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教案

來源:才華庫 1.11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鄉土中國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鄉土中國教案

鄉土中國教案1

教材分析

《文字下鄉》與《再論文字下鄉》是建立在“熟悉”的基礎上,分別從鄉土社會在空間上和時間上不需要文字兩個方面展開論述的,共同體現了鄉土社會的文化特點。學習時要把握這兩篇文章在內容上的緊密關聯,學會梳理文章脈絡,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對文字進行精細化閱讀和整體把握。

學習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理解文中“面對面的社群”“語言”等概念,把握文意。

思維發展與提升:明確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觀點,並分析支撐觀點所運用的方法。

審美鑑賞與創造:分析兩篇文章的內在聯絡,學會梳理文字。

文化傳承與理解:思考文字下鄉在當下的意義。

學習重難點

1、梳理兩篇文章的內在聯絡,建構知識體系。

2、思考文字下鄉在當下的意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初讀印象

要求:讀完《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這兩章,圈畫出文中的關鍵詞語,並對下面的概念進行解釋。

面對面的社群語言、文化特殊語言、空間阻隔、時間阻隔

牛刀小試

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不正確的打x、

1、鄉下人在城裡人眼裡是“愚”的,“愚”是指他們智力不足或有缺陷。

2、鄉土社會是一個“面對面的社群”,在這裡可以不必見面而知道對方是誰。

3、文字雖然是“間接接觸”,但是它能夠完全地傳情達意。

4、鄉土社會不需要文字,語言才是傳情達意的唯一象徵體系。

5、富於學習的能力是人和動物的不同之處。

6、鄉土社會中生活的人所需的記憶範圍和生活在現代都市的人相差不大。

7、鄉土社會中語言足夠傳遞世代經驗,全部文化可以在親子間傳授無缺。

8、文字下鄉缺乏必要的基礎,無論鄉土社會如何變化,都不需要文字。

文脈梳理

1、用原文中的詞語補全思維導圖,清晰呈現出作者的論證思路

合作探究

要求:

(1)寫下自己的理解,與小組同學分享;

(2)把自己與小組同學交流的收穫記錄下來;

(3)小組長整理後形成本組最佳成果,並在全班展示,師生共評。

小組合作,完成以下任務。

任務一:《文字下鄉》開頭寫我帶學生下鄉時一位小姐把包穀當作麥子的事,有什麼作用?

任務二:作者說,“我決不敢反對文字下鄉的運動,可是如果說不識字就是愚,我心裡總難甘服。”作者“總難甘服”的原因是什麼?

任務三:你認為,從基層上看,中國鄉土社會沒有文字的原因是什麼?綜合《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的內容進行分析。

鄉土中國教案2

讀理論性比較強的書籍時,我們常常會感覺文字只是從我們眼前一掠而過了,並沒有真正進入我們的腦海。所以讀完之後,腦中還會感覺空無一物。如何藉助批讀來深入我們對此學術專著的理解,是本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上一堂課我們講過了批註的分類,同時帶領大家為“差序格局”這一主題做了批註,通過批註為差序格局下了定義。我們梳理一下我們在為“差序格局”定義時經過的思維路徑(如下圖):

畫出這樣的結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每一個章節的內容,這也是在批讀中使用整理歸納法得到的成果。下面介紹幾種用批註促理解的思維方法:

一、整理歸納法

根據《<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任務書》每個章節開始時提出的問題和每一頁提出的問題,勾畫跟核心概念相關的資訊,並以批註序號的形式梳理其特性,同時要理解作者所舉的例子和所打的比方背後要說明的內容,並將自己的理解批註在旁。所有資訊蒐集完成並篩選組合後,在該章節的最前面寫下核心概念的定義。

二、理論演繹法

看到一句理論性非常強的話,不要緊張,可以在這句話框架下藉由舉例幫助自己理解。比如,P59,原文:“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對性,也可以說是模稜兩可了”“你說他私麼?他是不能承認的,因為當他犧牲族時,他可以為了家,家在他看來是公的。”批註:宜家裡面直接躺在展示大床上睡著的人,說不定覺得自己是為了家裡奔波才那麼累的,該睡個好覺!

也可以用影象來幫助自己理解,差序格局的水波紋圖,就是一個好方法。

三、聯絡遷移法

將讀到的內容與自己以前的經驗相聯絡,無論是與以往的經驗相同還是相悖,都能激發思考,促進我們對該著作更深刻的理解。

如,P56,原文:“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勢力一變,樹倒猢猻散,縮成一小團。”聯絡遷移後,想到郭德綱相聲裡的話:“窮人在十字街頭耍十把鋼鉤,鉤不著至親骨肉;富人在深山老林弄刀槍棍棒,打不散無義親朋。”中國人所謂世態炎涼,盡在於此。這也是典型的感想型批註。

四、質疑追問法

質疑追問是我們閱讀學術研究報告最應該使用的方法,此方法的背後是批判性思維在作支撐。我們常用的批判性思維“黃金三問”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這個說法能成立嗎?(停下來)

2.有沒有相反或例外的情況?(找替代)

3.如果成立,需要什麼條件?(合理化)

如,P57,原文:“在這種富於伸縮性的網路裡,隨時隨地是有一個己作中心的。這並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自我主義。”

問第一個問題:這個說法能成立嗎?我們是以“己”為中心的自我主義嗎?

