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為話題的作文:臘八隨筆

來源:才華庫 1.24W

篇一:臘八隨想

臘八為話題的作文:臘八隨筆

中國人過臘八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漢代就已過臘八了;還有記載宋朝抗金英雄岳飛吃臘八粥的點滴故事;再則還有明朝黃帝朱元璋煮臘八粥的奇聞軼事。歷史如煙雲一去不復返,消失得難以尋覓,但那流傳久遠的臘八習俗依然沿襲至今,盛興不衰,進入普普通通的尋常百姓家。

臘月即農曆的十二月,那也就是歲末了,接近新年的味道了。忙碌辛苦了一年的人們該歇歇腳,享受一下生活的閒情逸致。把田間、地頭自耕、自種的五穀雜糧洗漱乾淨,再配以樹上結的紅棗,土裡長的花生……放在一起煮熟燉爛,加上適量的糖,就做成了可口香甜、營養豐富的臘八粥。

往昔的臘八,我無暇顧及那臘八的氛圍與情調,在匆匆中不知不覺中度過。如今的臘八與我撞了個滿懷,我要靜下心來好好體會一下她的韻味。

我已是過了不惑之年的人了,應該說臘八也過了不少,但真正讓我回想起來吃臘八粥的情景,那少的可憐,以至於淡忘。今年是蛇年,近日我呆在家裡,無所事事,對飲食方面頗有些嘴饞。臘月似風風火火行者來去匆忙,一不留神他已把你帶入新的一年,使你錯過臘月的喜慶與情趣。

“呯啪”“呯啪”沉悶的空氣中傳來稀落的爆竹聲,那是度寒假的兒童對年的祈盼燃放的鞭炮。天真無邪的笑臉把你帶回那記憶中的臘月,那一幕幕的情景象一幅幅美妙絕倫的活生生的生活照,勾起你對深深記憶中片段往事的留戀。

記得:那時每年的臘月,也是學生的寒假期。憋悶在教室的孩子象鳥兒放出牢籠,歡天喜地在大自然懷抱中自由翱翔。他們有的在結了冰的河面上溜冰,一不小心卻被溢位冰層的水打溼褲邊,或許一個趔趄摔倒在冰面上,但那依然玩的盡興,忘乎一切,直到筋疲力盡才肯罷休,或被家長攆回去;有的在幫助家人推碾子拉磨,那豆大的汗珠子隨著吱呀——吱呀的滾動聲灑在碾道磨道上;有的在乾枯的蒿草叢裡、退盡綠色蒼棕色的山上尋找著燒飯的乾柴……

臘八那天,孩子們還在熱被窩裡,就被清香四溢撲鼻的臘八粥從睡夢中催醒。他們揉一揉黏糊糊的睡眼,在母親甜蜜的嗓音中,端著一碗熱乎乎燙手的“夢飯”迫不及待地要一掃而光,母親在一旁關切地說著:“慢點吃!慢點吃!小心燙著!”。

