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鏡的教案

來源:才華庫 7.33K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透鏡的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透鏡的教案

透鏡的教案1

教學目的:

1、知道不同透鏡的特徵。

2、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準備:

凹透鏡、凸透鏡、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一副眼鏡。

教學過程:

一、透鏡

1、幼兒通過透鏡看眼前的事物。

2、請幼兒討論:兩塊鏡片看到的東西有什麼不同?

看到的東西不同,有的放大,有的縮小。

3、觀察透鏡

老師:為什麼兩塊鏡片看到的東西不一樣?兩個鏡片有什麼不同?

請幼兒看一看、摸一摸透鏡。

中間薄的鏡片叫凹透鏡,看到東西會縮小。

邊上薄中間厚的叫凸透鏡,看到東西變大。

4、幼兒自由地玩其它鏡子

老師提問:用其它鏡子和透鏡看到的有什麼不同?

在透鏡後面塗上一層水銀,就變成凹面鏡或凸面鏡了。

教學總結:

這些鏡子太神奇了,能把東西放大或者縮小,遠處的東西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透鏡的教案2

活動目標:

1、使幼兒在活動中發現不同透鏡的特徵,會用語言表達其發現,並能記錄觀察結果。

2、激發幼兒探索各種透鏡的興趣。

活動準備:

幼:(兩人一份)

籃子裡放凹透鏡、凸透鏡、平面鏡各一份,圖書、小玩具、小卡片、小積木等若干,記錄單一長(如圖),鉛筆一支。

師:同幼兒的籃子一份,視訊儀、電視機各一臺,顯微鏡、放大鏡、望遠鏡、眼鏡各一份,三種透鏡的構造圖一張,獎勵用的五角星若干,紅筆一支。

活動過程:

一、探索活動(引導幼兒用凸透鏡、凹透鏡、平面鏡觀察物體,激發幼兒興趣)

(出示透鏡)今天老師帶來了三塊有趣的透鏡,請你用他們看一看、玩一玩籃子裡的東西,說說你發現了什麼?(幼兒探索,教師巡迴指導。提醒幼兒使用透鏡的正確方法)

誰來說說,你發現了什麼?(幼兒自由回答)

二、探索活動(引導幼兒再次用三種透鏡觀察物體,並會把觀察結果記錄下來)

三塊透鏡看到的東西卻不一樣,真有趣。

(使用視訊儀處士記錄單)我們一起來看這張記錄單,左邊一排表示三塊不同顏色標記的透鏡,右邊一排是看到的結果,請你再去看一看、玩一玩,兩人合作商量把結果記錄下來。(幼兒探索,教師巡迴指導)

(選一份記錄單放在視訊儀下),我們來看看這兩位小朋友記錄的結果,請你說說,你們的結果是什麼?(請幼兒口述結果,並請他用教師身邊籃子裡的物品驗證)

(用同樣方法講評結果不同的記錄單,共同糾正錯誤後得出結論:用紅色標記的透鏡看,東西會變大;用藍色標記的透鏡看,東西會變小;用黃色標記的透鏡看,東西不變。)

三、探索活動(引導幼兒發現三塊透鏡不同的構造)

可是,為什麼不同的透鏡看到的東西不一樣呢?請你仔細摸一摸透鏡,比一比每塊透鏡的中間和邊上有什麼不同?(幼兒探索,教師巡迴指導)

誰來說說,你現在發現什麼?

紅色標記的透鏡中間和邊上有什麼不同?(中間厚,邊上薄,看到的東西會變大)

藍色標記的透鏡中間和邊上有什麼不同?(中間薄,邊上厚,看到的東西會變小)

黃色標記的透鏡中間和邊上有什麼不同?(中間邊上一樣厚薄,看到的東西不變)

(出示構造圖)小朋友都發現了,紅色標記的透鏡中間厚,邊上薄,看到的東西會變大,我們叫它凸透鏡;藍色標記的透鏡中間薄,邊上厚,看到的東西會變小,我們叫它凹透鏡;黃色標記的透鏡中間邊上一樣厚薄,看到的東西不變,我們叫他平面鏡。(學說三種透鏡的名稱)

所以,用不同的透鏡看到的東西會不一樣。

四、探索活動

你還想用這些透鏡看什麼?請你再去玩一玩,可以用透鏡看看周圍的人和東西。說說你是用什麼透鏡看的什麼?東西變得怎麼樣?(引導幼兒講出:我是用凸透鏡看×××,×××會變大等等)

五、擴充套件聯絡

今天,我們玩的透鏡真奇妙,他的本領還很大呢?你們知道什麼東西是用透鏡做的嗎?(顯微鏡,它看到的東西會變大,是用凸透鏡做的;放大鏡,它看到的東西會變大,是用凸透鏡做的;望遠鏡,正面看到的東西會變大,是用凸透鏡做的,反面看到的東西會變小,是用凹透鏡做的;老花眼鏡看到的東西會變大,是用凸透鏡做的,近視眼鏡看到的東西會變小,是用凹透鏡做的。)

六、延續活動

如果把兩塊透鏡疊在一起看,會發現什麼呢?老師把透鏡放在科學角上,你們以後可以去試一試。

透鏡的教案3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3min)

1.同學們都見過放大鏡,利用放大鏡我們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學的視力不好,配上合適的眼鏡就可以看清本來看不清的物體;假日外出旅遊,用照相機可以把美麗的自然風光留為永恆的記憶;上課時,老師可以把教學內容事先繪製在膠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課堂教學;醫院化驗室的醫生,在顯微鏡下可以看見血液中的各種細胞;科學家們利用巨大的天文望遠鏡來觀察,接收來自宇宙的資訊,通過對這些資訊的分析,人們對宇宙越來越瞭解。前邊所說的放大鏡的鏡片、眼睛的鏡片、照相機的鏡頭、投影機、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的鏡頭,都是由透鏡組成的。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透鏡,同學們想了解有關透鏡的哪些問題?

[師]看來同學們對透鏡很有興趣,提出這麼多的問題,要想得出答案,我們就要通過探究和實驗來獲得。

2.多媒體出示本節教學目標。

二、進行新課教學(22min)

[探究]什麼叫凸透鏡?什麼叫凹透鏡?

