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青少年思想狀況調查報告

來源:才華庫 3.22W

任意  

當代青少年思想狀況調查報告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係著國家的未來和希望,當代在校學生是一個承載著社會、家庭高度期望的群體,這又是一個思想多樣而容易產生思想波動的群體。他們有什麼想法?他們期盼什麼?他們喜歡做什麼?圍繞著這樣一些問題,我們從2009年3月-2009年5月進行了兩個月多月的調查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師生座談、個別交談、電話採訪家長等形式,共抽樣1300多人次,調查物件包括三原縣南郊中學、東郊高階中學、正誼中學、張家坳中學、龍橋中學、東關國小、中山街國小等10餘所學校的在校學生,其中農村和縣城學校各佔50℅,高中生40℅,國中生40℅,國小幼兒園20℅。調查發現國小生易幻想,想法奇特,如希望能與外星人對話,遊海底世界,中200萬彩票等,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的願望越來越實際,國中生盼能上好高中,高中生希望能上一所好大學。孩子們總體思想狀況良好,能以學習為主,關心天下事,呈現出積極向上的時代風采,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研究和解決。

一、孩子們睡眠時間普遍偏少,有的甚至嚴重不足。

調查物件 高中生 國中生 國小生 上網者

睡眠平均時間(每天) 7小時 8小時 9小時 4-6小時

教育部規定時間(每天) 8小時 9小時 10小時

 調查發現,近60℅學生在所盼所想調查表中填的是:我希望好好睡一覺,睡覺睡到自然醒。大多數學生的睡眠時間與教育部新出臺的中國小生近視眼防控方案規定的“標準時間”相差1小時, 國小生每天能夠睡足10小時及以上的僅佔1/3,初、高中生則更少,每天能夠睡足9小時及以上的還不到1/4,僅有10℅的學生認為睡眠充足。絕大多數學生都表示早晨被家長或鬧鈴叫醒時很難受,上課“會偶爾打瞌睡”或者感覺“很困”。究其原因,中國小生作業超量,高中生早起晚睡學業負擔過重和宿舍睡眠環境不好,另外上網時間長也佔有一定的比例。就讀高二的王瑞說,每天在學校上完晚自習,回家都10點多了,然後自己再看看書,幾乎都是12點後才睡,早上6:10分就要起床,“除非放假能睡夠8小時,平時不可能”。英國科學家警告稱,缺乏睡眠將會逐漸侵蝕西方社會發展的能力,讓民眾變得木訥和缺乏創新能力,從而徹底喪失競爭力,缺乏睡眠還會導致民眾出現身體發胖、過敏易怒、產生幻覺和抑鬱等症狀。這種情況在我們的一些孩子身上已有所表現,希望能夠引起學校、家長和社會的重視。學業固然重要,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卻更重要。“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缺少了強健的體魄、良好的人格,他們又怎麼能負起祖國建設的重任。      

二、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學習缺少必要的熱情和興趣。

學習興趣 愛學習者 不愛學習者 無所謂者

調查結果 3.6℅ 86.9℅ 7.5℅

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把學習當任務,學習成績一般的應付學習,學習成績差的人認為學習很痛苦,所以連學習成績排在全縣高二前20名的高雨杉同學也說:“我討厭學習,我想玩”。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可是過重的學業負擔使他們忙於課堂與書本之間,節假日也在補課,學習壓力過大。九年級和高三學生更甚,家庭、學校和社會過高的期望值,使他們過早地揹負了難以承受的壓力。有30℅獨生子女感覺自己是家庭的整個希望,如果考不上一所好高中或好大學就沒辦法給家長交代,於是不斷自加壓力。面臨大學聯考,不斷地重複複習測驗、模擬考試。學生就像進了“壓力鍋”,接受的是封閉式教育,強制式的管理,填鴨式的灌輸,特別是模擬考試、測驗之後成績公佈、排名、家長會,使一些基礎差的學生倍感壓力,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則想保持好的成績因而也存在很大的心理壓力。如果壓力不能得到科學地及時釋放和疏導,就會使其心智的發展受到阻礙,從而造成學習信心和動力的喪失、人生方向的迷失,進而造成知識教育的無助,生命資源的無端浪費。

