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樓上》的寫作背景

來源:才華庫 1.55W

五四”時期,以知識分子生活為題材的小說甚多,其中尤以描寫他們因婚戀不能自主的痛苦者為眾,也有不少是反映他們失學、失業以及在社會上處處碰壁和苦悶的;魯迅的知識分子題材小說,主要卻是著眼於他們和封建制度的關係來展示社會生活的,幷包蘊著對知識分子的歷史作用的深邃思考,在以初具民主主義思想意識的知識分子為描寫物件的那些篇章中,這個特點尤為鮮明、突出。讀《在酒樓上》、《孤獨者》和《傷逝》等作品,我們都能強烈的感受到魯迅是多麼熱情地肯定了知識分子在反封建鬥爭中的勇敢精神,而對於他們的.妥協、消沉、落荒則深為惋惜、感嘆,並作出了嚴肅的鍼砭。

《在酒樓上》的寫作背景

《在酒樓上》的主人公呂緯甫,當初曾以戰士的英姿現身,但在屢遭挫折後卻變得一蹶不振了。小說對呂緯甫的命運遭際,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銳地批評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態度對待現實的消極情緒。魯迅是將他的這種人生態度作為徹底反封建的對立物來加以鍼砭的。在這種鍼砭中,正寄託著魯迅對於知識分子作為一種革命力量的殷切期待。1925年,也就是《在酒樓上》發表後的第二年,魯迅在一封信中對友人說:雖然辛亥之後已多年,但民眾還在關心著“皇帝何在,太妃安否”,在這種情況下,要談改革“只好從知識階級……一面先行設法,民眾俟將來再談”(《華蓋集通訊》)。顯然,他是把知識分子視為革命的重要力量。從《在酒樓上》的藝術描寫中,我們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從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要求出發的對於知識分子的熱望。在魯迅看來,呂緯甫在新舊之爭中,不再堅持鮮明的反封建立場,人生態度變得頹唐,那實在太令人失望,也實在太不足為訓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