[師]在我們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鏡,它們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學們認真觀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麼不同,能分幾類,找出它們的特徵。

[師]通過觀察和討論,概括出它們的特徵。

[師]通過大家的觀察、討論和概括,我們認識了凸透鏡和凹透鏡。

(一)什麼叫凸透鏡?什麼叫凹透鏡?

中間厚、邊緣薄的叫凸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叫凹透鏡。(板書)

[師]凸透鏡和凹透鏡生活中常用到,我們桌子上放著幫助人們矯正視力,保護眼睛的近視眼鏡的鏡片和遠視眼鏡的鏡片,看看它們是什麼透鏡?

透鏡的教案4

知識目標

(1)瞭解什麼是凸,什麼是凹;

(2)知道凸的會聚作用和凹的發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點、焦距和主光軸;

(4)知道如何利用凸產生平行光.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各種,觀察凸和凹對光的會聚作用和發散作用的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注意觀察事物的本質特徵,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通過對如何利用凸產生平行光的討論和演示實驗,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冰對準陽光取火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勵學生為振興中華努力學習.

教材分析

本節介紹了什麼是凸、凹、薄、的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及對光線的作用等知識,這些知識既是有關的基本知識,也是後面學習凸成像的準備.教材對主光軸、光心講得很簡單,僅使學生認識就行了.本節重點是講述凸對光的會聚作用,凸的焦點、焦距.對凹也講得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凹對光的發散作用.關於凹的虛焦點,可略講.

教法建議

本節教法應以實驗法為主,輔以啟發式教學法和討論法.應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討論分析實驗結果.

教學設計示例

難點分析

1.凸和凹對光的作用

講解凸和凹對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進行實驗,通過實驗取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外,還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規律,參照下圖來進行分析.當一條平行於玻璃三稜鏡底邊的光由空氣射入玻璃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折射.光進入玻璃以後又從玻璃射入空氣中,發生第二次折射,這時折射光線將遠離法線折射,兩次折射的折射光線都由玻璃三稜鏡()薄的位置向玻璃三稜鏡厚的部分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對光會起聚作用.如上圖(乙)

凹對光起發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參照下圖(甲),和圖(乙)來進行分析.

2.正確理解“會聚”和“發散”

凸對光的會聚作用是表明光通過凸以後會變得收攏些,但是並不意味著一定會聚於一點.如下圖所示,以S點發出的光是發散光束,光經過凸折射後仍是發散的,並不能會聚,凸在這裡的作用只是減弱了它的發散程度.

凹鏡對光的發散作用是表明光通過凹以後會更散開一些,但是散開不一定不能會聚,如下圖所示,從左側來的兩束光由於凹的作用沒有在S點會聚,而是在S′會聚,它減弱了入射光的會聚程度.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當判斷對光束是起會聚作用還是發散作用時(或者根據給定的光束判斷的種類),一定不能僅僅依據折射光是否能會聚於一點來判斷的作用或種類,而應當對摺射光束與入射光束進行比較,再依據前邊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透鏡的教案5

課型:新授課 設計人:

教學目的、任務要求:

1、知識與技能:了 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瞭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以及實像和虛像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應用。

教學重點: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原理。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與預習: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我們已經掌握了兩種透鏡的有關知識.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回答以下問題 :

1、邊緣厚中央薄的是 透鏡。 邊緣薄中央厚的是 透鏡

2、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 。

3、透鏡對光的作用: 凸透鏡對光起 作用。 凹透鏡對光起 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實像與虛像的區別:

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當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成的,而是實際光線的反射光線或折射光線的反向 延長線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1.照相機: 想想做做

動手製作模擬照相機 方法:在直徑較大的圓紙筒一端固定一個凸透鏡,在直徑較小的圖紙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紙筒有螢幕的一端套入大紙筒內。製作完成後,把模擬照相機對著室外,並前後拉動直徑較小的紙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觀察所成 的像,回答:問題1.像是正立還是倒立? 像是縮小還是放大? 像是虛像還是實像?

2.投影儀:

觀察投影儀,著重觀察鏡頭,瞭解其構造問題2:像是正立還是倒立?(以像上人物頭腳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頭腳朝向比較得出)像是放大還是縮小(和投影片上 的人物相比);像是虛像還是實像? 投影儀上的平面鏡的作用是什麼?

3.放大鏡:

用凸透鏡看書上的字,說出看到的情況:

問題3:字是正立還是倒立? 字是放大還是縮小?

小結:1、照相機的鏡頭相當於 ,來自物體的光經過照相機鏡頭後 在膠片上,成___像。

2、投影儀的鏡頭相當於 ,來自投影片的光通過凸透鏡後成像,再經過鏡 ,使螢幕上成 像。 3、放大鏡成 像。

三、訓練與檢測:

1、 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它們用的透鏡分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照相機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儀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 在透明塑料片下壓著一張報紙,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過水滴看到報紙上的字比旁邊的字____ (填“大”或“小”),這 說明此時的水滴相當於一個__鏡,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 下面是對凸透鏡成像的說法,其中正確的是:( )

A.凸透鏡只能成實像 B.凸透鏡只 能成虛像

C.凸透鏡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 鏡既能成實像,又能成虛像

5、 窗臺上放著裝有水的圓形玻璃缸,太陽光透過玻璃缸射到屋內窗臺下的桌面上,發現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陽光亮,下列解釋中錯誤的是:( )

A.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B.裝有水的圓形玻璃缸相當於凸透鏡

C.水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D.裝有水的圓形玻璃缸相當於凹透鏡

6、 手持凸透鏡在人眼和課本之間移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凸透鏡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課本放大的像B.凸透鏡在離課本較遠時,才能看到課本放大的像 C.凸透鏡在離課本較近時,才能看到課本放大的像

D.無論凸透鏡放在什麼位置都不能看到課本放大的像

7、 如圖所示四種情景中,由於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 下列光學儀器中,得到縮小實像的是( )

A. 凹透鏡 B . 平面鏡 C. 幻燈機 D. 照相機

9、 在辦公桌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透過這滴水可看到玻璃板下壓著的字變大了,這是由於水滴相當於( )A.平面鏡 B.凸透鏡 C.凹透鏡 D.平行玻璃磚

10、下列光學儀器的應用,哪個能得到比物體大的實像( )

A.放大鏡 B.照相機 C.投影儀 D.潛望鏡

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自我點評:

透鏡的教案6

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現不同透鏡的特徵,並用語言表達其發現。

2.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興趣。

3.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4.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教學準備:

透鏡、凸透鏡、平面鏡人手一份,各種顏色的透明紙若干。哈哈鏡、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一副眼鏡。

教學過程:

一、第一次嘗試:玩透鏡1.師:小朋友,教師為大家每人準備了三塊奇塊妙的鏡片和各種透明紙、圖書等,請你們用鏡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們發現了什麼?

