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拔之姿 現代文閱讀練習及答案

來源:才華庫 2.88W

朱以撒

挺拔之姿 現代文閱讀練習及答案

晉人普遍有好竹之癖,開啟魏晉史冊,一群生機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湧了出來,在山陰道上的竹林深處,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這當然是我三十幾歲以後才意識到的。我和魏晉間人相近之處,就是有過比較長的山野生活,與竹相近。常常會站在山頂,看山巒連綿起伏,竹海無際。學|科網那時我想著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纖塵不染,枝葉讓天水洗淨,搖曳中偶爾閃過陽光的光澤,它們的頂端是最先接觸到每一天太陽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豔羨。山野稼穡,先是基於溫飽的認識--每一竿竹都可以構成生存的支架,把一個個家庭托住,不至於墜入飢寒之中。而每一枚筍,春日之筍也罷,冬日之筍也罷,對於一位腹內空洞的人而言,簡單地烹調之後,無異於美味了。那些沒有成為餐桌美味者,不捨晝夜繼續伸長,令人仰望。那些被山農認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聲中倒下,削去枝葉,順著規劃好的坡道滑下,被長長的平板車載著,進入再加工的程式。和竹子一樣,人也是善於生存的植物,貧瘠清苦中也會掙扎著生長。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確沒有長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塊的,此後也就一直不能順暢,總是被壓制著扭曲著,不禁讓人生出憐憫。只是我一直認為它會更具備倔強的美感,它的根後來製成了一個老者形象的工藝品,比其他的更有鐵枝虯乾的崢嶸了。

待到我在鶴峰原度假,已經到了閒適的年齡了。風隨夕陽西下而愈加強勁,一些植物已在形態上倉皇失措,葉片翻飛如鳥獸驚散。竹林在隨風俯仰中顯示了一種從容,在徐徐的搖曳裡,山野之風的張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開來。在魏晉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記錄,“徐徐”看起來只是肢體上的動作,實則是內心的從容優雅。內心慢了,整個人的舉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風度了。竹被稱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為清俊的,風來了,風過了,餘韻嫋嫋。

竹子從筍尖出土就開始了筆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從而略去了許多天下擾攘。竹子作為人格氣節的象徵是有道理的。屈原的《離騷》充滿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寫的都是湘沅澤畔之物。他一定離竹林很遠吧,要不,他一定會以孤竹自況,向楚懷王表示自己砥節立行的井渫之潔和安窮樂志卓然自異於俗常的格調--以竹子作為喻體,會勝過那些優柔的香草,也會使屈原風骨遒勁,不至於最終絕望而自沉汨羅。當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爭相軒邈,思逐風雲,都像梁山好漢單幹時那般獨標奇崛。相比於王維在夜間的竹林裡又是彈琴又是長嘯,弄得一片喧譁,我則以為竹下獨坐靜聽風來會更與竹默契。李白就是這般靜靜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肅之物,鄭板橋曾在《蘭竹石圖》上題寫了“各適其天,各全其性”,認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個人,一定是心懷素淡,性喜蕭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會有一個位置來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謂風骨,就是內在的支撐。

一個人愛竹,在他筆下會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兩個字說道,那就是“清”和“簡”了。庾子山在《小園賦》中有不少數字,不過最讓人欣賞的是“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讀到此處,清出來了,簡也出來了。在魏晉這樣一個尚竹時代,竹是環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觀察他們的雅集軌跡,竹林七賢、金谷宴集、蘭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間,在這裡揮麈清談、稽古觀心,是很有一些清簡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獻之的《鴨頭丸帖》、王珣的《伯遠帖》,都那麼小,一張便箋般大小,清簡出風塵,三筆兩筆,精氣神都聚於此了。在筆墨清簡的背後是唯美的人格--一個人可以奇點、怪點,也可以不循常軌劍走偏鋒,卻不可落入塵俗的泥淖裡。想想當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於今人內懷奔競之心,好冠蓋徵逐之交,那時節的人在處理人的關係上顯然清簡得多。

我是在農耕兄弟的老房舍裡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尋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緊緊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個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漸漸地,在竹林環繞中的人們也有了堅韌和忍耐。實在的勞作泥泥水水寒暑無間,使人長於自守,默然無語。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覺到民風的強悍,只是平素在體力蓄積著,不使外洩。所不同的.是農耕者遠沒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時過早地負重,後來再也長不高了。儘管我離開那裡很久了,我還是固執地認為他們就是一片會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裡看到的更多是與園林建築相匹配的纖纖細竹,優雅而有骨感。進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鐘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動圖籍殘紙。忽然有一縷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來--日子是越發小巧婉約起來了。算算此時,是農曆的六月七月之交,時晴時雨,山野在潮溼中,無數的竹鞭在奮力吮吸,竹節爭先向上,風雅鼓盪,場面奇崛,整座山嶺充盈著大氣與生機,讓熱烈的陽光照徹。

16.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4分)

A.文章第三段運用了比喻、比擬、排比等修辭,文意生動,兼之長句斷句錯雜,富於變化,體現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認為屈原不能“砥節立行”、王維不能領悟竹的節操,而推許李白和鄭板橋能循自然之道的風骨。

C.“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會有一個位置來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這句話是說,每一個懂竹的人都會獲得內在支撐,成為有風骨的人。

D.隨著年齡的增長、境遇的改變,同樣的竹子,“我”卻“讀”出了不同的內涵。

E.文章採用倒敘、插敘的手法,綜合運用了記敘、說理、抒情等表達方式,談古論今,託物言志,旨在表達對農耕兄弟的讚美,對鄉村文化的眷戀。

17.題目為“挺拔之姿”,但畫線部分卻寫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題旨?為什麼?(3分)

18.賞析文章末段的文字。(5分)

19.(9分)

(1)文章寫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氣質?(3分)

(2)你最欣賞其中哪種精神氣質?結合生活經驗談談你的體會。(80字左右)(6分)

答案:

16.(4分)

B E

17.(3分)

合乎題旨。竹子雖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質,象徵著艱苦環境下頑強奮進的人生,深化了主旨。

18.(5分)

①想象山野裡竹子生機勃發,與城市裡竹子的優雅纖細形成對比。

②讚美了竹子爭先向上的頑強生命力,給讀者更深廣的思考空間。

③照應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強了抒情性。(從語言角度賞析也可得分)

19.(9分)

(1)堅韌忍耐、從容優雅、孤高兀傲、風骨高潔、清簡、爭先向上等。

(2)內容表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