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作文該怎麼寫

來源:才華庫 1.96W

端午節是很重要的一個節日,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作文該怎麼寫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端午節作文該怎麼寫

篇一:端午節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又要吃香噴噴的粽子了。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逢端午節都要吃粽子、包粽子,有的地方還要進行賽龍舟等活動,非常熱鬧。端午節雖然時間短暫,但是很有意義。

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免職,被趕出都城,流放他鄉。當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可自己又報國無門,最終在陰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首愛國主義樂章。

今年端午節到了,母親特地從超市買了各種各樣、各種味道的粽子,我迫不及待地撥開粽葉,大口大口地吃著,陣陣的葦葉清香撲入我鼻子裡。這時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愛國詩人屈原。他那種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激勵了我,感染了我。我們是生活在祖國的懷抱的少年兒童,要向先輩屈原那樣,從小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專心讀書發憤圖強,好好學習,長大報效祖國。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篇二:端午節

“五月鶯歌燕舞日,又到粽味飄香時。”當兒子把一張中郵關於端午節快遞粽子的宣傳畫放在我面前,並且十分清楚地跟我說:“母親,我姥爺說今年的端午節要給煙臺的老姥姥快遞這個粽子。”兒子一邊說一邊指著宣傳畫幾款不同包裝的粽子,準確的指出其中的一款告訴我,就是這種。是啊,不知不覺中,又是一年端午將至了,心底裡暗湧的潮水傾斜而出,兒時的景象像部老片子一般開始上映。

也許我並不能奢求別人會明白父親對家鄉,對老人的那份情感。一個從農村出來,卻在城市工作三十多年的人,最終他不得不徹底的離開哪個他為之留戀的農村,留在這個城市裡,那種對農村特有的留戀或者是無法用文字和語言來表達的。寫到這裡,我想起自己,且不說父親,就連我也離開故鄉二十多年的光景了,那個遙遠,偏僻,甚至落後的小山村是什麼模樣,已經全然不記得了。現在,每天出沒於城市的大街小巷,感受陌生的面孔和緊張的生活環境,心累的時候,卻總會無緣無故的想起那個遙遠的小山村。記得最清楚的便是故鄉的大海和藍天,現在位於城市,是重度汙染的鋼鐵小城,沒有家鄉那樣透徹的藍天,當然也遠離大海邊,城市裡滿眼都是煙霧和燈光,徹底的遮蓋了那些最自然的`風景。

記得兒時的端午節,當年的我只有今天的兒子一般的大,那樣盼星星盼月亮的盼望著端午節的到來。因為那一天,長輩會把準備好的五彩線寄在孩子們的手腕或腳腕上,街坊鄰里的玩伴們人手各拿自家包的粽子,互相比試著誰家的餡最好吃。哪個年代的儘管已經走得好遠遠了,至今想起來卻也讓人感覺好不熱鬧,也許在兒時的記憶裡只要有的吃、有的玩那便是孩子們最純真的開心的想法。

後來一點點的長大了,慢慢的明白了端午節的來歷:楚國詩人屈原因愛國不得志而跳進滔滔江水,一為殉國,二為言志。百姓為了紀念也為了保護屈大夫的遺體不被魚吃掉,在每一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把包好的粽子投進汨羅江。久而久之,演變成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我想,對於我來說,端午節除了這個久遠的關於緬懷屈原的傳說之外,就要是領著比我下兩歲的弟弟,徒步行走五六里路,給姥姥家送粽子的事情了。事隔多年,早已經忘記了當時一點點的細節,不過依稀記得那一年自己並沒有上學,大概只有六歲吧,記憶裡的只有家鄉那條細長的沙土路,還有手中那一串沉甸甸的粽子。

如今的端午節,我不知道是否還會有人是為了去紀念,緬懷,想念屈原,或者如今它的代表也不過是一個民間傳統的節日而已,是一個可以讓商家們用來宣傳謀取契機的商業手段。不過,一直以來,我很喜歡我們中國的這些節日,在我看來所有的有關於我們中國的節日都可以給人一種很溫馨,很幸福的感覺,因為中國人過節都喜歡一家人歡歡喜喜的在一起團圓。因為平日裡大家各自有自己的工作或者小的家庭,很難有機會見面湊在一起吃頓飯。而這些節日似乎可以給我們一些見面的機會,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理由在一起歡聚歡慶。