2.幼兒操作嘗試。

3.引導幼兒討論:剛才用三塊奇妙的鏡片看的東西一樣嗎?

4.得出結論:

(1)不一樣,有的放大,有的縮小,有的不變;(2)顏色不同的紙放在鏡片前看到東西也變顏色恥,教師解釋說,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各種顏色的射燈就是利用這個原理。

二、第二次嘗試:引導幼兒發現?、凸透鏡、平面鏡的特徵1.師:三塊小鏡片看到的東西都不一樣,真有趣,那為什麼用它們看東西會不一樣呢?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小?哪種變大?哪種不變?請你們再仔細看一看、摸一摸,它們的樣子是不是一樣?

2.幼兒嘗試操作,發現不同的原因。

3.引導幼兒討論。

(1)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小?(邊上厚中間薄的鏡片看東西會變小)教師立即告訴幼兒:這種就叫?透鏡(幼兒學說)(2)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大?(邊上薄中奪取的鏡片看東西變大)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就叫凸透鏡(幼兒學說)。

(3)剩下哪種看東西不變?(剩下的邊上和中間一休養厚的看東西不變)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叫平面鏡(幼兒學說)。

(4)得出結論:不一樣的透鏡看東西也不一樣。

三、第三次嘗試:玩哈哈鏡,說說透鏡的用處1.師:小朋友真了不起,發現了這麼多奧祕。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幾面廳妙的鏡子,你們看是什麼?(哈哈鏡)大家試試看,哈哈鏡裡的人和你一樣嗎?為什麼會不一樣。

2.幼兒玩哈哈鏡。

3.引導幼兒討論:為什麼會不一樣?(圖為哈哈鏡表面是?凸不平的)4.得出結論:哈哈鏡是工人叔叔們利用?透鏡、凸鏡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鏡的後面塗上了一層水銀,而這就不是透鏡了,叫?面鏡、凸面鏡。

5.教師小結: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鏡子真奇妙,能把東西放大、縮小,你還在什麼地方見過這種鏡子呢?(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眼鏡等等)幼兒說出各種鏡子,教師出示。

6.幼兒自由地玩望遠鏡、放大鏡、哈哈鏡等(自然結束)。

四、總結活動

【活動反思】

《奇妙的透鏡》實質上是《光的折射》的一個應用例項。由於透鏡在生產和生活中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所以這第一節主要向學生介紹透鏡的基本知識,引導學生探究透鏡對光的作用,這是後續知識“透鏡成像極其應用”的基礎,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內容。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本節知識的理解,按照《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儘量從日常生活現象引入,引導學生親自動手探究出透鏡對光的作用,以期培養學生的動手習慣和用探究實驗研究問題的能力。

有了以上的想法,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引入新課時,我考慮到老師和學生合作,調動學生,活躍課堂氣氛就顯得很關鍵,所以我盡力從生活實際出發,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把見過的鏡子說出來並分類。這樣可以讓學生放鬆一下心情,問題簡單了,方便學生回答。可實際教學時,學生的發散思維就顯現出來了,學生隨便分組,我費了好長時間才把學生引導到按透光和不透光分類。耽誤了很長時間。

新課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鏡的基本知識。我先讓學生自由提出“透鏡”的有關問題,然後鑑別出桌上的凸透鏡和凹透鏡,識別出老花鏡和近視鏡,老花鏡是臨時借來的,時間匆忙,也沒準備出太多,目的是進一步明確本節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同時讓學生體驗知識,將知識活化。可沒想到:學生拿到鏡子就摸起沒完。又耽誤了不少時間。第二部分:透鏡對光的作用。我把它作為本節課的重點。教材上是以演示實驗的形式出現的。由於農村中學條件有限,光學這部分教學一直都是難點,因為它的現象不便觀察,實驗不好操作,很多實驗都被老師用嘴代替了,而我考慮到透鏡對光的作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畫透鏡光路圖更是學生易混淆的地方,還是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比較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設計為學生親自動手的探究實驗,而光學實驗應該在暗室中進行,對於農村中學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實驗,最後我發現:用燒杯裝上洗衣粉水,既安全又好清理。沒有平行光源怎麼辦呢?所以我又想到:光具盒中的光源,效果很好。最後,透鏡怎麼放又成了難題,我實施了很多方案,後來發現用一個燒杯,兩個同學配合,現象非常明顯。由於有了感性認識,透鏡光路圖也就好理解一些。對透鏡的焦點和焦距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對學生以後畫光路圖有幫助。我認為本節課最成功的地方也就在此。

課堂上要想學生實驗到位,那是需要時間的,所以我就想到時間的安排,由於用太陽光粗測凸透鏡焦距,學生在生活中有體驗,所以我決定把它拿到課後進行,但我要求學生會敘述測凸透鏡焦距的實驗過程。

我認為課件只是輔助課堂教學的,它不應該主導教學,所以我只是做了幾個簡單而又能說明問題的圖片。在一天的準備過程中難免出錯,加上微機水平有限,不能按照要求的角度完成,效果不是很好。

我這樣設計的宗旨就是:重視學生過程體驗、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養。

今後努力的方向:

1、加強和學生的交流,溝通。

2、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考慮得再全面一些。

3、微機水平亟待加強。

4、工作還要再仔細一些,再忙也不能出問題。

5、專業素養、教學水平、控制課堂的能力還需要加強等。

透鏡的教案7

【活動名稱】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透鏡”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現不同透鏡的特徵,並用語言表達其發現。

2.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興趣。

【活動準備】

1.凹透鏡、凸透鏡、平面鏡人手一份,各種顏色的透明紙若干。

2.哈哈鏡、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一副眼鏡。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嘗試:玩透鏡

1.師:小朋友,老師為大家每人準備了三塊奇妙的鏡片和各種透明紙、圖書等,請你們用鏡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們發現了什麼?

