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拯救你,我的老師?

來源:才華庫 2.71W

魯迅先生說“救救孩子”,而與兒童息息相關的老師,一直在社會、家庭、學校等多重壓力下工作著、生活著。長期以來,他們一邊抱怨著工作的繁忙瑣碎,一邊依舊任勞任怨地在各種壓力之下努力支撐著孩子們的藍天。他們在孩子面前扮演著溫和善良知識豐富的朋友角色,在領導面前表現工作認真兢兢業業的教師本色,但一旦終於有空餘時間面對自己,有誰聽到過他們疲倦的呻吟和無奈的嘆息?有誰注意過他們憂鬱的目光彷徨的心靈?

誰來拯救你,我的老師?

編前語

最近,一篇《誰來拯救你,老師》的文章,在我市一些中國小教師中流傳。許多教師朋友認為,這是一篇極能代表教師說出心裡話的文章,強力向本報《教育週刊》推薦,並希望通過本刊向文章作者、我市某校教師勞雄(筆名)先生致敬。編輯閱讀之後,也深有感觸:“誰聽到過他們疲倦的呻吟和無奈的嘆息?誰注意過他們憂鬱的目光、彷徨的心靈?”但願這篇現代版的教育《吶喊》能撥動您的心絃!

吶喊一

誰給我們時間

事實上,有很多老師的工作比我所寫的還要瑣碎和繁忙,是什麼讓老師連最不應該失去的備課時間都失去了?

老師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重複性的。拿班主任來說,從學生開學報道這天起,繁忙瑣碎的一學期就開始了。作為教師,備課上課乃是根本,如今,備課這一工作基本上都要靠晚上加班才能完成,當然這種加班是老師自發在自己家裡的加班,從沒人給過他們加班工資。學校的8小時工作時間根本就沒有為備課留下餘地。除了奔波在課堂和辦公室之間,他們還要填寫一張又一張名目各異永遠搞不清到底有沒有實際作用的表格,寫一篇又一篇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寫些什麼的計劃、總結、論文、案例,參加一個又一個層次不同規模不一的會議和培訓;還要搞好教育課題研究,開展各類學生活動,抓好各項比賽的訓練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事實上,很多老師的工作比以上我所寫的還要瑣碎和繁忙,比如低年級的老師,每天要上的課就有5節左右,差不多隻有一節空課時間可以讓他們坐下來喝口水,鬆弛一下疲憊的神經。可桌上總是有一大疊作業在等待批閱。聽聽他們怎麼說的吧:“我上洗手間都要小跑著去!”

工作繁雜可以不在乎,畢竟做了教師這一行。可是沒有時間好好鑽研教材,好好備課,卻是他們最大的惶恐和不安,所以不得不加班。可是,是什麼讓老師連最不應該失去的備課時間都失去了?

吶喊二

誰給我們真實

我見過100多頁材料全部造假的,都能順利通過專家鑑定、光榮定級,我還有堅持真實的理由嗎?可每次對著學生純潔的眼睛,我都會為自己深深羞愧。

教育重研究,重積累。但古言過猶不及,如今,這種研究和積累的風氣之盛,已形成老師的又一種壓力。一個課題研究,可以拿出幾大箱的材料。一次教學質量評估,準備材料要做一兩個月。最高級別的應屬省、市級實驗學校驗收調研了,材料可以裝幾卡車。每學期,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調研活動多達數10次。每次調研,老師都要做好各種各樣的材料,統計好各種各樣的資料。這些工作都是額外的,完全擠佔了老師本就不多的空餘時間。

問題是,這些材料究竟有多少現實意義呢?連教師座談學生座談都是事先預演好的,不會說話的`紙又能反映出什麼呢?尤其是說明學校常規和學生情況的材料,大多是老師在領導授意下為配合學校工作自編自造的,根本沒有任何實際參考價值。但是,對調研有用,對領導印象有用,對充實學校檔案櫃有用,對加快紙張消費促進紙業發展有用,誰來考慮老師的迷惑和憂慮?誰來體會老師在教授學生說謊時的痛心和尷尬?

