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前幾種語文教學法的剖析研究

來源:才華庫 2.74W

  

對當前幾種語文教學法的剖析研究

孫建軍

(錫山高階中學,江蘇 錫山 214154)  

二十年來,語文教改異常活躍,教法學法探索尤為熱烈,眾多模式應運而生。但是,許多教法模式更多地強調了自身的功能和長處,而對其缺陷和不足談得很少,甚至避而不談,並且,每一種方法的誕生,常常伴隨著對其他方法的否定,這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過去或傳統的教學方法,我們不能簡單地斥之為淺薄、陳舊、落後,它的存在至少就某個時代而言,是有其價值的,研究教學方法應吸收和繼承其合理內涵,為我們所用,凡是完全拋開我國傳統教學中的“精華”,而企圖簡單地照搬和移用外國的東西或者割裂歷史產生新方法,想形成所謂“全新格局”、“空前創舉”,理想難免要成為泡影。

本文想就目前課堂中常見的一些教學法作些現實和歷史的剖析,期望能借鑑歷史傳統,吸收外來精華,為尋找既符合母語學習規律,又體現現代教育需要,既符合科學化精神,又體現民族化要求,既符合學生實際,又便於教師操作的教學法作點探索。

講解式。講解是在秦漢以後設定的官私學館中採納的方法,是語文教學傳統的方式,封建時代強調灌注儒家學說,講解式在闡釋辨析、理解分析、評價鑑賞上確實有著獨到的作用。但是,如果不看教育物件,不看教育內容,都一概講解分析,就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現在許多語文教學課中,講解分析的方法壟斷著語文教壇,老師自我陶醉般地講課,學生昏昏欲睡地聽課,“一本教材一支筆,先分段落後釋義。中心思想字詞句,學生不辨東和西”。教師以“講得透”“嚼得爛”為講課標準,伴隨著的就是“滿堂灌”,一堂課成了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的大雜燴。老師認為學生完全應該理解、應該掌握的知識,學生卻茫然不知所措。這種講解的方法以靜態描述為主,以講解結果為主,孤立地學習老師事先苦心經營的有關知識。空話多,讀得少,陳舊的多,創新的少,導致學生聽起來易懂,用起來易錯的結果。特別是能力的培養,更不是僅僅靠“講”所能解決得了的。

教師的勞動成果必須通過學生內化實現,在接受教育汲取知識的活動中,學生是帶有主觀能動性來接受教學內容的,因此教師必須首先著眼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承認並正視現代學生的群體特徵,才能有效地與學生溝通,達到教育影響他們的目的。尊重學生的人格是教育人、培養人的前提,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人格是平等的,應允許學生“辨別”和“商榷”。學生是有著豐富人性的人,珍視學生的主體性和培養具有主動性的人應成為我們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

講解法在概念的辨析、含義的理解分析、內容的闡釋、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的評價鑑賞、寫作指導方面有著獨到的作用,但在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和知識能力內化上,又顯示了它的不足。

問答式。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方法誕生之時,問答式也隨之產生。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問答式”,開創了西方啟發式教學源頭。他一改過去原始的灌輸教學,採用把存在於學生內心的知識(“胎兒”)導引出來的方法(即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在與學生談話中,不斷提出問題,環環緊扣,題題推進,最終把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它第一次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又找到了獲得知識的途徑,“問答法”注重思維過程的誘導,設定層次,層層推進,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種教學法對後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了啟發式教學的源頭。但是,後人卻只注重啟發式的形式,忽視了運用的條件和本質的東西,打著啟發式、討論式招牌的“問答式”在課堂中無限制地膨脹了。課堂上,一問一答,熱熱鬧鬧,一連串毫無啟發性的提問,把學生往老師事先設計的結論上趕,也不進行從容研討,教師便匆匆歸結。我曾對一堂語文課作過統計,一節語文課,教師提問達100多次,大多是些簡單的是否對錯式的提問,缺少跳一跳才能摘果實的提煉。如果我們想一想,這堂課我給了學生什麼知識和能力,學生在瑣碎的問答中收穫了什麼呢?我們一定會面臨捉襟見肘的窘境。語文教學的教學效率也就在這可有可無、牽強附會的問答中降低了。對我國語文教學中不恰當的“問答式”造成的原因,特級教師李吉林分析了兩點:一是受原蘇聯“談話法”的影響,二是由於1958年前後的“左”的思想籠罩下,大搞架空分析的陰影所致。在新時期,語文教師把它作為替代講解法的新教法,也是“問答式”氾濫的一個原因。它直接導致了語文教學效率的降低,這是“啟發式”的鼻祖蘇格拉底始料不及的。

問答法注重思維過程,學生跟隨教師的思維由淺入深,由易而難,由簡單到複雜,隨著思維的推進,理解進入新的高度,但是,教師運用時不應追求形式,不宜進行瑣碎繁冗的“滿堂問”。

