師》、《記有意義的一天》之類,他們國小就寫過,國中還寫,高中又寫,實在提不起寫作的興趣。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努力從題目出新,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

許多中學生喜歡看足球。我根據這一特點,讓學生談足球場上陣式的擺佈、力量的分配,評論某一場最漂亮或最糟糕的球賽,介紹某一個最精彩的進球。結果,學生寫作的興趣大增,不少同學寫出了有相當水準、從文學水平到專業知識都讓人稱道的文章。這樣,大家對寫作的興趣濃厚了,自信心增強了,積極性提高了。

我還根據當今社會上今天有“搶購風”,明天有“股票風”,“文憑熱”、“經商熱”、“出國熱”不斷等等現象,製作出《“熱”“風”論》的題目;根據日漸增加的水泥鋼筋建築物,隔絕了人與人之間親情的交流,製作過《單元房現象探祕》的題目……,如此等等。學生覺得寫作充滿了新鮮、引人的東西,寫作興趣逐步增強,寫作能力漸漸提高了上來。

從最近幾年大學聯考的作文題目來看,從未有過陳辭濫調、老掉牙的老問題、老題目。從1993年“老樹皮剝落,露出鮮嫩的新皮”,父子、父女的對話、議論的補充,要求對環境、氣氛的描寫,到1994年的《嘗試》,到1995年《鳥的對話》與《鳥的評說》,再到1996年對兩幅漫畫的介紹、說明和評論,無一不與社會的熱點、焦點問題有所牽連,而且它所給定的材料又多是從中學課文以外的報章上所選取的新鮮、有趣的材料,文路寬廣,可以充分發揮考生的思維、想象、寫作的能力。因此,我們要抓住這一資訊,不斷擴大學生的閱讀面、知識面,不斷給學生提供新鮮的素材,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努力把寫作成績提高上去。

㈡官兵平等,與民同樂,親自“下海”,游水,嬉水,吸引學生下海學本領

題目出來了,如果教師只僅僅要求學生去寫,去練,自己只是一個監考官、觀察員,無疑會給學生一種隔膜感。

如果作為教師,既指導學生學習寫作,又親自“下海”,親自“摘桃子嘗一嘗”,那麼,學生就會有一種親切感、親近感,那種“我給你寫”的被動、牴觸情緒就會不知不覺地消失,以愉快、自願的心情投入到寫作訓練中去。

我在教學中,常常是學生寫,我也寫,兩節課將完,我的文章也結束了。寫完後,讀給學生聽聽,交給學生評評,學生的興趣、積極性就非常高漲。

新聞學中講新聞除有其他屬性之外,還有接近性和相關性。而且,“接近性愈強,刺激點愈多,擊穿力愈強”。人類對自己及自己周圍的一切永遠都有興趣。教師親自“下海”,提筆寫作,這一過程及其結果,毫無疑問具備了“接近性”和“相關性”。學生爭看教師的文章,看老師是如何寫的,寫得如何。這種熱情、積極性是學任何課文、範文都無法帶來的。由於具備了接近性和親切感,給寫作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躍氣氛,也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寫作熱情。

作為教師的我,在這種寫作訓練中,也嚐到了極大的甜頭。學生的積極性、興趣調動起來了,而自己由於在學生面前立下了每篇必寫、課堂上完成的“軍令狀”,逼著自己不得不寫,逼著自己改掉過去懶惰的習慣。幾年下來,我寫出了談足球賽佈陣的《四四二陣式》、《“熱”“風”論》、《我說“單元房”現象》等,不少文章在報刊上露面。由於養成了勤奮筆耕的習慣,幾年下來,我已有兩個散文集子出版。

目前,許多教師寫不出文章,是“非不能也,實不為也”。只要自己給自己加壓,逼迫自己寫下去,每個人都有極大的潛能可挖。

㈢開設文學賞析課,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為寫作準備足夠的知識積累

由於目前課文教學方法陳舊,墨守陳規,畫地為牢,不少學生說,我從老師那裡、從課堂上學的知識,還沒有我看文摘、看報紙學得多呢。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覺:語文教學要打破陳規,打破原有模式,讓學生“走”出課本,“走”出課堂,去接觸精彩而多變的世界,去認知精彩而多變的文學,讓他們從國內外最新的文學動態、文學作品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否則,語文教學就會失敗。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曾嘗試開設過“文學賞析課”,把一些過去的、現在的精彩、典範的作品介紹給學生。這樣,一方面讓學生接觸到了更多的作品,增加了知識積累。同時,在準備文學賞析課的過程中,要大量閱讀各類文學作品,琢磨、玩味、挑選,教師本身也在迅速地進行著知識更新。

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可是,作為一個語文教師,你不去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不接觸最新的理論成果,學生都知道都懂得的東西,你尚且一問三不知,如何能稱得上“一桶水”呢?如何給學生“一杯水”呢?

而“文學賞析課”的開設,又可以從高度與深度上彌補教師親自“下海”的缺陷。教師親自作文,儘管從接近性的角度上刺激了學生寫作的興趣,但毋庸諱言,作為一箇中學語文教師的文章,從深度、層次、語言色彩、文章結構諸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問題和不足。但“文學賞析課”選擇的作品恰恰在文章的謀篇、佈局、寫作方法、立意、刻劃、表現等各方面都有著令一般人一時難以達到的層次,具有較強的參照性。二者結合,相輔相承,對於寫作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在作文教學中,由於採用了言傳身教並重的教學方法,較好地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寫作興趣,從思想上減輕了負擔,消除了畏難情緒,寫作能力不斷增強,成績不斷提高,這種方法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對於我個人來說,在圓滿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也發展了自己,完善了自己,自己的知識積累逐步得到更新,為更好地適應新時期的教育工作打下了基礎。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份不太成熟的實驗報告,請各位方家指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