發展的社會,發展的城市,如今回鄉再也不用跟從前一樣需要一天一夜的時間了,或者今天回鄉的路程真的可以用李白的那句:千里江陵一日還來概括了,這樣說只是要證明,只要我願意輕易就可以抵達最初的故鄉。只是,故鄉不再是從前的故鄉,故鄉的人也不再是從前的人的。那些兒時的玩伴早已經不知去向面目全非,留在心中的美好,或許,只是海邊升起的那一輪滿月的記憶。常常午夜夢迴,夢見自己梳著羊角辮的模樣,牽著比自己還要小兩歲的弟弟的手,走在蜿蜒的沙土鄉間小路上,手中提著一串沉甸甸的粽子,走啊走啊,走在沒有盡頭的灰白色的記憶裡。

很多時候不願跟人提及家鄉,不敢想起家鄉親人和玩伴,怕不能自已,沒有經歷的人,是很難讀懂我心中那一種愁緒。總想,有時間,再回故鄉走一走,踩一踩那泥土,聞一聞花香,抱一抱那棵老杏樹,喝一口家鄉的井水,讓親情滋潤離別的情愁。總是這樣不停地想,想著想著自己也一天天的老去了。

篇三:端午節

近幾天,上學經過一片蘆葦地時,我總會看見幾個爺爺奶奶在採蘆葦葉,一問才知道,原來是採來包粽子的,這讓我不由想起了端午節。我的家鄉在湖北荊州,那裡住著我的爺爺、奶奶和很多親人。家鄉的端午節很熱鬧,包粽子、掛菖蒲、艾草,還要賽龍舟。

每年端午節,爺爺會在門上掛上菖蒲和艾草,然後買來蘆葉,包好各種形狀的粽子。我最喜歡一種叫美人腳的,細長的尖角,配上圓圓的`頭,不光好吃而且好看。粽子煮好後,除了我們自己吃,爺爺也會送一些給親朋好友。我們小孩子端午節時可好玩了,吃東家的粽子,扯西家的菖蒲,跟大人一起去採艾葉,學著包棕子,還要用艾葉煮水洗個澡。大人說端午用艾葉水洗了澡後不容易得面板病,真有意思。

而龍舟賽事在我的家鄉更是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2001年還舉辦過國際龍舟賽呢,2010年的龍舟賽也非常熱鬧。爺爺說他年輕的時候還是一名龍舟賽手呢。去年爺爺帶我去看龍舟賽,看到幾十條裝飾非常漂亮的龍舟在護城河上一字排開,隨著裁判員一聲令下,選手們爭先恐後,個個奮力當先,比賽非常精彩,讓人驚心動魄。

聽爺爺講,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但是在荊州,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人,因遭到奸臣陷害,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而死。當地老百姓得知這個訊息,紛紛劃舟去救他;他們用竹筒貯米,投入江中,以免水中動物吞食屈原的屍體。為了紀念屈原,食粽和競舟的習俗從此就流傳下來。

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雖然我現在跟著從軍的父親身在昆明,但我還是想念家鄉,想念家鄉端午節。

篇四:端午節

離端午節的日子越來越近了。街上飄著陣陣粽香。

我和我的母親準備好糯米、粽葉和線等,開始包粽子。我目不轉睛地看著,只見母親拿一張粽葉捲成漏斗型,再往裡面加上參有紅豆的糯米,然後用粽葉包成三角形,最後用線把它拴好。看著母親包粽子,我不解地問母親:“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呢?”母親耐心地給我講到:“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xx多年的歷史了。當時,由一個著名的詩人叫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後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在陰曆5月5日這天,他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真是太可惜了!”聽完母親講的故事,我不由自主地嘆息道。