新課程要求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本學期以來,東郊中學根據自身的發展實際和學生們的實際要求,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我的課堂我做主”“我展示,我快樂”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從學習中體驗到學習和成長的快樂,融洽了師生關係,學生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由此可見,學習方式的改變是孩子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孩子們普遍存在心理孤獨,部分同學甚至出現心理障礙。

比例

年級 心理孤獨者 心理健康者 心理障礙者

國中一年級 54℅ 41℅ 5℅

國中二年級 47℅ 46℅ 7℅

國中三年級 60℅ 30℅ 10℅

高中一年級 40℅ 52℅ 8℅

高中二年級 45℅ 46℅ 9℅

高中三年級 70℅ 20℅ 10℅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國中生剛升入高中以後,由於種種原因而心神不安;九年級和高三學生面臨畢業和升學,思想包袱很大,70℅的九年級學生心理孤獨或存在心理障礙,80℅的高三學生心理孤獨或存在心理障礙。

隨著物質的普遍滿足,孩子們普遍盼望有一個知心朋友,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溺愛獨生子女已經成為一個亟待關注的問題,家長出於對獨生子女的疼愛,事事滿足、事實包辦,這種做法的後果會養成孩子依賴性強、唯我獨尊等不好的品行。調查發現,能經常和父母溝通的人很少,沒有無知心朋友者佔很多,大多學生自私心理嚴重,做事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沒有忍讓之心,易衝動、偏執、敏感多疑、交往障礙,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礙。

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多方配合,如現在許多學校已設立了心理諮詢室,幫助孩子們進行心理疏導。但大多還屬於初級階段,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四、孩子們因家庭不和或父母離異造成很多心理問題。

家庭結構 和睦家庭 託管家庭 父母離異或家庭不和睦

調查結果 38℅ 29℅ 33℅

有一位高二班主任說,她們班學生家長離異的有6人,這些學生表現為兩種極端,要麼是內向的沉默寡言,要麼是狂躁不安型,學習品質偏差。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快樂,也有自己的`不幸。面對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日漸豐富,家庭生活也豐富起來,但在這越來越“精”的社會中,人們面對的競爭、矛盾、困惑、誘惑也增多了,這也就導致了家庭的不穩定性。父母離異,打冷戰,整天吵架,孩子無疑是第一受害者。在社會家庭中,穩定且溫馨的家庭是許多人所向往的,調查中有42℅的學生盼望:爸爸媽媽能和好,希望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希望得到父母的關心,希望和父母的關係不僅僅是金錢關係。

另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成才也特別關心,但他們關注的是結果,而非過程。因為他們或許因為工作忙,或許為給孩子掙學雜費而外出打工,他們把孩子(也把希望)寄託給了學校,寄託給了老師。更有甚者,在孩子眼皮下、鬥地主、打麻將,或吃喝玩樂,進門罵人,他們給孩子一大把錢,卻把一個對世界充滿迷惑或懷疑,或充滿戒備的孩子交給老師。這些孩子一般沉默少言,上課思想不集中,學習成績不好,有交往障礙,上網、交友不慎導致的惡性事件時有發生,學校把這些學生叫做問題學生。

針對這種情況,面對這少親情,少聯絡,少配合的教育,我們呼籲家長能夠從孩子的發展著想,盡力改善家庭關係,多給孩子一些精神上的關心和幫助。

五、初、高中學生男女生交往呈現功利化傾向。

我們在和高二文科普通班女學生座談中聽到她們這樣說:“學習中等以下者,每人都有男朋友,如果誰沒有會覺很沒面子,並且會受到人身攻擊。況且社會閒雜人員太多,男生和女生出門一起走很安全”,再問道對男女生交往的態度時,有女生說:“現在只是玩呢,跟將來結婚是兩碼事”。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多做工作:學校要多組織活動,給學生釋放壓力;學校管理模式要與時俱進,設立心理服務室,進行心理諮詢與矯正;

社會要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孩子們的健康成長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通力合作,任何一方都責無旁貸。社會在發展,人們的心理需求也在發生變化,教育方式也要與時俱進,才能解決孩子們成長中的煩惱,社會才會科學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