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媽媽都冷酷嗎(教師中心稿)

來源:才華庫 1.07W

宣州區金壩中學    

現在的媽媽都冷酷嗎(教師中心稿)

教室後排坐滿了聽課的老師。還有十分鐘就要下課了,學生配合的非常好。各教學環節一直在按照課前集體備課後的教學設計進行。

下一環節: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探討本篇小小說的寫法特點。

“很好,剛才有的同學提到了小說的對比手法。的確,這篇小小說還妙用了對比,有哪位同學能說說具體體現在哪兒嗎?”

同座的同學立刻小聲地討論起來。很快,有學生舉手了。

“王小亮‘過去的媽媽’在學校放學前後的對比。”

“王小亮埋糖、挖糖前後的表現是一處對比。”

“老師,我認為王小亮‘過去的媽媽’與‘現在的媽媽’也構成了對比。”

“真不錯,王小亮‘過去媽媽’的慈愛與‘現在媽媽’的冷酷確實是一處明顯的對比。”我補充道。

“老師,‘現在的媽媽’都是冷酷的嗎?”一位平時不太愛發言的同學突然問道。

我明顯看到有的同學那驚奇或好奇的`眼神,就連後排聽課的老師都顯得始料未及。這確實是課前沒有預料到的。也許絕大多數同學根本就沒有想到這一個問題。

的確,在中國人的傳統思維中,一提到“後母”,可能大多都會想到“自私、狠毒、冷酷、無情”。真得都是這樣嗎?是不是這種傳統的思維已經給人們造成了某種認識上的定勢?抑或是作者在小說中有意塑造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來達到對比的目的,以求表現母愛的偉大?

現代的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有些孩子一直生活在後母身邊也不是很稀奇的事。難道他(她)們真得都享受不到真摯的母愛嗎?

怎麼辦?

“很好,你這個問題提得很好。你是怎樣看的呢?”我問道。

“我覺得不一定是這樣的。後母也是人,她們一定會讓孩子生活在真摯的母愛中的。”

“其他同學有不同的看法嗎?大膽地說一說。”

“老師,我同意他的看法。我們村就有這種情況,孩子生活在‘現在的媽媽’身邊,也非常幸福。”

“我也同意。有些孩子失去了自己的親生媽媽,很不幸。他們更應該得到‘現在媽媽’的關愛。”

很快就有許多同學主動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乘機總結著:“剛才同學們的發言都非常有道理。很感謝那位同學發現了這個問題。看來,作者在塑造‘現在的媽媽’這一人物形象時,也許是有意的,也許是受到了傳統認識的影響。這也可能在某一方面造成了這篇小說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侷限性。其實,我們同學在學習中,就應該在課本的基礎上,大膽地去發現問題,並提出自己的看法。‘盡信書不如無書’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才能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

下課鈴響了,事先的教學設計沒有完成。但我很高興,因為這不僅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讓我深受啟發。

反思一得:

這也許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小插曲。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閱讀教學,要求體現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與創造性。教師如果只根據教學參考資料或既定的教學設計,向學生灌輸,也許就不會出現課堂中的這一幕了。可能在學生提出這一問題的那一剎那,便被教師或教參的權威抹殺了。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閱讀即創造。中學閱讀教學承擔著讓學生“學會閱讀”的任務。要讓學生在閱讀中表現自己的個性,宣洩自己,通過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認識,反映最初的人生經驗;要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 ,獲得思想啟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