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學實錄(教案設計)

來源:才華庫 1.99W

 

《荷塘月色》教學實錄(教案設計)

江蘇鎮江一中   陳曉東

師: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細膩淡雅,渾然一體,每個讀過的人都有很真切的美的感受,而且這種感受都有細微的差別,請大家把自己對文章的感受寫下來交流一下。

生1:夜色撩人,荷花在作者的筆下已經渾然是一個個精靈,她們是來自神祕的世界嗎?在這樣動人的夜晚,在人跡罕至的池塘邊偷偷沐浴。作者是誤入了仙境嗎?那就和她們一起共舞吧。否則她們就會像這渺茫歌聲似的清香一樣散去,再難尋覓她們的芳蹤了。

生2:荷花在這兒寂寞地開放,無人欣賞;我在岸邊駐足,無人理會。花朵在月光中獨自美麗,我在這美麗中迷失自己。這邊清香也是那麼縹緲,彷彿幸福和我若即若離。想走近荷花深處,又恐它們騰空而起,飛向天際。於是我靜靜地駐足,獨自享受這份憂傷。

生3:有人說現實中那個荷塘再普通不過,可為什麼在作者的筆下竟然如此美麗?我想那個荷塘不在清華的校園裡,而在作者的心裡,像小李飛刀的刀一樣,無人能尋。而現在也在我的心裡安家了,真希望能在某個夜晚看到我心中的這片荷塘。

看到同學們這麼多精彩的語言,我很欣喜,他們的諸多感覺正是這篇文章主題多元性決定的,於是我不失時機地啟發同學,同樣的內容大家的感覺卻不同,你們認為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呢?

生4:作者是喜悅放鬆的,他筆下的荷塘多美麗啊,如果心情沉重不會有這樣美麗的語言的。正是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見呢!作者能不開心嗎?

生5:作者心情很憂鬱,雖說他描寫的景色很美麗,但是我讀的時候,在字裡行間感覺到了壓抑,我幾乎找不到熱烈激昂的詞語,最關鍵的是我讀的時候高興不起來,反而覺得有一種酸楚,所以我認為作者當時心情肯定很憂傷。

師:同學們的分析都很有道理,這和作者當時複雜的心情分不開,大家都是根據自己的主觀理解來判斷的。那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朱自清複雜的心情,能根據文章內容作出判斷嗎?

生6:是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因為作者反覆提出到“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而那段日子國家發生了很多重大事件。

生7:我也贊成。文章的結尾說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到底”意味著作者這幾天一直想著江南的.事,今晚出去是為了忘卻,卻因為想到江南採蓮,終於不能忘卻。“惦著”不是“嚮往”,而是“掛念”“放心不下”。那麼,當時的江南,有什麼事讓作者掛念放心不下?這不是一清二楚嗎?

生8:我在有關的文章中讀到,說是由於政治的影響。但我認為這和政治無關。朱自清不關心政治,是家庭瑣事造成他心裡的不寧靜,作者好像是有意迴避妻子,才出門尋找寧靜和自由的。出門和回家妻子都沒有和他心靈交流,彷彿置身事外,作者雖然沒有明確寫出,但“妻子和孩子早已睡著”不是作者對妻子不理解自己的埋怨嗎?

師:同學們的分析都有道理,讀文章除了要根據自己的主觀情感來解讀外,必不可少的是對文章本身的內容的分析和理解。這樣看來,課前大家的讀後感,有些同學理解過於“自我”,缺乏對文章本身的解析。大家認為,哪些讀後感是需要改進的呢?

生9:其中把荷塘月色的感情詮釋為思鄉的, 認為不妥,因為本文雖然感情複雜,但思鄉的主題卻是沒有的,“惦著江南”也不能理解為思鄉。

……

師:其實大家的讀後感都有可取之處,都是對文章的一種感悟,結合文章本身的內容和自己的主觀經驗解讀文章,就會產生一篇篇新的屬於自己的《荷塘月色》,畢竟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啊!

(選自北京《中學語文教學》月刊2005年第10期,有刪節)

這個片斷是學生多元解讀作品的一個精彩片斷。教師沒有先入為主,而是在調動學生自已進行欣賞的前提下,尊重學生對作品的初始反應,珍愛學生富有個性的理解,鼓勵學生髮表個人見解,讓學生們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下,思維活躍,情緒熱烈,課堂充滿了生機,實現了“生態課堂”, 這種場景是新課程所希望的,也應是我們在教學中所追求的。

(蘇盛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