2.幼兒操作嘗試。

3.引導幼兒討論:剛才用三塊奇妙的鏡片看的東西一樣嗎?

4.得出結論:

(1)不一樣,有的放大,有的縮小,有的不變;

(2)顏色不同的紙放在鏡片前看到東西也變顏色了,教師解釋說,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各種顏色的射燈就是利用這個原理。

二、第二次嘗試:引導幼兒發現凹、凸透鏡、平面鏡的特徵

1.師:三塊小鏡片看到的東西都不一樣,真有趣,那為什麼用它們看東西會不一樣呢?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小?哪種變大?哪種不變?請你們再仔細看一看、摸一摸,它們的樣子是不是一樣?

2.幼兒嘗試操作,發現不同的原因。

3.引導幼兒討論。

(1)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小?(邊上厚中間薄的鏡片看東西會變小)教師立即告訴幼兒:這種就叫凹透鏡(幼兒學說)。

(2)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大?(邊上薄中間厚的鏡片看東西變大)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就叫凸透鏡(幼兒學說)。

(3)剩下哪種看東西不變?(剩下的邊上和中間一樣厚的看東西不變)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叫平面鏡(幼兒學說)。

(4)得出結論:不一樣的透鏡看東西也不一樣。

三、第三次嘗試:玩哈哈鏡,說說透鏡的用處

1.師:小朋友真了不起,發現了這麼多奧祕。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幾面奇妙的鏡子,你們看是什麼?(哈哈鏡)大家試試看,哈哈鏡裡的人和你一樣嗎?為什麼會不一樣。

2.幼兒玩哈哈鏡。

3.引導幼兒討論:為什麼會不一樣?(圖為哈哈鏡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4.得出結論:哈哈鏡是工人叔叔們利用凹透鏡、凸透鏡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鏡的後面塗上了一層水銀,而這就不是透鏡了,叫凹面鏡,凸面鏡。

5.教師小結: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鏡子真奇妙,能把東西放大、縮小,你還在什麼地方見過這種鏡子呢?(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眼鏡等等)幼兒說出各種鏡子,教師出示。

6.幼兒自由地玩望遠鏡、放大鏡、哈哈鏡等(自然結束)。

透鏡的教案8

一、教學目標

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2.通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提升科學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形成主動與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難點: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探究過程。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匯入

多媒體展示圖片: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提問學生:他們在結構上有什麼共同點?(都有凸透鏡。)

教師引導:都是凸透鏡,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鏡成像有怎樣的規律?引出課題《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環節二:新課教學

多媒體展示:照相機和投影儀所成的像與物體到鏡頭的距離特徵,提出問題:照相機和投影儀成像情況有何不同?(物體離照相機鏡頭較遠,成縮小的實像;物體離投影儀鏡頭較近,成放大的實像。)

教師講解:物體與凸透鏡的距離是物距,像與凸透鏡的距離是像距。

提出問題:凸透鏡成像的正倒、大小、虛實和什麼因素有關呢?

猜想與假設:學生大膽猜想,有的認為可能與物距有關,有的認為與凸透鏡的焦距有關。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展示實驗器材(蠟燭、凸透鏡、白色硬紙板、光具座),介紹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調節蠟燭、凸透鏡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並且可測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問題:根據這些實驗器材,如何設計具體的實驗步驟以及實驗記錄表格?

提示學生由於凸透鏡對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鏡的焦距有關係,所以研究物距的變化時,重點關注物距等於、大於或小於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時的成像情況。然後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由組長反饋討論結果,教師總結,並在多媒體上出示實驗記錄表和具體實驗步驟:

①每組選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鏡,記錄其焦距,再組裝實驗器材,使燭焰的中心、凸透鏡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將燭焰向凸透鏡由遠及近移動,調節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直到光屏上出現清晰完整的像,觀察像的大小正倒虛實的變化規律,多測幾組,並記錄。

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學生組裝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教師進行巡視指導,對組裝和操作有問題的同學進行指點和幫助。

分析與論證:引導學生根據實驗資料總結實驗規律,讓小組代表將小組內所得的成像規律進行板書。

環節三:鞏固提高

提問:實像和虛像的分界點,放大與縮小的分界點,正立與倒立的分界點分別是什麼位置?(一倍焦距是實像與虛像、正立與倒立的分界點;二倍焦距是放大與縮小的分界點。)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可用順口溜記憶:一倍焦距分虛實,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物遠像近像變小。

作業:思考用照相機照相時,發現底片上的像有點小,想要使像更大一些應該如何操作?

四、板書設計

透鏡的教案9

一、內容及其分析

本節內容:物體通過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鏡頭所成的像、實像和虛像。其核心就是生活中的透鏡所成的像的特點和實像與虛像的區別。理解透鏡所成的像的特點的關鍵就是要知道透鏡成的像是倒立的還是正立的、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是實像還是虛像;而理解實像和虛像的區別的關鍵就是要知道實像和虛像是怎樣形成的?如何區分?學生已經知道了光的折射和透鏡對光線的作用,本節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的,它也是學生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基礎,具有比較重要的作用。教學的重點是認識凸透鏡在不同應用中成像的特點,解決重點的關鍵就是學生要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作為認知問題的基礎,同時要有實物或圖片觀察認識。

二、目標及其分析

目標:

1、認識物體通過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鏡頭所成的像的特點。

2、知道實像與虛像的區別。

分析:

1、認識物體通過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鏡頭所成的像的特點就是指通過生活經驗瞭解到照相機的鏡頭能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投影儀能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放大鏡能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2、知道實像與虛像的區別就是要知道實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虛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長線會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的教學中,學生遇到的問題主要是很難理解實像和虛像是怎樣形成的,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學生不知到通過凸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能會聚成像,解決此問題的關鍵就是教師要通過圖示解釋實像和虛像的成因。

四、教學支援條分析

本節利用多媒體演示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鏡頭所成的像的特點。準備好作圖工具:直尺。

五、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一:我們知道了凸透鏡對光線不但有會聚作用,它還會成像(教師作簡單的演示),那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利用了凸透鏡成像的原理?請舉例說明。

設計意圖:引入新,認識生活中常見的透鏡有哪些。

師生活動:學生舉例,教師選擇與本節有關的透鏡: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加以說明。

問題二: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所成的像有什麼特點?

