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應該太功利

來源:才華庫 8.95K

很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龍的願望,都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出息,甚至有些家長把自己年輕時未實現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們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專家表示,這種功利的教育對孩子是積極不利的,家長應引起警惕。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應該太功利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因為孩子和母親在一起的時間最多,母親的情緒會嚴重影響家庭的氣氛,影響孩子的心情。

許多女性感嘆:以前孩子小的時候,白天上班,晚上帶小孩,蠟燭兩頭燒,可是一點都不覺得累,每天天一亮便跳下床,準備開始為一家子打拼。可現在為什麼孩子大了,不需要整天忙接送,工作也熟練不緊張了,反而覺得很累,提不起勁來呢? 我覺得有一個原因,是先前的“預期”和後來的“失望”帶來的心理打擊。孩子小時,我們期待他將來成龍成鳳、光耀門楣,所以我們拼命賺錢培養他、教育他,給他最好的機會,所有的苦我們都甘之如飴,發奮自己過去沒有享受到的,一定要讓孩子擁有。 但是當孩子一天天長大,個性一天天明朗時,父母看到孩子不可能成為自己理想的那個人,失落之感便油然而生,不知自己哪裡做錯,使孩子偏離了自己設計的軌道,於是更加努力去塑造孩子。直到有一天教訓孩子時,孩子順手把父母推回去,這時父母才猛然覺醒:孩子管不住了,自己已無能為力了。只好承認“投資失敗”。這時,父母的日子便過得一天比一天消沉。 這究竟是誰的錯呢?

父母、子女都覺得自己很委屈。父母覺得自己盡了力要做個好父母,但是失敗了;孩子覺得自己也盡了力,無奈父母的要求過高,達不到。雙方都對自己產生懷疑,對對方不滿,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與家庭氣氛的低沉。其實,我們常把得不到的想象得很好,所以痛下決心一定要得到,這是人的本性;但是在付出很大代價、短暫的虛榮煙消雲散後,往往覺得所謂的光榮不過如此。可是孩子失去的童年及破裂的親子關係已補不回來,後悔莫及了。

當年我在美國教書時,常看到華人朋友忙得團團轉,成天接送他們的孩子去做志願服務,甚至有人叫孩子去非洲、中南美洲服務,因為這種資歷容易進醫學院、法學院。結果孩子申請上大學,就好像父母去打一場社會地位的肯定戰一樣,難怪孩子們會在作文中說“我沒有自己的生活,每一分鐘他們都替我安排好了”。這些話聽起來這麼熟悉,這不就是我們臺灣孩子所說的話嗎?所以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如何深深根植在每一代的父母心中,漂洋過海後仍是一樣。 今天教改不成功,孩子越來越痛苦,不知有沒有人靜下來想一想,這些痛苦其實是我們大人為了自己的顏面所新增上去的'負擔。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要比一代強。”這句話絕對沒錯,因為人類的演化就是每一代都比上一代強,“青出於藍”要“更勝於藍”。但是“強”的定義卻要因時代、因孩子的天性而有所不同。我們知道古代商人的地位不高,某些顏色和某些布料是不准他們用的;但現在任何領域只要混出名堂,都會受社會的尊敬,現在是科技整合的時代,每個領域都可以出人頭地。這點我們一定要提醒父母。

現在的青少年不快樂,有一個原因正如書中所說的:“不管我多努力我媽都不滿意,我在他們眼中永遠是個失敗者。”這種話是個警訊,是青少年死亡率中自殺佔首位的原因,也是抑鬱症最大的成因。 曾經有位高中的輔導老師把正向心理學家馬汀·塞利格曼的憂鬱量表給全校學生做,結果發現有70%的學生處在憂鬱症邊緣。憂鬱症的特徵之一是沮喪,對困境無能為力時,自信心會崩潰。“有夢最美”固然很好,但是要誠實檢視自己的能力,當目標定得太高時,美夢變成噩夢,會賠上自己的性命。 強迫孩子為我們的虛榮去做他不擅長的事,強迫孩子去成為他成不了的人,只會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使他喪失自信心。

每個父母都認為他這樣做是愛孩子,但是,當我們愛孩子愛到只想把他們變成自己的榮耀與光環時,他們本身的榮耀與光環反而會在我們的企盼中流失。請不要讓孩子覺得SAT、常春藤名校和成績是人生唯一的大事,是生命的分水嶺;我們一定要讓孩子看到世界不會因為大學聯考而改變,人生比這個重要的事不知有多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