母親繼續說道: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母親停下手中的活,抬頭問我:“你看見過賽龍舟吧。”“我們去年在新津看見過啊”我不解地問。“其實,賽龍舟也與端午節有關。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哦,是這樣的。想不到一個節日還有這麼多的故事”,我恍然大悟道,想不到我們經常過的節日,竟然有這麼多的文化。

吃著香噴噴的粽子,我深深感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我發誓要好好學習中國文化,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篇五: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灑雄黃酒,佩香囊……在家鄉,端午不僅僅是因為要紀念屈原了,還有包粽子的樂趣,吃粽子的甜蜜,賽龍舟的振奮……

端午節的前一天,母親就做好粽子。先要準備粽子的餡子,餡子各種各樣,有豆沙餡的,蜜棗餡的,肉餡的……;要準備好芭蕉葉子,洗淨葉片,並將它剪成勻稱的葉條。母親將糯米洗了,將芭蕉葉一卷,放入糯米,用手稍微一壓就緊了,拿出餡兒按入米里面,隨後纏成一個菱形,用絲線一捆,小小的粽子就在母親的手中誕生了。包好的`粽子一蒸,取出來就可食用了。撕開葉片,此時的粽子,不但有飯糰的味道,還夾雜著芭蕉葉淡淡的清香,吃在口裡清涼還帶點微微的甘甜。

端午節的早晨,母親要去買那些鮮綠的艾葉掛在門楣上。今天,每家每戶的門前,必定都要插上艾草辟邪。其實,懸掛艾草,還可以驅蟲蟻。用完餐,母親會燒那艾草給我們洗洗,聽說它有去寒溼消炎等作用。這時候,滿屋都是淡淡的藥香,沁人心脾。令人神輕氣爽。

在端午這天,必定是要賽龍舟的,可是父親說我們這已經好久沒劃了。於是他給我們講往年的龍舟競渡。“端陽的下午,小孩們都穿上新衣服,佩帶“香囊”和“蛋兜子”,高高興興地跟著大人們觀看龍舟競渡。他們都會擠去碼頭或者河邊,掌聲,吶喊,尖叫,口哨,鑼鼓讓你聽不見你自己在說什麼。旌旗,浪花,赤裸的黝黑的臂膀,破浪的龍舟讓你目眩神移。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沒有親眼目睹的人是沒有辦法體味當中的激動和振奮的。”

在這天,人們可以放肆地歡笑,小孩可以放肆地玩耍,不用像過年一樣擔心明年,也不用考慮明天的打算,它就是一個平民的節日,一個沒有約束的日子。

篇六: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和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這些習俗都有特殊的含義,讓我來介紹給你們聽吧: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和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艾蒿、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所以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自己的隊伍,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葦葉包米代替竹筒。包粽子的米當地人多用糯米,現在也有用江米的。餡料則多以小棗為主,當地人還經常用臘肉,現有地用八寶、肉、蜜棗等各種餡料。

飲雄黃酒:雄黃本屬礦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與酒混合。即成雄黃酒,用以驅蟲解五毒,小兒塗於頭額。耳鼻,手足心。並灑牆壁間,以法諸毒。流傳民間之《白蛇傳》故事,即是以雄黃酒解蛇虺諸毒,而現白蛇原形。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遊百病:為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男女老幼往野外遊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時左右,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樂。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老年人稱為“遊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遊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今天,奶奶也包起了粽子,我拿出了兩片一大一小的棕葉,學著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從摺好的角筒裡放進浸泡好的糯米,我還塞進了一大塊魚乳肉,幾顆蓮子和一些豆沙,小心翼翼地包起來,可是,我下太多糯米了,所以,我把一些糯米割掉了。

哈哈,經過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也是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人人都知道,粽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我接過棕繩,先把粽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又打了一個死結,“終於包好了!”我長長的噓了一口氣。今天,我終於知道了原來包粽子沒有我想象的那麼簡單。

