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挑戰好課標準

來源:才華庫 9.97K

             中國教育報     2002-12-03     記者 儲召生 

 

“好課”不必面面俱到 

熟悉中國小教學的人都清楚,尤其是那些所謂的公開課、示範課,教師們除了要使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外,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處理好教學各個環節,既要有引人入勝的開頭,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場,還要有畫龍點睛的結尾,少了哪一個環節都不行。許多學校領導和教師在評價一堂課的好壞時,看的往往也是這節課各個環節是否具備,“起承轉合”是否連貫。因此,許多教師在上示範課時,往往會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上精雕細琢。但有時也會出現意外。北京市教科院院長文喆告訴記者,有一次他聽課時,一位青年女教師課上得很精彩,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用也很得體,但下課鈴響了之後,這位教師才意識到這節課還沒有結尾呢,於是便開始“小結”起來。偏偏這時候教室裡的喇叭響了起來,教師的嗓子終究賽不過喇叭,教室裡開始一片混亂,但這位教師還是堅持完成了“小結”。文喆很不明白,像這樣的“小結”有什麼意義呢,難道一節好課就必須要有一個“小結”嗎? 

調動積極性不是目的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於上好一節課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課上學到了什麼知識,受到了什麼啟發,而不應該僅僅是為了形式上的需要。文喆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位國小數學教師在教學生學習“5”時,利用了自制教具、計算機等多種教學手段,告訴學生“5”既可以是量數又可以是序數,“5”可以分為“1和4”、“4和1”、“2和3”、“3和2”等等。那節課自始至終課堂氣氛都很活躍,教師發揮得也很不錯。最後,教師開始佈置作業:“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41頁”。事後文喆問這位教師,學生們都已經知道了“41”,你還在“5”這裡花這麼多的精力有什麼必要呢?文喆認為,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切實針對學生的實際,要因材施教。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學校已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惟一渠道,如果我們傳授給學生的是他們早已掌握的,或者是與現代社會不同步的知識,難免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由此引起的另一個問題是,學生上課時興趣並不在學習新知識上(因為他們早就掌握了),而在於教師獎勵的“小紅花”上,勢必造成課堂教學功能的異化。 

“好課”的標準是創新 

“新課程改革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不能僅僅看作是採用了一套新的課程標準和教材,也不能認為僅僅是教師改變教法的問題。”海淀區教委主任孫鵬認為,新一輪課程改革將是一個十分艱苦的過程,這既是一個挑戰,同時也是基礎教育得到更快發展的一次機遇。 

孫鵬說,教師培訓是整個新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但就教師轉變觀念來說,取決於教師本人的努力,同時也與學校的大環境特別是學校領導的態度有關。像上面提到的一些問題,很多是學校領導對一堂好課的標準認識上出了問題。如果學校允許課堂“不完整”,教師們自主創造的空間就會更大,拖堂等現象也會大大減少。另外,教師更新教育觀念也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只要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某一方面有所創新,就應該算是一節好課,而不應該是面面俱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