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有趣的故事作文

來源:才華庫 3.19W

端午節有趣的故事作文1

“噢耶”!終於可以和奇趣作文班的同學一起去老家印象農莊去玩了。我們坐上大巴車,帶著美美的心情出發啦。

端午節有趣的故事作文

來到農莊後,我們先去大會堂瞭解屈原。原來屈原是因為亡國才憂憤投江而死,一路聽到的都是關於屈原的故事,確實讓我心中激起一種民族自豪感。講解完後老師給我們發了一個雞蛋。要我們把雞蛋當成寶寶一樣,保證一個下午都要好好的保護好它。很快,我們又來到大廳,發現大廳的桌子上放滿了粽葉、糯米、綠豆、紅豆、肉粒。這是幹什麼呢?原來是老師要教我們包粽子呢。只見老師手腳麻利的抓起三片粽葉,對齊、翻轉。明明是長條型的粽葉,被老師變成了一個蛋筒。老師快速的挖了幾勺糯米放了進去,再用筷子輕輕的戳了幾下,整理成一個三角形,用繩子打了個結,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在老師的手裡誕生了。老師教完了我們方法後,便坐在一旁靜靜地等著我們包。接下來出現了這樣的一幕:有人在笨手笨腳的包粽子,有人在有模有樣的包粽子,有人在.人卻在為自己包的醜粽子感到沮喪。我呢,包的粽子並不及老師包的好看,但是我也沒有傷心,因為這是我的勞動成果嘛。

接下來,我們將迎來同學們最期待的環節,遊戲環節。遊戲名稱叫做“南水北調”“拔河”。首先我們玩“南水北調”,老師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段半邊管子,然後讓我們從高到矮的順序排成“s”型。遊戲開始了,只見水流衝到了我們的管子裡,我們屏住氣息,死守“洞口”,不讓水掉下去。一秒,兩秒,三秒……遊戲結束了。我們接了滿滿一大盆水,獲得了第一名。第二個遊戲拔河,我們綠隊對紅隊,紅隊十分弱小,一下子就被我們扯過來了。

我最喜歡的還是燒烤環節,我拿著一個雞爪和一個雞翅,在烤架上有模有樣的烤了起來,一會兒塗雞翅,一會兒翻雞爪,像個專業人士。烤完了,我們吃著親自烤的食物,真香啊!

幾個小時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夕陽裡,我們整理行囊,依依不捨得離開了農莊。

端午節有趣的故事作文2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製品和絲線繡的,包裡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端午節有趣的故事作文3

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粽子都有形狀多多,在農村,我們還會包個書包形狀的送給弟弟妹妹們挎在腰邊帶回學校邊走邊吃。味道多多,有甜的、鹹的、香的、辣的,甚至連苦的都有。不過好像因為地方不一樣,包出來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個地方的.人基本上只習慣於自家包的,對於其他地方包出來的味道些許人都不太習慣的。比如說我就不習慣,因為餡料不一樣,我還是喜歡吃自家包的粽子。

在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缺的活動——划龍舟。在寬廣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划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眾人齊喊“一、二”“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岸邊圍觀的群眾頂著熱辣的陽光,還依然不忘為自己喜愛的龍舟吶喊助威。再觀向江中,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外國來的友人紛紛拿起相機快速地拍下這一幅幅壯觀的場面,生怕以後再也見不到如此的偉觀。

家鄉也要泡端午酒。再下過春天的第一場雨後,家家戶戶就已經將端午酒放入地下深埋發酵。裡面放6樣東西,那就是:北棗,荔枝,枸杞,橄欖,桂圓和杏仁。端午酒入嘴清香,可謂“泉香而酒洌。”端午酒還可以讓人長生不老呢!

端午節有趣的故事作文4

我只會吃粽子,但不會包粽子。

請問大家,五月初五是什麼日子?我想大家會異口同聲地回答:“端午節!”對,端午節還要吃粽子,可你們知道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嗎?哈哈,不知道了吧?據說這裡還有一個故事呢!

其實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楚國快滅亡時,農曆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汩羅江自殺。屈原投江後,楚國人為了不讓江裡的魚蝦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裡投粽子,後來,慢慢形成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慣。

怎麼樣?知道了嗎?其實呀吃自己包的粽子感覺特別好,這不,姥姥給我買來了粽葉、糯米、餡、還有繩子,讓我自己包粽子,啊,這可讓我傻眼了,怎麼包呀,姥姥看我丈二和尚模不著頭腦的樣子,笑了,併為我講了包粽子的簡單過程,然後指導了一下就去掃地了。我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那兒,真是狗吃刺蝟——不知如何下手,還好姥姥把米餡都弄好了,要不然我真的什麼也不知道了!我先把粽葉做成漏斗的形狀,往裡面加了點糯米,再加塊肉,然後把它的“角角”往裡面塞了塞,用繩紮好,啊哈,一個粽子做成了!可乍一看,既不像粽子,也不像菱角,更不像三角形,唉,真是四不像!算了,不管怎麼說這也是我的勞動成果吧。向下一個粽葉發起了“進攻”!我又放了點糯米在漏斗狀的粽葉裡,嘴裡還哼著小曲,終於做好了,嘿,還可以!包了第十一個粽子時,我發現糯米餡快沒了,可我還包在興頭上呢,怎麼辦?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咦有了!冰箱裡不是還有蜜棗嗎?不如把它放在裡面濫竽充數?對,這主意不錯,於是我把剩下的糯米都用蜜棗做了餡。看著一個比一個像的粽子,真是開心極了!

爺爺把我包的粽子放在鍋裡煮,煮好之後,爺爺品嚐了一個,結果一咬居然咬到了粽子裡的蜜棗——核,把他老人家的一顆假牙給碰掉了!我真想找個地縫鑽進去得了,可爺爺沒罵我,還誇我呢!說我有創意,我聽了心花怒放。

端午節有趣的故事作文5

我們大家都知道端午節,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嗎?那我就給大家講講吧!

端午節的來歷: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午”,“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午”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 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端午節的習俗:吃粽子與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賽龍舟等。粽子又叫“角黍”、“簡粽”,前者是由於形狀有稜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組成。端 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裡食用。

今天又到了端午節,又該吃粽子了,但你們會包粽子嗎?我會包,剛學的,下面我給大家說一下我包粽子的過程吧。

首先找兩個大小差不多的粽葉,把兩個粽葉往外拉長一些,然後從中間往裡裹成一個像漏斗一樣的三角形,這樣模具就做好了。下一步就開始往裡放米了,放一點,使勁壓一壓,再放一點,米壓的越結 實越好。接著是把左這的葉子往右邊裹,右邊的葉子往左邊裹,一定要裹結實,這樣大致就包好了,最後一步就是纏線,手拿著粽子,纏三個角交叉纏,纏的越結實越好,這樣粽子就包好了。

包粽子這件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看起來簡單的事表,做起來卻很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