篇七:端午節

每當提及節日,我的心中免不了會有些激動。節日的背後,該有著怎樣美麗而神奇的傳說,有著怎樣豐厚深邃的文化底蘊,有著怎樣美好甜蜜的嚮往與期盼。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伴隨著一聲聲爆竹的炸響,又迎來了一個新春。春節是歡樂祥和的象徵,每一個春節都向我們呈現出一個嶄新的面容;每一個春節過去,就會迎來一個全新的開始……春節到來了,便是我們人生的又一個新陳代謝,又一次除舊佈新。生命在成長,世界在變遷,年的遠去又重來,就像接力似的又開始了下一段賽程。所以,在春節時節,人們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不管錢多錢少,不管順境逆境,感受春節,感悟那份“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的激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是一個感情豐富的節日,人們懷著傷感懷著思念為故者上墳,虔誠地祈願逝者在天國能夠過得快樂,也祈盼他們在天有靈,給活著的人以精神的庇廕。感受清明,緬懷那些駐留天國的靈魂!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只為屈原的那縱身一躍,只為那位聖賢的瞬間壯舉,便有了這個壯烈的節日,“波濤卷不去,忠魂得永生。”因為不忍見大好河山斷送在奸佞之手,卻又無力迴天,何不一死了之,換個眼不見為淨?“堪笑楚王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感受端午,感悟滿腔憂國憂民的熱血無處濺灑的悲愴!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大人說七夕便是年青情侶約會的時間,並且告訴我們,在七夕那天夜晚,靜靜地站在葡萄架下,便可以聽到牛郎織女的竊竊私語,你要真聽到了,便能成就一生的美好婚姻。真的趣,感受七夕,感悟人世間愛情的甜蜜。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月圓人團圓,深深勾起客遊異地他鄉的人們對故土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在一個漫漫長夜,蘇東坡長嘆一聲,“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唉,故國啊,親人啊,感受中秋,感悟那思念故國,牽掛親人的情思。

“逝者如斯”,年年歲歲去去來來,每一次的感受都有不同,每一次的感受都如詩如畫。感受節日的文化,感受節日的'溫馨,感受節日的美好,但願人生天天如節日,歲歲如今天,每一個人都懷揣著同樣一個美好甜蜜的夢,在感受中得到了更多更美好的實現!

看得出來,作者對節日的理解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全年當中幾個重大的民族節日全都寫了,按照時間順序組織,文字安排有主有次,巧妙合理,可讀性較強。本文還有一個主要特點是引用豐富精彩,通過引用有關古詩名句來領起相關的段落,這種巧妙的行文方式頗能引起評卷老師的好感。文段內還有些重要的引用,這就使得引用古詩文成為本文的一大亮點。除此,全文語言表達也很靈動,感情真摯,有較強的感染力。

篇八:端午節

隨著幾聲嘹亮的雞鳴,整個家鄉醒來了。明天,姐姐將參加一場涉及前途的考試會考,此時,全家人的心都被揪緊了,似乎連空氣中也夾者緊張的氣氛。

時間在“滴答滴答”地流逝,隨之,我的心也愈來愈沉重,我坐立不安,便下樓走走。“妹,敏敏能考上嗎?”“會的,會的。”大媽一邊包粽子,一邊喃喃地說?“咦,媽,今天又不是端午節,包粽子幹嗎?”我用疑惑不解的`目光盯著母親手中的粽子。“真想知道嗎?好,你先告訴我關於粽子的來歷。”母親神祕地說。“話說屈原投江後人們為了表達對他的尊敬,特地制粽子。”“好。”母親一本正經地說,“你大媽希望你姐姐平步青雲,包粽包棕不就是包中嗎?也就是一定能中。這可是祖傳下來的習俗。”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這粽子為姐姐包的。“好,我也要包,我也為姐姐出一份力,讓姐姐高中。”“不用了,遙遙,你有這份心就行了。”我站在一旁,望著全神貫注包粽子的大媽,感到這小小的粽子裡卻包含了大媽無盡的期待和對兒女那無私的關愛

雖說包棕“包中”是我們家鄉特有的習俗,可再這習以為常的習俗裡卻讓我看到了家鄉人那一顆顆淳樸的心靈,感受到天下最偉大的母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