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來源:才華庫 1.44W

一、學情分析

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三年級一班學生共35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13人。由於是新組建的班級,學生來源複雜,來自全縣各個鄉鎮和街道國小,學生學習成績和思想水平參差不齊,但都活潑可愛,品德優良,有上進心,對學校生活充滿激情,對各科文化課學習非常投入。由於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知識面窄,這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身邊的人和事,開展積極有益的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還處於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為依據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三個單元,《幸福家庭伴我成長》;《我在學習中長大》;《為我們生活服務的人》。每個單元下設了三——四個主題,共11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示: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製作、蒐集整理資訊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

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重點難點

1.瞭解家庭的構成,知道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瞭解父母的工作、興趣愛好等,體會他們他們對社會及家庭的貢獻。以恰當的方式表示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孝敬父母長輩。

2.懂得與鄰里要和睦相處,愛護家庭周邊環境。

3.感受與同學間的'友愛之情,學會和同學平等相處、互相幫助。

4.觀察周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尊重並感謝他們,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四、教學目標:

1.瞭解家庭的構成,知道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瞭解父母的工作、興趣愛好等,體會他們他們對社會及家庭的貢獻。以恰當的方式表示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孝敬父母長輩。

2.學習料理自己的生活,儘量少給父母添麻煩;關心家庭生活,願意分擔家務,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

3.知道家庭生活中要講道德,要有家庭責任感,家庭成員之間應該相互溝通、平等對待,能正確處理自己與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

4.瞭解家庭的發展變化,知道家庭重要的日記和事件,感受家庭的傳統與價值,體會自己的成長與家庭發展變化的關係。

5.懂得與鄰里要和睦相處,愛護家庭周邊環境。

6.能利用簡單的圖形畫出學校及周邊區域簡單的平面圖和線路圖。

7.知道學校的組織機構,瞭解學校的發展變化,增強對學校的親切感,尊敬老師,尊重學校工作人員的勞動。

8.感受與同學間的友愛之情,學會和同學平等相處、互相幫助。

9.觀察周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尊重並感謝他們,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五、教法學法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絡,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絡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為此,教師應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六、教學進度安排表

本冊教材共三個單元,計十一課。課時安排為每週兩課時,每課時30分鐘。並在每單元佈置進行調查、活動等,在一單元學習內容完成後,安排一課時進行調查、活動等的小結,完成教材上的練習。

第一單元:幸福家庭伴我成長

1.我的家庭(2課時)

2.幸福的家庭(2課時)

3.我成長的故事(2課時)

4.我會做的事情(2課時)

第二單元:我在學習中長大

1、熟悉的學校(2課時)

2、在學校工作的人們(2課時)

3、學校周圍探祕(2課時)

第三單元;為我們生活服務的人

1、在郵局工作的人(2課時)

2、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他們(2課時

3、我能為大家做什麼(2課時)

4.一次賣報的體驗(2課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