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論》練習題及答案

來源:才華庫 2.68W

范增論

蘇軾

《范增論》練習題及答案

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增大怒曰:“天下事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歸未至彭城,疽發背,死。

蘇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不早耳。”然則當以何事去?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當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慾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增曷為以此去哉?增之去,當於羽殺卿子冠軍①時也。”

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扶蘇。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而諸侯叛之也,以弒義帝。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獨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矣,而後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獨遣沛公入關,而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於稠人之中,而抉擢以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羽既矯殺卿子冠軍,義帝必不能堪;非羽弒帝,則帝殺羽,不待智者而後知也。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則留,不合則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嗚呼,增亦人傑也哉!

【注】①卿子冠軍:指宋義。公元前207年,秦圍趙,楚懷王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范增為末將軍,救趙。途中,宋義畏縮不前,羽矯詔殺之。

1.對下列句子中加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間疏楚君臣疏:使……疏遠B.獨恨其不早耳恨:怨恨,痛恨

C.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本:根本原因D.而抉擢以為上將擢:提拔,選拔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線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終以此失天下;以其無禮於晉;B.羽之殺卿子冠軍也;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C.識卿子冠軍於稠人之中;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D.不合則去;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漢王用陳平的反間計成功離間了項羽和范增的關係,但蘇軾認為,如果項羽不是自己先對范增有了猜忌之心,反間計就不會成功。

B.蘇軾認為項羽懷疑范增從項羽殺義帝的時候就開始了,因為項羽殺義帝不但不是范增的本意,而且范增還不會聽從項羽的主張,必定竭力諫諍。

C.蘇軾對范增的評價是一分為二的,既認為范增沒有及時離開項羽,卻想依靠他來成就功業名聲太淺陋了,又認為范增確實是人中豪傑。

D.蘇軾認為范增應在項羽殺卿子冠軍時離開項羽,其主要依據是項羽要稱霸天下,而且又是剛愎自用之人,必不會容納足智多謀的范增。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2分)

(2)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4分)

答案:

1.B

2.C

3.D

4.(1)陳平雖然聰明,又怎麼能離間沒有疑心的君主呢?

(2)替范增謀劃,如果當時有力量殺掉項羽,就殺掉;如果不能,就離開他。這難道不是很堅毅的大丈夫嗎?答案解析:

1.試題分析:應是“遺憾”的意思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點評:運用代入法時除了考慮上下文,還要考慮語法問題,哪一點不符也不正確。另外也可以調取自己積累的知識量來判斷答案。因此文言文詞語的積累也很重要。

2.試題分析:第一個“於”是介詞,在;第二個“於”是介詞,和。A項“以”都是連詞,因為;B項“之”為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D項“則”都是連詞,表示假設,就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點評:要想在大學聯考中準確解答古文虛詞選擇題,必須做到以下三點:一、足夠的'積累,即充分地把握常用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二、仔細審題,要辨清題目所指,是詞的用法,還是詞的意義,或者是意義和用法,否則就會答非所問。三、認真進行語法和語境分析,注意詞在句中充當的成分,準確理解句子的意思,因文析詞,不可馬虎,這是正確解題的關鍵。

3.試題分析:主要依據是宋義被殺,說明項羽背叛了義帝,必不會相信主張立義帝的范增。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

點評:這種題看似複雜,實際上是幫助我們理解這篇文章的幫手。因為這四項中有三項是正確的,所以對我們理解不懂的地方還是有幫助的。我們應該把這四句話迴歸到原文中,和原文逐一比照,一般錯誤往往是某個詞語理解錯誤或是張冠李戴。

4.試題分析:注意得分點:(1)“雖”雖然;“安能……哉”怎麼能……呢?各佔1分,句意不通順者酌情扣分。

(2)“為”介詞,替;“則”就;“豈”難道;各佔1分,整個譯句流暢通順佔1分。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點評:翻譯一般要求直譯,每個詞語是什麼意思,都要有所體現,還要考慮句式的特點,有的還要調整語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有的語氣要體現出來,翻譯出來的句子要簡明通順。

【參考譯文】

劉邦採用了陳平的計策,離間疏遠楚國君臣之間的關係。項羽懷疑范增和漢國私下勾結,漸漸削弱他的權力。范增大怒,說:“天下大事已經大致確定了,君王自己處理吧。希望能讓我告老還鄉。”回鄉時,還沒到彭城,就因背上癰疽發作而死。

蘇子說,范增離去是好事,若不離去,項羽一定會殺他。只遺憾他沒有早早離開罷了。既如此,那麼范增應當借什麼事情離開呢?當初范增勸項羽殺沛公,項羽不聽,終因為這件事而失去天下;應當在此時離去嗎?回答說,不。范增想要殺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職責;項羽不殺劉邦,還顯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時離去呢?范增離去,應當在項羽殺卿子冠軍的時候。

陳涉能夠得民心,是因為假託了楚將項燕和公子扶蘇的名義。項氏的興盛,因為擁立了楚懷王的孫子熊心;而諸侯背叛他,也是因為他謀殺了義帝。況且擁立義帝,范增實為主謀。義帝的存亡,豈止決定楚國的盛衰,范增也與此禍福相關。絕沒有義帝被殺,而單單范增能夠長久得生的道理。項羽殺卿子冠軍,就是謀殺義帝的先兆;他殺義帝,就是懷疑范增的根本。難道還要等到陳平出反間之計嗎?物品必定先腐爛了,然後才能生蛆蟲;人必定是自己先有了懷疑之心,然後讒言才得以聽入。陳平雖然智慧過人,又怎麼能夠離間沒有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經評論義帝,稱他是天下的賢君。僅僅是派遣沛公入關而不派遣項羽,從眾人之中識別卿子冠軍,並且提拔他做上將軍這兩件事,若不是賢明之君能做到這些嗎?項羽既然假託義帝之命殺死了卿子冠軍,義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項羽謀殺義帝,就是義帝殺了項羽,這用不著智者指點就可知道了。范增當初勸項梁擁立義帝,諸侯因此而服從;中途謀殺義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實豈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爭而卻沒有被接受。不採用他的忠告而殺死他所擁立之人,項羽懷疑范增,一定是從這時就開始了。在項羽殺卿子冠軍之時,項羽和范增並肩侍奉義帝,還沒有確定君臣之身份,替范增謀劃,如果有能力誅殺項羽就殺了他,如果不能殺他就離開他,這難道不是很堅毅的大丈夫嗎?范增年齡已經七十歲了,意見相合就留下來,意見不合就離開他,不在這個時候弄清去、留的得失利害,卻想依靠項羽而成就功業名聲,淺陋啊!

即使這樣,范增還是被漢高祖所畏懼。如果范增不離去,項羽就不會滅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傑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