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教育怎麼了_優秀範文

來源:才華庫 2.83W

使人離不開學校的教育

我們的教育怎麼了_優秀範文

人們為什麼進學校,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是我們不少人卻存在著本末倒置的認識。以為學生僅為進學校而進學校,為學習而學習。進了實驗幼兒園,就要求學生把目標定在進重點國小;進了重點國小,又要求學生向重點中學進軍;進了重點中學,考上大學又成了唯一的目標。事實上,當家長想方設法甚至不惜重金挑選學校,把孩子送進有著圍牆,以示與社會相對獨立的學校時,其目的卻卻是為了讓孩子能早日離開學校,走向社會。著名教育家埃弗雷、賴默有句名言:“人們為理解社會而受教育,他們為創造或再創造社會而受教育。”顯然,教育的目的在於促進人的社會化,幫助學生理解、適應和創造社會。

但現在學校教育的眾多功能,在功利性很強的“為升學作準備”的思想指導下淡化了,消失了。人為地在學校和社會之間築起了一道圍牆,學校教育的結果使學生只能適應學校生活,難於走向社會。為數不少的學生走出校門,沒有了考試以後不知道自己還能幹些什麼。他們所接受的訓練是隻知道被動地應答、解題,而缺少主動地思考、創新。這種結果決不是我們的教育所要追求的。

為升學作準備的教育是讓人離不開學校的教育。教育不只是為升學作準備,而是為整個人生作準備,是為了讓人早一點離開學校,走向社會。

以犧牲今天為了明天的教育

學生是祖國的明天,為了讓學生有一個美好的明天,就必須從今天抓起。誠然,教育要有前瞻性,要面向未來,但是,抓好今天不等於要學生犧牲今天,連今天都失去了,還奢談什麼明天。以犧牲今天來換取明天的做法不是我們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第一位問題是提高人們現實生活的價值,有一個美好的今天。作為學生就是要給他們一個幸福、快樂、美好和健康的'童年與青少年,這是教育的首要目的。但遺憾的是現在不少中國小仍在以“為了孩子的明天”的口號下犧牲著孩子的今天,他們抹殺了孩子們童年的色彩,青年的朝氣,泯沒了純真生活的情趣,豐富大膽的想象,充滿活力的創造。

盧梭曾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而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就是說,我們將造就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不曾擁有今天的孩子就像缺少陽光雨露的花朵,我們能指望他明天結出豐碩的果實嗎?

以透支明天求得今天適應的教育

教育成果的週期性長是教育的基本特徵,但是在現行教育中不少人無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常理,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立竿見影的思想把教育看成工廠生產一件產品一樣直截了當,性急得好象早上路邊點心攤上等烘燒餅——一進爐就想吃了。

在“開發大西部”的口號下,我們西部一些地區,為了早日致富,各類小企業辦起來了,老百姓確實也富了,但空氣不再清新了,河流不再清澈了,土地不再肥沃了,樹木不再繁茂了。在學校中,考試成績上去了,但眼睛近視了,背駝了,知識面窄了,人變得自私勢利了,不愛勞動了。為了求得所謂的今天的適應,把明天的時間和精力都透支於今天,作業做到深更半夜,國中的習題比國外高中還難,三年的學習任務兩年完成,第三年的複習機械地重複著前兩年的內容,有的做了幾十遍的題目還得再做,惟恐考試時不紮實。只要能在考試時多幾分,拖垮了身體也美其名曰:刻苦學習。至於學生今後體力不濟,神經衰弱時早已走出了校門,與己無關。這種短視的教育觀,只能起到短期的效益,不利於學生今後長遠的發展。

才學走路就說他跑不快的教育

“差生”的概念在學校中通常指學習成績跟不上的學生。誠然,一隻手伸出來十指都有長短,何況學習乎!五十個人只要聚在一起,即使是北大的學子也必然有差異。這種相對的教育評價法,造成了我們的學生才學走路就說他跑得不快,才站在起跑線上就已經落後了的教育。

我曾對有的國小教師說,國小生在學習上正如嬰兒學走路,走路時跌了幾跤,就怎麼能斷定他將來跑不快呢?我以為一般的學生都有教好的可能,但如教他的老師斷定他學不好時那他就很難學好了,即使他是天才。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正從反面說明了這一點。在國小裡考試成績相差幾分甚至幾十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科學的精神,求知的慾望,但我們現在的教育評價使學生從小就失去了學習的信心。君不見,在國小低年級裡教師通常要求學生語文數學考雙百分,考99分也不算優秀,幾次下來,分數已暗示他跑不快,到了三四年級便已被判為典型的差生。