操練式。所謂操練式,就是根據大學聯考考點把知識點從整篇文章中抽出來、孤立出來,編成填空、判斷、選擇等題,讓學生進行擴充訓練、適應性訓練、模擬訓練等等各種操練。知識點操練題量大、名目多,許多練習超越了正常的語文詞句篇、聽說讀寫範圍,對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也沒有用處。內涵豐富的語文教學,情文並茂的語文教材,竟然派生了那麼多怪題、難題。語文學習的一切就是圍著一套試題轉,圍著考試說明轉。練習題實在是太多太多了,而且許多學校把“練”作為語文教學的經驗來介紹,反覆強調能力是“練”出來的,更助 長了“操練”的泛濫。而實際上這種枯燥反覆的純技術操練消損了興趣,加重了負擔,並不能真正提高語文能力,更不要談語文教學應有的情感、意志、品質問題了。

知識點操練所以在現今獨受青睞,是因為有四個強有力的支撐點。第一,它能有效地適應大學聯考的需要;第二,學習語文知識的觀點支援著知識點教育;第三,錯誤理解語文就是語言,把握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必須通過不斷和“歷練”;第四,簡單理解語文學科的性質,認為語文學科是以工具性為主,而忽視了“人文性”。新時期,語文教學的最大失誤就是文道分離,知識點操練的實質是搞文道分離,長期的知識點操練,就使得語文學科失去了其培養情感,提高審美情趣,改善人的基本素質功能,作品也失去了其特有的魅力,學生的精神世界變成一片荒漠。

語文學習需要一定的操練,操練對知識點的掌握是必要的,但是,操練不能停留在低層次的“炒作”上,我們應在“練”的基礎上創新。

經驗式。就在知識點操練頻頻受到指責的同時,人們不約而同地回到了“多讀、多寫、多練”的傳統教學方式上來。經驗式教學強調“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大聲讀,熟練背,刻苦寫,多多練,強化綜合性的讀書訓練、作文訓練、語言訓練。在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中,不少人成了“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專家學者。正因為如此,許多教育工作者主張回到傳統的經驗式教學中去,認為多讀多寫,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辦法。多讀多寫,自會正確地使用語法、修辭,文理自會合乎邏輯。徐中玉先生回憶在中學裡學習語文的情境時說,“字從‘描紅’開始,天天寫幾頁,讀時要加圈加點,劃劃紅線,旁邊寫點讀後即時點滴感想。大小作文時常動動筆,老師抽查讀、背、記情況,又鼓勵比賽說得出《水滸》《三國》《封神榜》中英雄好漢的姓名、綽號、特別的本領,比賽誰默寫唐詩篇數最多。”概括地說就是“讀、背、抄、記、賽”。那時,對作文非常重視,教師主要以作文來衡量學生語文學習成績,升學考試,語文科也以作文為主要成績。作文訓練方式多種多樣。這對糾正目前浮躁的教學法是很有裨益的。

傳統的經驗之所以成為傳統,因為它包含著合理的成分,它符合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可是,語文教學也不能搞輪迴,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我們現在的學生因為“滿堂灌”、“題海戰”、“程式化”,看的書太少,背的書太少,寫文章更少,這是事實。但不恰當地強調多,恐怕只能是一種良好的願望,只能是不切實際的空中樓閣,君不見,目前的教育,隨著學科分類越來越細,學生學的科目越來越多,並且,數學課以數學專業的要求來要求學生,物理課以物理專業的要求來要求學生,語文課就不能採用傳統的私塾中的那一套,上午背書、對對子,下午習字、寫作文了,經驗式教學顯然已不是很適應時代的要求了。

因此,我們覺得,與其強調多,不如強調精,變多讀、多寫、多練為精讀、精寫、精練,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指導,使他們體會優秀課文中的思想美、藝術美、情感美、語文美。讓學生有選擇地模仿某些語句、文章的寫法,使學生更主動地學習語文。

生活式。語文學習脫離生活,脫離社會。閱讀,不重視引導學生運用生活體驗領會文章的妙處;寫作,不重視引導學生開發生活寶庫以為寫作無源,只在寫作方法上打轉。這樣閱讀,難以獲得對文章的真正理解,這樣寫作,只能養成新的八股調。因此,許多人強調生活式教學。語文教學不僅是會寫字,會念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一種對生活的體驗,語文教學要求我們去關心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去寫文章。否則,套話、假話、空話連篇是在情理之中的。這固然不錯,但是,必須要有正確的理解和採用正確的教學法。

