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文教學到素質教育:洋和尚不懂應試

來源:才華庫 3.37W

經”廣東湛江市某私立學校曾從美國聘請一位“特級教師”任課英語科,希望為積重難返的傳統教學模式吹進清新的“西風”。腦子裡從未有過“應試教育”這根弦的“洋和尚”果然會“唸經”,他不拘一格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們學英語的濃厚興趣。但最近家長們卻聯名上書,要求校方辭退這位“誤人子弟”的洋老師。

從語文教學到素質教育:洋和尚不懂應試

原來,洋老師始終無法適應中國式的考試,儘管學生都愛聽他的.課,但他們的成績每次卻僅80分左右,引起許多家長不滿。洋老師對此滿腹委屈:孩子們對英語能聽會說,併產生了強烈的學習動力,家長們為什麼要捨本逐末,死摳考試分數呢?!

這實質是中外兩種教育制度孕育出的一次觀念碰撞與交鋒。

華南師範大學教授盧曉中曾獲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他認為在“以人為本”和“以考(試)為本”上,中外教育各師一法。他說,在國外,老師並不打算在基礎教育階段灌輸給孩子們多少高深、系統的知識,而更重在“心靈素質”上塑造他們,教會其對生命的熱愛、對美好人性的嚮往,還有在失敗後重新站起來的勇氣等。這些卻並非我國教育制度的“主旋律”──我國的孩子從早晨睜開眼到晚上閉上眼,都在忙著“啃書”,教育的全部使命縮減為應付一次次考試。孩子們擅於考試,卻在精神上“缺鈣”。

盧曉中指出:“教育應以育人為中心功能,使每個接受教育的人都能從中選擇到自身最佳成長和發展之路,而非純粹憑考試分出三六九等,讓他們中的許多人帶著被淘汰的失敗心理進入社會。”

中山大學的陳教授談到,在加拿大留學時,當地老師給他剛讀國小三年級的女兒出了道作文題:楓葉為什麼變紅?這是個令國內研究生也得打醒精神來應付的題目,因為毫無疑問,完成它須動用植物學、土壤學、氣候學甚至環境學等“大學問”。但他女兒居然似模似樣地查資料、確定研究計劃、著手調查……最終拿出了她的“學術成果”。

“其實論文質量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從中體驗到追求知識的樂趣和掌握探索未知世界的方法論。這就是國外基礎教育的一大精髓。”陳教授若有所悟。

本報記者 張宇星 龔丹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