作為基層教師,最關心的就是個人的職稱評定了。可是現在連這項工作也充斥了虛假。我曾經歷過2001年的高階教師職稱評定,材料做了整整一個月,裝滿了一個大檔案袋。我認為我一向非常誠實,而且工作十年來成績也算驕人,恭居學校中層。但一百六十多頁的材料中也有那麼十多頁的材料進了水。對此事我可以毫無不安,因為我誠實了也許就會被淘汰。評職稱做材料從來都充斥著大量的虛假,而且已是約定俗成,天經地義,誰老老實實誰就是二愣子,就是成心不求上進,影響學校聲譽。我見過一百多頁材料全部造假的,都能順利通過專家鑑定、光榮定級,我還有堅持真實的理由嗎?可每次對著學生純潔的眼睛,我都會為自己深深羞愧,對這個職業也由熱愛而疑惑再至漸漸失望:我追求的就是這個嗎?我無法回答自己。

吶喊三

誰給我們寧靜

教育是神聖的事業,學校是心靈的淨土。然而,一個又一個教育“運動”卻正在使這種事業受到質疑,使這片淨土出現陰影。

我們相信,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教育改革是正確的、必須的,但經過層層理解後的層層傳達,到了基層教師那兒,這些改革容易變味。就拿前幾年的“減負”來說,最初,不僅學生拍手叫好,老師也是拍手慶幸。學生負擔輕了,老師的負擔當然也相應減輕。而一年之後,隨著學生考試成績或多或少的滑坡,家長的質疑隨之而來,於是減負呼聲弱了,老師負擔又上去了。

近年來,由於“擇校”現象愈演愈熱,學校終於徹底丟棄了減負口號,提出“理直氣壯抓質量”,當然這“質量”毫無疑問著就是指學生的考試成績。這一“理直氣壯”,就是無數孩子的童年被作業扼殺,就是老師負擔的惡性加重。

再說說如今教育界普遍存在的“一邊高喊素質教育,一邊緊抓應試教育”的現象。不僅老師無所適從,連領導們也不能自圓其說,只得自我解嘲地認為素質教育包含應試教育,兩者並無矛盾。可是天天在教室裡上課的老師心知肚明,兩者根本水火不容!抓了素質就要付出考試成績滑坡的代價,抓了成績就不可能顧及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然而在方方面面的啟發下,他們也懂得了水來土掩、兵來將擋。明天要來開素質教育現場會了,便把學生作業本收掉,發給他們各種課外讀物,在牆壁上櫥窗里布置好學生的各種手工手繪手寫作品,關照學生對誰也不許說假期要補課;下週要考試了,學生每天不完成三張試卷別想回家--當然,回家後還有一張試卷要做。

面對這樣的教育“運動”,老師怎麼能不疑惑?誰在真正為教育著想?誰在真正為孩子著想?

吶喊四

誰給我們理解

二十多位來自市內各大國小校的教導們吐盡了苦水,居然沒有一位教導能感到工作中的快樂。他們開著玩笑說:“馬路上面黃肌瘦的有兩類人,一類是學生,一類是老師。”

社會往往把國家民族的希望都寄託在教師身上,冠以“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號。家長則把所有的人生追求和寄託都放在孩子身上,老師肩上的重擔何止千鈞?幹得好是理所當然。一旦稍有差池,責難聲便席捲而來。加上幾次行風建設調查,學校因受亂收費牽連而聲名狼藉,一瞬間老師似乎成了過街老鼠,罵聲四起。而老師的委屈誰能明白?他們也是人,也會力不從心,也會疏忽馬虎,也會犯錯誤。而且,一個工作在一線的老師,哪有權力去制定什麼教育政策包括收費政策?而面對現狀,誰願意給他們理解和寬容?

筆者曾參加過本市中國小教導主任培訓,二十多位來自市內各大國小校的教導們吐盡了苦水,居然沒有一位教導能感到工作中的快樂。“每天早上一睜開眼,就想著肩頭的重任,想著無休無止的工作。”他們開玩笑說:“馬路上面黃肌瘦的有兩類人,一類是學生,一類是老師。”

吶喊五

誰是真正的專家

實實在在的教育由遠離教育實際、動不動就跑國外做研究的專家學者來指導,成了教育的最大悖論。

長期以來,教育牢牢遵循著“理論指導實踐”的原則,由一批專家學者掌控著教育思想的演變、教育方式的更新,這本無可厚非。但理論一旦脫離了實際,往往就變得虛無飄渺,令老師無從掌握。筆者近年來有幸參加了各種規模的培訓不下數十次,培訓筆記記了幾大本,但這些寶貴理論真正能對教學實踐起多少作用呢?不少老師反映,聽專家講座就如聽《天方夜譚》,滿嘴國內國外的最新理論成果,就是沒有誰把眼睛朝下看,看看我們的教學實際,瞭解老師們的真正需求。實實在在的教育由遠離教育實際、動不動就跑國外做研究的專家學者來指導,成了教育的最大悖論。