20年代曾經流行過的廢棄課堂教學為特徵的“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前者源於杜威育思想,提倡教學與兒童的實際生活密切結合,突破課堂四堵牆的閉鎖,讓學生在各科教師為之創設的特定生活環境中自由地進行各種學習和必要的讀寫活動,課內課外聯成一體,教材也根據需要隨時組編。後者是美國教育家柏克赫斯物所建立。要求把教室一律改成“作業室”,廢除課堂講授,教師把授課內容編製成各種作業題,讓學生在陳列著各類參考書和實驗儀器的作業室,按規定的進度在教師指導下完成作業題,企圖以此嚴格訓練,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獨立操作的能力。在20年代,試行這種“嶄新”的教學法,對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無疑是巨大的衝擊,有新人耳目、發人深思的作用。但由於當年試行這類’嶄新”教學法的人們忽視了對傳統的“精華”的攝取,導致了兩種教學法的.失敗。

因此,與其倡導生活式教學,還不如提倡研究性教學。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去獲取資訊,從而形成一些具有研究性的結果。對學生的評價,並不看他一個題的結論怎麼得出來,而是看他從哪些方面獲取資訊,看他資訊的渠道有多寬,看他對這些資訊的有效利用情況。最後得出結論,究竟體現的是一種創新的,還是一種平淡的思想。我們對創新人才的培養,要從研究性的學習開始。(有關“研究性教學”內容引自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李連寧司長在第十六期中學校長培訓班的講話材料)

剖析研究幾種教學法目的在於改進教學方法,方法的改進牽涉到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以及教學觀念、教學目標、課堂內容、教材、學生基礎和教師的素質等眾多因素。尤其是教師素質,每一種新的方法都以教師素質為前提。語文教師都應清醒認識到教學改進的重要性,盡力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我們要把某種方法完全公式化是困難的,但是語文教學的某些規律是值得研究的。

一、教學法的運用要切合實際。各種教學法都有所長,也有所短,教師運用時應靈活掌握,相機處理。因為每個人教學風格不同,面對的課文內容不同,用固定的模式去套用,是一種削足適履的簡單做法,不利於語文教學的發展。同時,我們認為,語文教學還應慎提“模式”,一種方法一旦成為“模式”,就會變成僵化的教條的東西。生搬硬套,盲目模仿必然鬧出東施效顰的笑話。目前的教學模式不下20種,需要我們在自己的教學實際中摸索探討,借鑑學習。教師應認真領悟模式的核心,否則,給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帶來明顯的負效應。語文教學要適應21世紀的需要,必須更多地在多媒體組合上動腦筋,如果各種成功的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組合,那麼語文教學的高效益就會變成現實,但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也必須符合實際需要。因此,任何方法的運用,都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效益。任何方法的選擇,都包含著教師自身因素(包括政治觀念、思想水平、思維方法、感性、情緒、性格、語言、行為、知識結構等)、學生因素(包括個性、家庭狀況、社會動態等)和教材內容的安排。

二、建立正確的學生觀。就目前語文教學的現狀而言,提倡關注“人”的發展更顯得急迫和重要。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角色,對學生要有個正確的看法。現在經常講學生主體,對學生的把握可以有這麼幾個層面。一是學生是人,人有感情、有思想、有人格。如果不把學生當作人,而是當作可以任意擺佈、約束、要求的沒有獨立人格的工具,對學生的基本認識就把握不準。二是學生是一個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教師是成年人派到兒童中去的一個全權大使,必須到那個世界裡去,而不是強迫孩子到你的世界裡來。學生是一個能動的主體,這個問題一定要把握住。三是學生是發展中的人。現在的教育在迫使學生就範,就範到成人為小孩設計的那個世界裡去,而不是真正地到兒童世界裡去。

三、遵循母語習得規律。語文教學方法雖然多種多樣,但都不能違背母語教學的規律。學生在學校學習,他們都已經有了一定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忽視這個能力,往往會使我們的教學事倍功半,學生早已懂了的東西,我們還在反覆無意義地“炒”,這就失去了語文學習巨大的吸引力。母語習得是一具綬慢的、經驗積累的過程,語文教學則是利用學生智力發展、語言能力形成的最佳時機,科學地加速這一過程。通過閱讀具有適當深度的著作(儘量不看通俗文學),在語文課堂上進行符合語文基本規律的學習。適當的訓練,提高語文素質,克服現在忽視母語習得規律帶來的弊端。

四、強調語文教學的實踐觀。現在的語文課教師講得太多,分析得太多,提問太多,學生的書讀得太多,背得太少,寫得太少,因此,有人慨嘆道,如果把語文課近3000個課時都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讀、自己背、自己寫,也比現在語文教學的成績好。這話雖失之偏頗,但語文教學的低效率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語文教學應強調實踐觀,學生要形成自己的語言能力,必須通過學生的主體活動,通過運用,把語文作品內化為自己的心理要素,才能形成語言能力。我們必須十分強調學生自學,在自學的實踐中提高,在自學的實踐中創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