設計意圖:認識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成像的特點。

師生活動:學生閱讀,教師展示圖片並讓學生回答:

問題三:實像和虛像有什麼區別?

設計意圖:瞭解實像和虛像。

師生活動:教師提問作出鋪墊:

1、小孔成的`是什麼樣的像?能否用光屏承接?

學生回答:倒立的實像,能用光屏承接。

2、平面鏡成的是什麼樣的像?能否用光屏承接?

學生回答:正立的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分析總結:實像能用光屏承接;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實像和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教師在黑板上作圖說明並讓學生加以總結。

目標檢測:

1、在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鏡成像③放大鏡成像④照相機成像中,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屬於反射成像的是①②④

B.屬於折射成像的是③④

C.成實像的是①②③

D.成虛像的是②③④

2、如圖所示是照相機的成像示意圖,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照相機使用的是凸透鏡

B.照相機使用的是凹透鏡

C.所成的像是正立、縮小的實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縮小的虛像

3、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中,小明同學觀察到了如圖所示的實驗現象.下列光學儀器的成像規律與實驗現象的成像規律相同的是( )

A.放大鏡 B.照相機

C.投影儀 D.潛望鏡

4、“老花鏡”的鏡片是 “凸透鏡”,將老花鏡的鏡片貼緊書本看書上的字,看到的像是_____的;若用它看遠處的樹,適當移動鏡片直至看到清晰的像,則看到的像是_____的.

六、堂小結:

1、照相機的鏡頭能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投影儀能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放大鏡能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2、實像與虛像的區別就是要知道實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虛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長線會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

透鏡的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學生在學習第1節“透鏡”,對生活中常用的透鏡及對其成像情況獲得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帶著問題,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節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找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使學生在全過程中自主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成像規律的興趣,使學生能夠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鏡成像情況與物距關係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與結論”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產生興趣、發現問題、激發矛盾、進一步解決問題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活中的透鏡的成像原理。教材這樣處理,體現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這樣加深學生對凸透鏡規律,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中的透鏡的成像原理。教材這樣處理,體現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②知道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的條件。

二、過程與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與方法。

③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學習從物理現象中總結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樂於參與觀察、實驗、製作等科學實踐。

②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於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規律。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①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和認識。

②組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

難點

①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建立起實驗與物理模型之間的必然聯絡。

②組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規律的實驗。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新課導學(第1課時) (3分鐘)

根據上節課生活中的透鏡提出利用什麼光學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麼差異的問題,再由凸透鏡成像的差異引入新課。

(回憶生活中的透鏡成像情況並回答問題,併產生凸透鏡有什麼規律的想法,從而激發探究的興趣。)

提出問題

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都有凸透鏡,但有大小、倒正和虛實的差異,通過引導學生由凸透鏡成像的差異提出凸透鏡成像的大小、倒正與物距有什麼關係。

(學生觀察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的成像情景,從而提出問題。)

猜想

繼續觀察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成像的同相點及不同點,引導學生針對像的大小、倒正和虛實分析並做出其與物距或者像距大小關係有關的猜想與假設,同時板書。

(學生討論、觀察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成像情況,做出猜想與假設。)

設計實驗

指導學生要檢驗猜想是否正確需要實驗,提出實驗是探究物理知識最基本的一種方法。

給出器材,讓學生根據猜想設

計實驗方法,並說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明確實驗觀察什麼、測量什麼和記錄的資料以及實驗的主要步驟及過程。

演示:根據學生的實驗方法補充說明實驗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如:蠟燭、凸透鏡、光屏的擺放位置。

根據猜想,實驗時先改變物距,由大到小進行幾次實驗。

並提醒學生怎樣觀察像;怎樣記錄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教師巡視,對學生的探究過程進行指導,及時對學生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並鼓勵最先完成實驗的學生填寫黑板的資料.

(學生閱讀、討論、作答,舉手發言。其他同學評估、改進實驗方法。明確實驗目的。

回顧凸透鏡焦距測量的方法,並讓兩位學生測出本節課凸透鏡的焦距.)

進行實驗

教師事先畫好表格,指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及資料思考得到什麼結論,是否證實了猜想和假設,並進一步思考、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並讓學生以書面或口頭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分二人小組實驗,觀察記錄,思考猜想是否正確。 實驗、記錄、思考、作答。)

分析和論證

(第2課時)

(討論思考得出凸透鏡所成像的大小、倒正與物距或與物距和像距的大小關係有關,進一步綜合、分析歸納出:

當u>2f時,成倒立、縮小的實驗像;

當f

當u

成實像時,物距變小時,像距變大,像也變大。 )

歸納小結

請學生小結本節課的收穫,教師同時用Flash動畫展示凸透鏡成像規律.

(從知識、方法、有什麼體會方面小結,並觀看動畫進一步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給學生一個全新的體驗,學生活動進行熱熱鬧鬧,但我們一定要注意,要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特點的探究,通過培養學生對實驗資料的分析和論證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讓學生親身體驗在不斷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和昇華,深化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認識,從而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的原理。

透鏡的教案11

知識目標

1.瞭解什麼是凸透鏡,什麼是凹透鏡,瞭解透鏡的焦點、焦距。

2.瞭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3.通過實驗觀察得出凸透鏡對光線起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線起發散作用。

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什麼是凸透鏡和凹透鏡及它們對光的作用

難點:指導學生對實驗進行仔細觀察、分析,最後通過概括得出結論

教學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實驗法。

教學用具

透鏡一組、光具座、光屏、蠟燭、火柴、光源、老花鏡、近視鏡、實物投影儀、手電筒、鐳射筆、學生多功能光學工具箱

教學過程一、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入新課

問:在前一章光現象的學習中,我們已經有所瞭解的鏡子是什麼?

生: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

問:那麼生活中你們還知道哪些鏡子?