回答:是的,感覺日常生活中從鄉土中成長起來的很多人都是自我主義的',比如不繫鏈子遛狗的人,比如在小區消防通道停車的人。此處可批註:自我主義和個人主義有何差別?

問第二個問題:有沒有相反或例外的情況?

回答:在“富於伸縮性的網路”中似乎沒有,能夠不以自我為中心的通常是公民教育之下的人們。

問第三個問題:如果成立,需要什麼條件?

回答:自我主義的成立需要公私關係不分明,且不會受到來自社會的指責(社會也適應此種格局),就可能一直持續。

每一次的提問和回答,都是幫助自己深入理解的過程。

另一種追問質疑法是根據“金字塔原則”來確定的,它包括以下幾個問題:

1.是什麼?(作者給出的判斷是什麼?判斷中的關鍵詞定義是什麼?)

2.真的是這樣嗎?(這一步非常重要,可以幫助我們反思自己容易預設的東西,反思我們一貫的經驗、腦子裡暗含的關鍵假設)

3.為什麼?追問產生的原因、成立的條件。

4.怎麼樣?追問此判斷會帶來的影響,此判斷和觀點可能獲得的評價。

如,P59,原文:“在西洋社會裡,國家這一團體是一個明顯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先問自己,這個判斷是什麼?

是指西洋社會裡沒有其他的群體,最重要的群體就是國家,也就是說西方其實是傾向於個人主義的社會結構?

真的是這樣嗎?可以回想自己所瞭解到的西方社會的內容。比如消防員是一份職業而不是屬於軍隊,可以根據專業情況決定去或者不去;比如家庭只指父母及子女……而子女到了成年也必須離開家去獨立生活……

為什麼?西方社會並不依賴土地,成立國家的方式也與我們不同……

這些思考都可以批註在你的書上。

五、聯想補充法

由於《鄉土中國》寫於20世紀40年代,今天的有些情況在那時還沒有出現。我們可以在一個章節的大框架下把我們瞭解到的符合原文判斷的東西補充上去,以使得過去的理論得到延展。

比如,P55,原文:“在我們鄉土社會裡,不但親屬關係如此,地緣關係也是如此。”過去人們靠種地為生,自給自足,最常見的人際關係就是親屬關係和地緣關係,但今天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工種越來越多,除了親屬(血緣)關係、地緣關係之外,還有業緣關係,因工作而形成的人際交往關係。我們就可以將其批註在旁,思考它是不是也符合差序格局的幾個特性。

使用以上幾種方法,我們的批註就可以更加有力度,我們對整本書閱讀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了。

批讀展示課前準備表及課後評價表

批讀展示將以《系維著私人的道德》一章為主,請按照前面的方法在本章節(P62-P68)做好批註,並寫下你在閱讀此一章節時沒有解決、準備向大家提出的問題。

批註展示活動小組評價表

小組序號有趣之處有疑之處有得之處補充之處

解釋會心一笑即為趣,批註中的哪些讓你覺得有意思?對原文產生了真正的疑惑,提出了值得思考的問題。從批註看,本書是否解決了生活中或其他閱讀中的某些困惑?有沒有藉助工具書或其他書籍或生活經驗對原文進行補充?

博學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也就是如此,通過分享,我們的治學過程可以更加有趣,有深度。祝願大家能找到整本書閱讀的趣味所在!

鄉土中國教案3

一、教學目標

(一)通過案例分析,進一步理解《鄉土中國》中的核心概念。

(二)提出並研討《鄉土中國》中未充分討論的概念。

二、教學過程

(一)回顧文字

簡單回顧各篇的關鍵詞。教師示範,幾句話概括了《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然後請學生快速回顧各篇內容,再簡單總結全書的整體結構。

(二)案例分析

1.提出案例,PPT展示故事梗概。

2.分析村主任打人事件中,雙方的是非對錯。

(1)聯絡《無訟》,分析“理”與“禮”不同,法理社會是“合法違法”,而禮俗社會是“是非”,以及情理。

(2)聯絡《家族》,鄉村社會是父系小家族,重男輕女,村主任有四個女兒沒兒子,慶來罵他斷子絕孫,是嚴重的侮辱,所以他要踢傷慶來。

擴充套件討論:重男輕女,是勞動力問題,更是宗教文化性質的,與祭祀相關。“香火”意味著祭祀。提示學生可以擴充套件閱讀費孝通《江村經濟》第三章,裡面專門有一節講這一問題。

3.分析村主任權力的性質。

聯絡《無為政治》《長老統治》,可知村主任兼有橫暴權力和同意權力,還有長老權力的慣性殘留。

4.分析禮治社會中衝突的解決方法。

(1)李公安的調解,是按禮還是按法?

