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高於一切--《橋邊的老人》上課一得

來源:才華庫 7.48K

浙江紹興上虞豐惠中學 蔣娟囡

教學內容高於一切--《橋邊的老人》上課一得

2011年11月底,筆者參加了浙江省上虞市語文學科活動,執教浙江省IA選修課程“外國小說欣賞”中《橋邊的老人》,活動是在筆者所任教的學校展開的。

語文老師都有這樣的感慨:任何一位其他學科的老師都可以對語文課評頭論足,有些評論還高屋建瓴,中氣十足,很有權威意識,甚至可以讓上課的老師唯唯諾諾,矮人一等。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出現這種奇怪情況我們語文老師本身也有問題,或者說,有很大的問題,語文教學內容的隨意性隨處可見,按照王榮生的語文教學觀,一堂好課的最低標準,注意最低標準就是教師根據班級學生的學情,知道自己要教什麼?課後要知道自己教了什麼,教師對所教的內容有自覺的意識,教學內容相對集中。

上課之前我一直很糾結,作為一節市級公開課,是不是更應該關注教學方式,讓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多些花拳繡腿,讓課堂更熱鬧些,也藉此努力體現自己的水平。我所任教的是一所鄉鎮中學,學生的語文基礎不好是明擺著的,我更知道不貼近學生的實際,不去教適合我們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不管自己認為這節課設計得多麼漂亮,都是沒多大意義的。最後自己決定:讓教學內容高於一切。現以教學中的兩個重要環節為例:

先說說朗讀課文,在集體朗讀第一節過程中,我把學生讀錯的“腳踝”和“躑躅”兩個詞語寫在黑板上,並加以解釋強調,在一般的公開課中,字音字意忽略不計,認為這是雕蟲小技,只有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我甚至還讓學生到黑板上進行這兩個生詞的默寫鞏固,這對於學生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上完課後,自己回憶,突然想到:如果我當時作為教師的敏感度再高一些,如果把解釋字詞和課文的內容有機的結合,以一個生字的講解也可以突破課文的內容,為什麼農夫們還在齊到腳踝的塵土中躑躅,躑躅的背後是什麼?應該對下文的主題突破有意想不到的幫助。

語文課中朗讀教學已經明目張膽的流失,已經完全沙漠化,邊緣化,有人感慨還我琅琅書聲。我很少聽到語文公開課中琅琅的書聲,我無法相信,一個學生如果對課文朗讀還磕磕絆絆,還支支唔唔,,讓他大談結構章法,主題人物形象,那隻能是貼標籤,這裡貼一張紅臉,那裡貼一張黑臉,要不一張陰陽臉,如果一節語文課下來,沒有三四次各種形式的朗讀,那在我看來,是不合格的。在上課的時候,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儘管在技術指導方面比較匆忙,但我知道,對於我們學生,這依然是必要的。分角色朗讀在在這類課中是差不多要滅絕的,因為在我們眼中,公開課很講究壓時間,最好是鈴聲一響,我說完最後一個字,就像跳水隊壓水花一樣,但我想,課堂上超時或者不到,這僅僅是個形式問題。適合學生學情、根據課文特點的各種形式的朗讀這隻藏羚羊出現跳躍在公開課堂上草原上,我們還是不應該把它驅逐出境。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說過這樣一句話;“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盧梭所說的“浪費時間”,應該是指教師避免低效的灌輸,在課堂上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時間進行體驗感悟,才能使其心智得到自由的、充分的發展。我想:因為我們的學生相對基礎比較差,課堂上的“浪費時間”--朗讀能為他們接下去對課文的體驗感悟打下較好的基礎。

屬於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的一塊就是對語言的揣摩,品味。這塊內容需要老師耐心地引導學生,我認為教學中的耐心是考驗我們教師素質的重要因素。一些反常的情節和詞語的引導,比如“那是他的故鄉,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中的“微笑”的挖掘,為何會微笑?老人提到故鄉便暫時忘記了眼前艱難凶險的處境並微笑了起來的這一細節,告訴我們他是多麼愛他生活的家園;呆在那兒照顧動物直到最後離開的這個細節,又說明他對它們是多麼不捨。離開自己深愛之物、讓它們被炮火摧殘,這種被迫和無奈何其苦澀和悲哀。還有一處不得不提,在不長的篇幅裡,小說反覆出現著這樣的細節:老人三次嘮叨著“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隻東西怎麼辦呢?”這是明顯祥林嫂式的嘮叨和自語,哪類人會自言自語,這和他的生活有沒有必然的聯絡,文中這樣寫的`意圖是什麼,在老人的話語裡,我們似乎能夠看到,在他孤獨的垂老之年,只有幾個動物與他相依為命的晚景。對這些細微之處的鑑賞正是語文的魅力所在,正是這種含而不露的手法,令小說中的對話充滿了弦外之音。這切合所謂的冰山理論。換句話說,就是感悟的結果,於細微處顯精神。在揣摩品味的過程中,我努力引導學生自己去說,還學生話語權。但就像王榮生老師所說的“讓學生自己去說,這並不等於說,在教學中,就由學生說;更不等於說,在教學中,學生說了算;還不等於說,所有問題都沒有答案;也不等於說,教師就不能“指示”。所以我邊耐心引導努力讓學生多參與,既鼓勵學生的感悟,又糾正學生不是很正確的揣摩,一起豐富對課文重要詞語和情節的理解。當然,抓住了一些細節,僅僅是途徑,,而不是目的,在細節教學中指向性明確,指向小說意義的領會,可以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尷尬。

一直這樣認為:一節課只有切合學生實際,把合適的教學內容通過合適的方法教給學生,才是有效的課堂教學。這一節公開課,我也在努力實踐教學內容更為重要這一點,但也知道,就這一節課,自己的教學的節奏、轉承起合都出了些偏差。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且行且思,積極探索課堂有效教學的途徑,也許實踐的過程很漫長,也很困難,但是我會痛並快樂著。

參考文獻:

1、 王榮生《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 》 2004年7月第1版

2、 周國平 《教育的七條箴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