生:(比如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望遠鏡、顯微鏡

問:你們講到的這些鏡與我們第一章所講到的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有什麼不同?`

(分別出示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 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

觀察後得出結論: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都是面鏡,不能透過光線,光線在面鏡的反射面上發生反射。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則能夠透過光線,凡是類似的這一些片我們都叫做透鏡。

還有哪些是我們經常看見和接觸到的透鏡呢?(圖片展示:照相機的鏡片,望遠鏡的鏡片、顯微鏡的鏡片等等)

二、進行新課

[師]和麵鏡(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一樣我們也從形狀上對透鏡進行區分(課件演示凸透鏡、凹透鏡)並先在實物投影上出示一塊凸透鏡並講解:中間厚、邊緣薄的叫凸透鏡。然出再出示凹透鏡並講解。然後兩相對比

[生]透鏡包括兩種:凸透鏡和凹透鏡。生活中我們看到的透鏡在形狀上與剛才的這兩塊透鏡有稍許不同,你們怎樣區分它們,通過什麼方法來區分它們。

[師]先看我投影出來的這幾塊透鏡分鐘是什麼透鏡,辨認一下。

學生討論

[師]我們是通過什麼方法來辨認它們的?對中間厚、邊緣薄的是凸透鏡反之則是凹透鏡

(發下一組透鏡,其中既有凸透鏡也有凹透鏡,讓學生自行辨認它們。簡單的直觀的通過觸控來辨別透鏡。)

[師] 凸透鏡和凹透鏡是怎麼畫出來的?

課件演示

我們看到兩個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塊凸透鏡,這兩個球心的連線叫做主光軸這塊凸透鏡的中心叫做光心。

兩個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間部分就是一塊凹透鏡,這兩個球心的連線叫做主光軸這塊凸透鏡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軸和光心是我們研究透鏡的兩個常用科學術語

[師]下面我們來探究凸透鏡對光線的作用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實驗。(用平面鏡取光做凸透鏡使光線會聚的實驗並記錄在白紙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鏡的距離。然後取出另一塊不同的凸透鏡讓一位學生模仿剛才的實驗做一次看結果是否相同。最後換用凹透鏡,重做以上實驗,看有什麼結果。)

學生討論

得出實驗的結論:

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的作用。不同的凸透鏡對光線的會聚能力不同。

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的作用。

[師]從以上實驗我們發現不同的凸透鏡對光線的會聚能力不同。這體現在用不同的凸透鏡做上述實驗時,太陽光通過凸透鏡後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離凸透鏡的距離不同。

(課件演示光路圖)

由於凸透鏡對光線起會聚作用,所以我們看見太陽光是一束平行光,通過透鏡之後會聚於一個小而亮的點。我們把這個點叫做焦點。(這時太陽光與主光軸平行,焦點恰好在主光軸上)我們把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做焦距。實驗中我們看到不同的透鏡焦距是不同的。

凹透鏡對光線起發散作用(光路圖)。

從光路圖出發我們來研究幾條特殊光線通過透鏡後的走向

(分別演示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線通過凸透鏡,光線恰好通過光心,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線通過凹透鏡的情形。然後由前面所學過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發畫出逆向射入的光線光路圖)。

動手動腦學物理1、2小題作為課堂練習。

透鏡的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本章節知識結構的總結,分析和評價,使學生對本章節的內容有比較全面的瞭解,《透鏡及其應用》的複習課教案。提高資訊科技的應用能力。

(2)進一步的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知識結構的觀察和分析,並自行得出評價標準,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資訊進行分析、整理、加工、應用的能力。

(2)根據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意見

(3)通過對成像規律的分析,嘗試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成像規律的應用,樂於將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到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奧妙。

(2)通過課外知識的引導,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妙。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歸納知識結構評價標準。

2.師生對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適應。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主要教育目標

課題引入 展示主題網站,佈置學生觀察的任務。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觀看作品 從學生的作品中選擇比較典型的作品供大家觀看,並對作品的內容、技術、應用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

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對資訊的分析,加工能力。

分組討論

通過先前的觀看和思考針對作品,進行討論。 提高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學會合作,交流。

評價歸納 將感性的認識進一步的提升,形成知識結構的評價標準。 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如何用物理語言進行表達。

複習規律 利用課件填寫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表格。 加強成像規律有理解,為其的應用打下基礎。

鞏固練習 通過課件由學生對凸透鏡成像規律進行總結。 提高學生分析、歸納能力。

應用 利用幾個問題,將凸透鏡成像規律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對科學技術的探索意識,物理教案《《透鏡及其應用》的複習課教案》。

總結

對本節課內容進行小結。 知識的回顧。

作業

修改自己的作品。 內容的進一步理解。

教學過程詳案:

1.引入

上節課後,我給大家佈置了一個任務,讓大家回去以後完成一個本章節的知識結構圖,大家完成的情況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同學們點選主頁上的“知識結構”。這裡有我從大家的作品中選出的五個作品,現在給大家幾分鐘的時間分別看一看,看的過程中注意比較這五個作品的異同,那麼你認為哪一個你覺得最好或者最適合你自己。

如果提前看完的同學,請先舉手,再進入鞏固練習。根據自己對本章節掌握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練習。

下面可以開始。

2.(學生開始看作品,教師對學生看的情況進行個別輔導)

3.大家已經看得差不多了,那麼這些作品之間有什麼異同,說說你們最喜歡哪一個,它好在那裡,還有什麼缺點?前後的四位同學相互討論一下,推舉一位同學準備發言。(討論開始,時間約3分鐘)

4.好了,哪一小組首先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師靈活處理

(1)如果沒有小組發言:看來大家都想把機會讓給別人,哪隻有我來抽了。

(2)如果發言很正常:鼓勵的語言或者將學生所說的內容的主幹進行抽離。

(3)如果發言中有問題:一方面肯定回答正確的部分,一方面指出問題的所在。

(4)如果發言有些偏離了方向或學生對作品分析過多或重複:剛才幾個小組的同學表達了他們的看法,還有什麼不同的意見嗎?或者不必針對作品的每一方面談,重點談談你們最有特點的看法!