禮法兼用,以禮為主。他自己買點心,假裝是村主任買的,送給秋菊,試圖維護雙方的面子。這解釋了《無訟》一篇中的調解方法。

(2)擴充套件討論:面子是什麼?

按《名實的分離》一篇中的說法,面子就是“表面的無違”。村主任不批地,說有檔案,秋菊要檔案看,這是不信任,不給面子。如果心中明明懷疑沒有檔案,表面上還是尊重村主任權威,村主任說有就當是有,這才是“表面的無違”,就是“給面子”。

秋菊要的說法是什麼?是賠禮道歉,也跟面子有關。村主任內心不服,還是同意按李公安的調解給錢,這是給李公安面子。秋菊難產,慶來叫不來在別村演戲看戲的村民,村主任能叫來,因為村主任面子大。秋菊抱著剛滿月的孩子親自去請村主任喝滿月酒,這是給村主任面子。

(3)秋菊和村主任和解了嗎?

這次衝突以人情平衡的方式解決了。《血緣與地緣》一篇指出“親密社群的團結性就倚賴於各分子間都互相地拖欠著未還的人情”。解決衝突的方法,可以靠復仇,也可以靠對方的施恩。按照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滋賀秀三的說法,傳統中國人的訴訟所要維持的是一種“常識性的正義衡平感覺”(滋賀秀三等著,王亞新、樑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頁)。

(4)擴充套件討論:村主任回來後會怎樣?

這一部分可以討論村主任是否還能有威信繼續開展工作,村主任是否又因此與秋菊一家結怨等。也可以佈置為課後思考題。

5.鄉土社會未來的方向。

在秋菊與村主任已經和解的情況下,警車開來帶走了村主任,那麼法律的介入是不是多餘的?

法律的介入呈現了禮治與法治的衝突,但是法律代表了未來的方向,介入並非多餘。有的小組之前在報告中提出,鄉土社會將由禮治到法治再到禮法合一。費孝通說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他是看重本民族文化個性的。但是未來怎樣,需要時間來證明。

(三)結語

這節課我們用《鄉土中國》中的概念進行案例分析,並且對費孝通沒有展開的一些概念進行了擴充套件研究,但是鄉土社會是極其複雜的。我讀《平凡的世界》,主角孫少平有句話,說農村的社會“自有另一種複雜,另一種智慧,另一種哲學的深奧”,深覺認同。鄉村是非常複雜的,費孝通的14篇文章也只是14個側面,我們雖然對費孝通文中沒有展開的幾個概念又進行了擴充套件性探討,但是仍舊是窺豹一斑。大家可以做一些擴充套件閱讀,比如費孝通《江村經濟》(商務印書館20xx年版)第三章《家》、(美)明恩溥《中國人的氣質》(上海三聯書店20xx年版)第一章《面子》、費孝通《生育制度》(商務印書館20xx年版)等。

(四)佈置作業

1.對課上提出的一些概念比如男尊女卑、面子、人情進行探討,寫一篇小論文。

2.模仿《鄉土中國》,試寫一節《城市中國》或《城市上海》《里弄上海》。

作業的反饋放在第8課時中處理。

附學生作業片段:

上海人“不響”的本領也許是在石庫門的擁擠中習得的。極強的流動性減少了地方文化對人的牽扯,反而使這個小縣城被異鄉文化一次次沖刷,個體數量的增加使得人口密度極大,西洋和中式的混合建築——石庫門,應運而生。這份擁擠並沒有血緣使之合理化、納入可以忍受的範疇,生活中無數的摩擦和碰撞之下,我們能做的只有將最有可能起衝突的、公的領域不斷縮小,個人管個人的利益。集體被切成了小小的一塊一塊,費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的波紋也在被壓縮。精細到了什麼程度?石庫門裡的水錶,精準到了每一個洗手檯,自家的只管自家的跳,這是北方人無法想象的“細緻”,卻也是他們無法想象的“見外”。我們儘量不虧欠他人,人情在商業社會裡不再是維持關係的麻繩,每個人心中的那桿秤要求我們“拎得清”,要想想做出每個決定,說每句話“劃不划得來”,“不響”也就成了我們在動盪中站穩腳跟的屏障。熱鬧的石庫門內,是無處不在的界限感;陌生人社會表面的冰冷下,是上海人生活的精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