學校肩負著教育人、培養人的使命,這“人”既指學生,也指老師。一所學校若能培養出一批成功教師,無疑是最足自豪的資本。問題是,教師成功了,出名了,拿什麼證明?除了榮譽證書,便是工作性質的變化了。名教師怎麼能天天呆課堂?名教師得負責對外交流和宣傳,樹學校形象的,成為學校吸引生源的資本。於是原先做班主任的可以不做了,原先一週上15堂課的可以變成一週上5堂課了,原先是普通教師的可以考慮選拔為行政幹部了。一來二去,成功教師就離開了教學前線,走上了各級教育行政領導崗位。

很普遍的例子是:幾乎所有的校長都曾經是優秀的教師,但幾乎所有的校長都是不上課的,專門負責外出開會,搞好上下人際關係。還有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一些特級教師成名後就理所當然地離開本職崗位,如明星大腕般靠外出“走穴”掙錢,禮堂裡一堂公開課,收入遠遠超過一個月薪水。而那些數十年如一日呆在課堂與孩子為伴的,通常都不是領導眼裡的好教師,起碼不是成功教師。教師的成功以離開教學一線為證明,是教育的又一大悖論。

教學是一項紮紮實實的實踐工作,教學經驗是一個老師最可寶貴的工作積累。但通常,教育行政機構的領導們在會議上對老師說得最多的是:要儘快轉型,從經驗型教師轉為科研型教師,要多寫論文。於是寫論文成了教師的本職工作之一,而且要求之高、數量之多,超過了一般老師的承受範圍。“要想別人所未想,寫別人所未寫”,“要敢創新,有新意”。為促老師寫論文,寫好論文,學校往往把教師論文與教師收入掛起鉤來。於是某市去年教師論文“產量”就突破了兩萬篇,但其中有價值的卻不足百篇。由經驗上升為理論當然不錯,但要考慮老師的實際情況,如此齊頭並進一視同仁的做法,只能逼老師“做”論文:摘抄拼湊,不知所云,反而冷落了本該記錄整理的教學經驗。況且,如果老師都能搞科研做學者,要那麼多的教育專家幹什麼?這豈不是教育的又一悖論?

吶喊六

誰逼著我們“患病”

長期的精神壓力導致教師群體中的心理問題日漸突出。據上海某教育機構統計,超過百分之六十的教師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

工作壓力巨大,且重複繁瑣、無法量化,使老師的身心長期處於壓抑狀態。除極少數人能通過自身奮鬥或社會關係躍居領導崗位,從而離開教學一線外,大多數老師只能日復一日地嘔心瀝血。由於接觸面不廣,他們的生活圈子基本上呈兩點一線狀態。加上社會輿論固有的對老師的嚴格要求,使老師跟現實之間一直保持著距離,於是,他們很少能有舒解壓力的機會。長期的精神壓力導致老師群體中的心理問題日漸突出。據上海某教育機構統計,超過60%的老師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這個資料在任何一個行業中都是不可能出現的。

國家、省、市每年都有“優秀教師”、“十佳教師”評比,但看看他們的事蹟介紹,總是令人揪心:多少教師的成功、出名是以身體為代價的啊!他們的事蹟中充斥了“病倒”、“休克”、“手術”、“堅持上班”這樣的字眼。事實上,除了成天在校園裡忙忙碌碌,他們哪有時間留給自己鍛鍊身體呢?

隨著市場經濟的突飛猛進,一些年輕教師在經歷了苦悶和彷徨後,悄悄轉移目光,尋找別樣寄託。他們參加傳銷活動,做保險業務員,推銷各類化妝品,甚至下海經商,不一而足。據某地安利銷售公司負責人說,老師是最容易也是他們最樂意吸收的業務員,因為老師知識豐富,能說會道,非常符合他們的要求,而且老師也很容易被鼓動。

結束語

雖然彷徨懷疑,雖然痛心失望,對教育,大多數老師還是有著執著的期望,滿心的牽掛。他們相信總有一天,理想能成為現實,天空能不再陰鬱。那時,他們可以在鮮花綠草叢中帶著孩子們唱歌跳舞,以最純淨的心靈貼近自然,感悟教育的快樂,感悟生活的美好。那樣的教育,必將是最成功的教育。

但願,那一天能早日到來。

“蠟炬成灰淚始幹”,一直用來讚美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但現在,面對種種現實,教師們常常感到尷尬和無奈。

勞雄

(廈門晚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