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 (學生隨筆)

來源:才華庫 2.46W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十課為《<論語>十二章》,其中有兩章,我認為是孔子的自我介紹,就是孔子的自傳。

讀《論語》有感 (學生隨筆)

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三章,“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按照課本註釋以及教參、課輔資料、《國中文言文全譯》譯文如下:

第一章,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第三章,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瞭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我覺得這些註釋與譯文不太符合《論語》原文的意思,原文的意思主要是孔子介紹自己的成長閱歷,告訴他的學生人生如何立志,如何做人,如何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即做君子,追求賢人與聖人。

兩章對應圖:前一個是概括敘述,後一個是詳細敘說。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首先,我覺得課本註釋與參考書等資料譯文不符合孔子的教育思想。你看,把孔子的教育當作近代的科舉教育、應試教育,以抓分數為主的.教育,以科舉制度、應試教育思想解讀《論語》,這是一點不妥當的地方;《論語》貫穿全文的是立德樹人教育,尤其是《學而》很明顯表現出孔子的辦學思想、教育思想,未能翻譯這種思想,而把孔子解讀成了水平很低的老師,這是第二點不妥;孔子辦教育,不是國家辦學,孔子只能按照他那個時代的需求,確立辦學的教育思想,沒有任何組織和個人組織孔子的學生考試,他必須自己提出教育目標,教育方針,教育原則,教育方法、評價體系等,從哪裡體現出來?從《論語》中體現出來。但是譯文沒有反映出孔子的教育目標,教育方針。

其次,採用體驗式閱讀《論語》,才能讀出孔子的人生體驗,體悟到孔子的人生閱歷,就能感受到《論語》中表現的孔子的博大思想,才能體會到孔子是真正的聖人,孔子之後沒有第二個老師能與孔子這位老師並列。

我在五十歲之前,對《論語》只能按照課本以及教參的解釋與翻譯來理解,人云亦云。隨著修身養性的提升,慢慢能夠讀懂一點點《論語》。五十五之後,閱歷更豐富,《論語》的言語,特別是孔子的自我介紹,我有了體驗,深感孔子話語背後另有含義,絕不是字面意思那麼簡單,含義就是孔子的閱歷,即以閱歷讀閱歷感悟閱歷,稱為體驗式閱讀。

 

果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