剛才大家作品也看了,也根據作品談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似乎大家的觀點似乎不是很統一(大家的意見都比較傾向於作品?)為什麼大家會有一同的體會呢?現在我想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你們剛才在評價作品的時候是用得什麼標準呢?哪位同學先來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談自己看法,教師對學生所提出的看法進行分析和總結,引導學生總結得出歸納知識結構的標準)

(包括:1. 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和正確性。2. 知識結構之間的聯絡)

5.本章節中最重要的一個知識點是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首先我們來填一個表格。大家進入主頁上的成像規律。

如果填寫過程中有問題的學生,可以利用表格下方提供的提示輔助你完成這個練習。

提前完成的同學,請先舉手,再進入鞏固練習。

(學生開始填寫表格)(教師巡視,並選擇一個填寫有錯誤的學生的答案進行全體廣播)大家的表格都填寫的好了,我選擇了一位同學的答案,大家一起來看看,有沒有什麼問題。

(學生進行分析找出錯誤)

剛才大家已經對成像規律進行了分析,現在我們思考一個問題:題目一:在成像規律的實驗中,物體從二倍焦距以外向透鏡靠近的過程中,所成的像有什麼變化?(回答的時候,可以利用課件一進行說明)

6.大家對成像規律有了近一步的認識,那麼如何將它運用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幾個實際問題!

(1)問題一:給你一個透鏡,怎樣用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判斷它是不是凸透鏡?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

(2)問題二:如何讓投影儀投在屏上的字更大一些?(方法、器材不限)

7.小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對本章節的知識結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瞭解了歸納知識結構的一般規律。加深了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的理解。

8.作業

課外大家根據歸納知識結構的標準將自己的作品做進一步的修改。

教學流程圖:

《透鏡及其應用》的複習課教案

透鏡的教案13

一、教案分析

本節接上一節透鏡的內容介紹凸透鏡在生活中的三個應用: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學生通過對現象的觀察得到透鏡成像的具體的感性認識,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得到透鏡成像的各自特點及異同,為下一節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作準備。可以說這是承上啟下的一節課。

在教育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發動學生自制模擬照相機,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鼓勵學生調節投影儀,鍛鍊學生學以致用的興趣;調動學生進行自制“水滴放大鏡”的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學習任務,還使學生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課前準備

1、提前幾天發動學生自制模擬照相機,為新課作準備。首先確定製作的學生人員,然後共同準備製作的器材:凸透鏡、硬紙板、半透明塑料紙、雙面膠。再集中講述製作要點後讓學生自主結伴課餘或回家製作,完成者經教師驗收後自行準備好。

2、提前讓學生課餘動手觸控投影儀的鏡頭,感受其形狀特徵。

3、教師準備學生用的凸透鏡備用、自帶照相機。

說明:課前準備不僅可以確保學生製品勝利完成,還可以節省上課時間,同時可以在學生間為上課內容作宣傳。而學生課餘動手觸控投影儀的鏡頭卻非多餘,因為學生對身邊的物體往往不細觀察,他們對投影儀的鏡頭由凸透鏡製成大半無知。

注:模擬照相機的凸透鏡一部分由教師提供,另一部分由學生自己準備。

三、教學過程

1、照相機

展示自帶照相機讓學生觀察其鏡頭,並說明是凸透鏡。由於部分同學課前用凸透鏡自制模擬照相機,已為本節課作了宣傳,所以許多學生已知照相機鏡頭為凸透鏡,然後請製作者展示其作品,同學輪流利用它們觀察窗外景物,其餘同學用凸透鏡觀察遠處物體。在學生得到其感性認識後講述照相機原理。

說明:以學生自制模擬照相機作為教具有許多好處。首先它能增加學生學習物理興趣,激發學生動手動腦的慾望。其次能突破學生對生活中物理知識應用的神祕感,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思想。同時學生通過直觀現象感受並掌握所學知識,避免教師無味的講述。通過大家認可,還可以鼓勵製作者,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悅。

2、投影儀

通過課前準備,學生已經知道了投影儀鏡頭即為凸透鏡。拆下反光鏡,讓學生觀察投影片在天花板上成像的特點。學生通過分析照相機的像的特點後已能非常準確的分析投影儀成像的特點了。在得到投影儀的成像特點後裝上反光鏡,使像處在螢幕上,然後讓學生討論平面鏡的作用,從而完成投影儀的基本教學內容。

鼓勵學生動手動腦:為了讓同學們能更容易看清投影片,如何幫助老師調節投影儀使其成的像在螢幕上又大又清晰?學生中立即有人躍躍欲試,大家對此表示出濃厚的興趣,此時學生動手動腦的慾望又一次被激發。

說明:在學生了解投影儀的成像特點後,通過活動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投影儀的成像特點,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學以致用的樂趣。

3、放大鏡

先讓學生動手如何才能使凸透鏡成為所謂的放大鏡,也就是讓學生探究凸透鏡成正立放大像的條件。學生在調整好凸透鏡後觀察放大鏡成像的特點,都能夠說出其正立放大的特徵。然後讓學生討論放大鏡成的像與照相機、投影儀成的像的區別並指出其物像同側。接著請學生猜想如何才能使放大鏡成的像變大,並動手驗證,這樣又進一步掌握了放大鏡的使用。最後進行學生“自制水滴放大鏡”比賽,看誰的“放大鏡”最歷害,此時學生個個動手,人人動腦,大家或高興或嘆息,探究之情溢於言表。我緊接著評出“冠軍放大鏡”,指出其形狀特點。

四、教後感

本節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充分發揮引導作用,不斷創設情景,讓學生動手動腦。上課內容以書本為基礎但又不拘泥於書本,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學習,拓展學生知識與技能,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完成課程教學。其中,學生通過活動,可以進一步掌握教學內容,為下節課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打下堅實的基礎。

透鏡的教案14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現不同透鏡的特徵,並用語言表達其發現。

2、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興趣。

3、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4、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凹透鏡、凸透鏡、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一副眼鏡。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嘗試:玩透鏡

1、教師:小朋友,教師為大家每人準備了兩塊奇妙的鏡片,請你們用鏡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們發現了什麼?

2、幼兒操作嘗試。

3、引導幼兒討論:剛才用兩塊奇妙的鏡片看的東西一樣嗎?

4、得出結論:不一樣,有的放大,有的縮小。

二、第二次嘗試:

引導幼兒發現:凹面鏡、凸透鏡的特徵

1、教師:兩塊小鏡片看到的東西都不一樣,真有趣,那為什麼用它們看東西會不一樣呢?