老師,不要吝嗇你手中的分數,讓分數成為催人奮進的鼓角,而不要成為前進路上的羈絆。

使人不願讀書的教育

要上學了!興奮得幾夜睡不著覺,一大早穿上新衣裳,背上新書包,在家裡一大幫人的簇擁下到學校報到。但是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變得越來越不願讀書了,國小時的興奮勁到哪兒去了。高高興興去接受教育的人怎麼越學越不願接受教育了,真是出了大問題了。

孩子天性是個學習者,學習、鑽研、創造,享受成功的歡樂是人的本性。學校教育的結果使相當一部分人不願讀書的可悲現狀,問題不在學生,而在於我們的教育。僵死的教學方法使學習變得枯燥乏味;教育思想的不端正,使學生在作業的勞役和考試的恐懼中戰戰兢兢地度日如年;以考分為評價的單一評估標準,扼殺了學生多元的發散的創造才能。我們很少去研究學生的需求,而是單向的、主觀的,用成人的標準,成人的眼光,一把固定的尺子去衡量一群各不相同的孩子。

讓教育成為激發求知渴望的教育,讓教育成為享受勞動歡樂的教育,讓知識的殿堂不再使人望而怯步,讓歡歌笑語,春風陽光永遠充滿校園。

揹著靴子找腳的教育

一位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什麼叫驚奇,舉例說:“一個人從十樓上掉下來卻一點都不傷,叫什麼?”學生說:“是偶然。”“那再一次掉下來仍不傷呢?”“是幸運。”“那又一次掉下來仍不傷呢?”“那肯定是習慣了。”顯然學生的回答都不符合教師的標準答案,但又誰能說他是錯的呢?可在我們的教育特別是考試中,把不符合教師標準答案的回答視為錯的情況比比皆是,其後果是抑制了學生髮散性、創造性思維。這與其說是學生啟而不發,不如說是教師在揹著靴子找腳。

一堂公開課,滿意者稱之為:學生配合的好;不滿意者稱之為:學生沒配合好。所謂配合的好,是指學生跟著教師事先的設想走;沒配合好,是指學生的思路離開了教師事先預定的軌道,致使浪費了課堂時間,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於是為了要開一堂完滿的公開課,教師常常要事先演練一番,告訴學生什麼問題要怎麼回答云云。上課時,教師一提問。學生便“舉起手臂的森林”,教師如魚得水,駕輕就熟,一環緊扣一環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研究性的公開課成了演戲,聽課教師也心照不宣,心領神會地一笑了之。我曾經想,你提的問題學生都能回答,這不是徒勞的提問嗎?為什麼不能讓學生亂亂套呢?

毛大大同志曾說,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亂了敵人,鍛鍊了群眾。我們的課堂教學能不能也來一個亂了課堂,鍛鍊了學生呢?

使人越學越不敢思想的教育

有這麼一件事,一位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圈,問這是什麼。幼兒園小朋友能回答出幾十鍾,國小生能回答出十幾種,中學生能回答出八九種,大學生能回答出兩三種,而社會上的人(包括幹部)則一種也講不出,因為不敢講。這故事雖然誇張,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學校教育的結果。越學越不敢想象,思想越來越萎縮,最終成為不敢想不敢說的人,於是被我們稱之為“成熟”。

人才學家王通訊曾在美國看一個畫展,一幅畫是在床單上畫了兩筆藍漆,另一幅畫在一個平面上伸出一根樹枝,枝上放了一隻鳥,本來的二維變成了三維。他問身邊的警察:“這是什麼?”“這是垃圾。”“為什麼你們讓它存在?”警察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這種東西是怪,但我們如果不能容忍它的存在,那麼也許創造出好東西也被扼殺掉了。”在我們的教育中,要允許學生的異想天開,甚至是在我們看來是不著邊際的想法。事實上當初神話中的“千里眼”、“順風耳”,今天不都變成現實了嗎?

課堂上沒有愚蠢的問題,長在自己頭上的腦袋不能只有別人來代他思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