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大詩歌大期待

來源:才華庫 1.32W

東方早報

西川:大詩歌大期待

憑藉令人折服的詩歌造詣和在國內外的巨大影響力,西川這個名字幾乎成了當代中國詩歌最為耀眼的代名詞之一。近些年來,他更努力突破詩歌的界限,嘗試更多文體甚至其他藝術形式的創作。固守著同時變化著的西川,始終保持著自身姿態的擲地有聲,這種聲音如同他自己在一篇談論東歐詩歌的文章中所說,是一種把它摔在地上

它都會跳起來咬你的聲音。

作為本報“文化中國年度人物大獎”評選活動的顧問,西川對此次評選專門設立了詩歌獎給予了肯定和讚揚。他表示,在中國當下,大眾對詩歌的興趣減退的表徵之一即是傾向於把詩歌簡單地劃入文學的大範疇。但事實上,以一個內行人的視角來看,詩歌仍然處於寫作創作最尖端的位置。

在二十餘年的詩歌創作生涯中,西川以其令人驚異的創造力和對高貴而獨特的詩歌理念的堅守,保持著極高的詩歌創作水準。同時,他拒絕自我重複,以陡峭的寫作轉變為表徵,1990年代以來的西川為詩歌界帶來的驚愕、刺激,以及對新的寫作、閱讀正規化的思考,成了當下中國詩歌的重要議題,甚至於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他塑造了我們時代的詩歌氣質。除了詩歌創作,西川長期從事的詩文譯介和詩歌理論建設也都有很高的成就。近些年來,他更是努力突破詩歌的界限,嘗試更多文體甚至其他藝術形式的創作,並且深涉於國內外文化交流事業,把自己的精神能量放置於更為巨集闊的場域之內,這可以說是他長期以來詩歌理念的放大和延續。

作為“上海智造文化中國”年度人物大獎的顧問團成員之一,西川對此獎項抱有很大的期待。在他看來,“文化中國”年度人物大獎從顧問團成員的設定到獎項的設定都極大地體現了主辦方在發掘創造力方面的努力。對於在年度寫作大獎之外另外專設年度詩歌大獎的做法,西川從一個詩歌專業人士的視角給予了很大的肯定。他認為,在中國當下,大眾對詩歌的興趣減退的表徵之一即是傾向於把詩歌簡單地劃入文學的大範疇。但事實上,以一個內行人的視角來看,詩歌仍然處於寫作創作最尖端的位置,雖然自身不斷從其他藝術門類中汲取營養和啟發,詩歌對其他藝術的反饋性滋養也一直在很深遠的意義上發生著。這種描述同樣適用當下的中國。

西川指出,和普通大眾的印象相反,近年來中國在詩歌領域取得的發展和成就是不可低估的,以一項單獨的詩歌獎項提示大眾注意這種成就十分有益。對西川來說,“文化中國”年度詩歌大獎的另一引人注目之處,是獎項的候選人都是年紀較輕、尚未在主流的文化建立普遍聲望的詩歌寫作新人。作為這一獎項的提名推薦人之一,西川說自己被明確地要求提名新人。這和以往絕大多數主要針對已經在圈內圈外建立起聲譽的詩人的獎項有著明顯的差異。考慮到在當下中國詩歌寫作難以建立知名度的實際情況,“文化中國”獎對新人的傾斜,無疑有利於新人的發展。特別是報紙媒體有著迥異於詩歌圈內部的受眾群體,“文化中國”年度詩歌大獎必定會推動年輕的詩歌寫作者的創造力為更多的人所知曉。西川對於年度詩歌大獎的四個候選人都表示了稱讚,指出他們的詩歌創造力為當代中國詩歌帶來了一些新的興奮。比如在談到宇向時,西川稱讚了她在表達以及對錶達的控制上所呈現出的天賦。他指出宇向的詩歌背後透露著現代藝術的氣息,和時代保持著恰如其分的通氣性,又尚未被時代所抹平。

西川與他的詩

西川的詩歌生涯在1981年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英語專業後開始。在北大五四文學社,西川參與並塑造了那一時段北大的詩歌生活。在此期間,他結識了海子和駱一禾,三人被稱為北大“三劍客”。1985年畢業後,西川工作於新華社下屬的《環球》雜誌。1988年與友人創辦推重“知識分子寫作”概念的小詩刊《傾向》,1991年任民刊《現代漢詩》的編委。

1993年,西川由新華社調入中央美院從事教學工作至今。始自1992年在各種刊物上陸續刊出的長詩《致敬》構成了其詩歌寫作的重大轉折。1995年,由西川編輯整理、紀念自殺詩人海子的《海子的詩》出版。1997年,詩集《虛構的家譜》、《西川詩選》(後更名《西川的詩》)、《大意如此》,散文集《讓蒙面人說話》先後得到出版。2001年,散文集《水漬》出版。2004年,譯作《博爾赫斯八十憶舊》、《米沃什詞典》出版。2006年初,反映了其《致敬》以來的寫作成果的'詩文錄《深淺》出版。

《西川的詩》和《深淺》基本代表了西川以1990年代前後為分野的詩歌創作轉變。《西川的詩》主要以短詩為主,表現為講求純淨和節奏的“高韜抒情”和超驗氣質,語調上沉鬱而高貴,在詩歌意涵上則往往顯得簡明而犀利。詩集中的諸多詩篇,如《體驗》、《起風》、《在哈爾蓋仰望星空》已經是西川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深淺》則很好地反映了西川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好友身亡等重大“事變”和其對時代氣象轉變的敏銳捕捉而做出的富有勇氣的變化。以《致敬》、《厄運》和《鷹的話語》等體積龐大的作品為代表,西川的詩歌表達轉向了對混雜、異質和偏離式主題的偏愛,和“非詩”成分的加強。詩歌一改早期清麗整飭的體式感觀,呈現為一種蓬鬆而參差的“冒犯”感。

在變化的同時,貫穿西川詩歌創作的根本理念卻始終如一。正是這些未曾改變的東西構成了西川詩歌魅力的重要核心:“聖經”式的自我威嚴、超越經驗與“哲思”的詩歌書寫策略、廣闊的氣質、對於知性的強調以及不設前提的價值擔當……近幾年來,西川更多地參加了一些泛詩歌的文化活動。此外,他還曾成功地出演賈樟柯電影《站臺》、曾與音樂家郭文景合作將長詩《遠遊》譜寫成交響樂、曾與實驗戲劇導演孟京輝合作了戲劇《鏡花水月》。將這些行為解讀為西川對超越新詩既有理解模式的“大詩歌”的嘗試應該毫不為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