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小?哪種變大?請你們再仔細看一看、摸一摸,它們的樣子是不是一樣?

2、幼兒嘗試操作,發現不同的原因。

3、引導幼兒討論。

(1)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小?(中間薄的鏡片看東西會變小)

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就叫凹透鏡(幼兒學說)

(2)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大?(邊上薄中厚的鏡片看東西變大)

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就叫凸透鏡(幼兒學說)。

(3)得出結論:不一樣的透鏡看東西也不一樣。

三、第三次嘗試:

1、教師:小朋友真了不起,發現了這麼多奧祕。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幾面奇妙的鏡子,你們看是什麼?

2、請幼兒看看這三面鏡子裡看到人是一樣的嗎?為什麼會不一樣?

3、引導幼兒討論:

這兩面鏡子和我們剛才看到的透鏡有什麼不一樣?

4、得出結論:

這兩面鏡子是工人叔叔們利用凹透鏡、凸透鏡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鏡的後面塗上了一層水銀,而這就不是透鏡了,叫凹面鏡、凸面鏡。

5、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鏡子真奇妙,能把東西放大、縮小,你還在什麼地方見過這種鏡子呢?

(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眼鏡等等)幼兒說出各種鏡子,教師出示。

6、幼兒自由地玩望遠鏡、放大鏡、哈哈鏡等(自然結束)。

【活動反思】

《奇妙的透鏡》實質上是《光的折射》的一個應用例項。由於透鏡在生產和生活中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所以這第一節主要向學生介紹透鏡的基本知識,引導學生探究透鏡對光的作用,這是後續知識“透鏡成像極其應用”的基礎,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內容。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本節知識的理解,按照《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儘量從日常生活現象引入,引導學生親自動手探究出透鏡對光的作用,以期培養學生的動手習慣和用探究實驗研究問題的能力。

有了以上的想法,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引入新課時,我考慮到老師和學生合作,調動學生,活躍課堂氣氛就顯得很關鍵,所以我盡力從生活實際出發,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把見過的鏡子說出來並分類。這樣可以讓學生放鬆一下心情,問題簡單了,方便學生回答。可實際教學時,學生的發散思維就顯現出來了,學生隨便分組,我費了好長時間才把學生引導到按透光和不透光分類。耽誤了很長時間。

新課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鏡的基本知識。我先讓學生自由提出“透鏡”的有關問題,然後鑑別出桌上的凸透鏡和凹透鏡,識別出老花鏡和近視鏡,老花鏡是臨時借來的,時間匆忙,也沒準備出太多,目的是進一步明確本節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同時讓學生體驗知識,將知識活化。可沒想到:學生拿到鏡子就摸起沒完。又耽誤了不少時間。第二部分:透鏡對光的作用。我把它作為本節課的重點。教材上是以演示實驗的形式出現的。由於農村中學條件有限,光學這部分教學一直都是難點,因為它的現象不便觀察,實驗不好操作,很多實驗都被老師用嘴代替了,而我考慮到透鏡對光的作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畫透鏡光路圖更是學生易混淆的地方,還是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比較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設計為學生親自動手的探究實驗,而光學實驗應該在暗室中進行,對於農村中學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實驗,最後我發現:用燒杯裝上洗衣粉水,既安全又好清理。沒有平行光源怎麼辦呢?所以我又想到:光具盒中的光源,效果很好。最後,透鏡怎麼放又成了難題,我實施了很多方案,後來發現用一個燒杯,兩個同學配合,現象非常明顯。由於有了感性認識,透鏡光路圖也就好理解一些。對透鏡的焦點和焦距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對學生以後畫光路圖有幫助。我認為本節課最成功的地方也就在此。

課堂上要想學生實驗到位,那是需要時間的,所以我就想到時間的安排,由於用太陽光粗測凸透鏡焦距,學生在生活中有體驗,所以我決定把它拿到課後進行,但我要求學生會敘述測凸透鏡焦距的實驗過程。

我認為課件只是輔助課堂教學的,它不應該主導教學,所以我只是做了幾個簡單而又能說明問題的圖片。在一天的準備過程中難免出錯,加上微機水平有限,不能按照要求的角度完成,效果不是很好。

我這樣設計的宗旨就是:重視學生過程體驗、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養。

今後努力的方向:

1、加強和學生的交流,溝通。

2、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考慮得再全面一些。

3、微機水平亟待加強。

4、工作還要再仔細一些,再忙也不能出問題。

5、專業素養、教學水平、控制課堂的能力還需要加強等。

透鏡的教案15

【學習目標】

知道凸透鏡所成像性質與發光體位置的關係。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學會從現象中歸納 出規律的方法。培養學生樂於參與觀察、實驗的興趣。

【重點難點】

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使學生初步瞭解科學探究的方法。

【學習過程】

1.實驗引入

演示本中實驗,根據實驗現象鼓勵並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學生閱讀本,知道物距、像距

引導學生對凸透鏡成像性質的影響因素作出猜想

2.實驗探究

幫助學生認識並組裝實驗臺上的器材,分析實驗的步驟及實驗資料的處理,教師巡迴指導。

實驗

次數像的性質焦距

f/cm物距

u/cmu與f

關係像距

v/cmv與f

關係

1倒立縮小的實像

2倒立等大的實像

3倒立放大的實像

講解:當無論怎樣移動光屏都沒有像時,把光屏取走,透過透鏡看蠟燭,並完成下表。

實驗

次數 像的性質焦距

f/cm物距

u/cmu 與f

關係像距

v/cmv與f

關係

4正立放大的虛像 不填不填

3.分析與認證

當物距 焦距時,成倒立等大的像;當物距 焦距時,成倒立放大的像;當物距 焦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像;當物距 焦距時,成正立放大的像。

4. 評估交流

學生閱讀本,討論本的相關問題,尤其要鼓勵學生討論自己在實驗中所遇到的問題

5.典型例題

例1 在“觀察凸透鏡所成的像”的實驗中,保持凸透鏡 的位置不變,先後把燭焰放在a、b、c、d和e點,如圖所示,同時調整光屏的位置,那麼:

1)把燭焰放在______點,圖上出現的像最小;

2)把燭焰放在______點,屏上出現的像最大;

3)把燭焰放在______點,屏上不出現燭 焰的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