臘月家家戶戶忙開了,忙著都是些與過年有關的一些事兒。殺豬、宰羊,做豆腐,蒸年糕,蒸饅頭,逛街置辦年貨……

“叮叮噹噹”廚房妻子做粥的忙活聲把我從深沉的回憶中拽了回來,我百感交集溜入廚下,一飽眼福看一下妻子是如何做臘八粥的。

只見灶臺上的鋁鍋裡沸騰著粘糊糊的糯米粥,那裡面摻和著大豆、白雲豆、小紅豆、花生、紅棗……夠豐盛的了。

一會兒光景,粥已熬製完畢。盛在碗裡五顏六色,煞是好看,我嚐了一口悠長爽口,卻沒了小時候的滋味。

篇二:河湟岸畔臘八節

“臘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聖慈亦是當今佛,進奉熬成第二鍋。”清代詩人夏仁虎在《臘八》詩中描寫道,臘八一到,民間家家戶戶都要煮臘八粥吃,而朝廷乃當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宮煮粥奉佛並賜大臣、諸王、宮妃等。這個古老的臘八習俗通過代代相傳,到現在的河湟地區,雖然隨著時間的變化、社會的發展而演變,但總的文化氛圍沒有淡。每到農曆十二月初八日,此時時序已經進入寒冬季節,也接近了春節,河湟兩岸的漢族群眾開始同樣過臘八節,過了這個節,就象徵著人們就進入儲備過大年的時間,農村尤為突出,他們殺豬宰羊,炸饃饃蒸包子,忙的不亦樂乎。其實,這個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的民間習俗,也是祖傳的民間文化遺產,它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歷史記載;有著特有的食文化和民間祭祀儀式和禮儀,有著宗教信仰的文化特色,它是一種時代的文化,一種和諧的文化,值得我們去研究,去探索。

祭祀佛祖,吃喝粥飯。過臘八節是來源於我國古代的慶祝豐收同時,各家各戶舉辦祭祀儀式,是拜祭祖先、祭祀鬼神、驅趕瘟疫、祈求平安的儀式。現在,河湟兩岸的人們在臘八早晚,家家戶戶都在點燈燒香,拜祭神靈。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而河湟地區由於的漢族大都是漢代充軍到西部,然後開荒種地,求得生存。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將各地的習俗帶到青海河湟地區,但當時的條件不允許的,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喜歡的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肉絲、蘿蔔、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但是,那個時代,河湟地區的人們沒有這種原料,地裡種的是小麥、大麥、青稞、豌豆、洋芋等,就只好用那些現成的小麥面、大麥面或者豌豆麵等做成麵糊當粥來喝。河湟人們將麵糊當粥,這是一種獨特的食用方法。致使這種粥飯相傳到現在,河湟人們的臘八粥主要也叫“攪團”、“散飯”。攪團一般用豆麵、蕎麥麵,先燒開水,然後將面慢慢撒在鍋裡,並不停地攪動,直到攪拌成團,盛在飯碗內,然後每碗澆上灼好的菜籽清油,擺上幾個秋季醃好的鹹菜、蘿蔔乾等高原能冬儲的菜做輔助菜系,那香甜可口的飯菜,準叫你吃了一口想兩口,吃一碗再吃第二碗。散飯比攪團稍微稀一點,但吃法基本一樣。還有一種粥飯就是“煮麥仁”,將選好的上等小麥堾了麥皮,然後放在大鍋裡煮爛,加上肉、調料等,這樣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往往煮了一次,兩三天吃不完。“臘八粥,吃不完,吃了臘八粥便豐收”。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莊鄰。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儲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

記載歷史傳承民俗關於臘八節,中國人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說文>載:“冬至後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後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風俗通》記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各種禽獸經過一年的生長,膘肥毛美,歇冬的農人獵之用於祭祀,用之當時。但當時臘祭的日期並不固定,規定在每年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舉行,並將這個日子稱為“臘日”。將“臘日”定為每年的“臘月初八”始於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代的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明確記載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於是,臘八這天便成為臘月裡重要的一個節日了。後由於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後,為祭祀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這一天都要念經,煮粥敬佛,即臘八粥。後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

搶冰顯勤勞吃冰保健康小時候,我家住在山區,吃水到很遠的山溝去挑,或者用騾子馱,到了冬季,泉中的水被凍幹,流的很小,滿足不了村莊的需求,早起的人家有水吃,晚去的人家空悲慼。母親去的很早,常常滿載而歸。臘八這天,她比往日還要早,她說要去搶“金馬駒”,當我們追問“金馬駒”時,她說:“獻給佛祖了”,原來她早已把挑來的冰獻給神佛面前,後來得知,其實並沒有金馬駒,民間有個說法,說誰早起,誰家灶裡早冒煙,誰家就一年四季財源滾滾,興旺發達,母親圖的就是家境興旺發達。

臘八冰是好冰,那天早上,人們一般用盆碗舀水結冰,並把冰敲成碎塊讓大家吃。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一個個身體健康活潑。現在夏季有冰棍、雪糕等冰製品,誰還稀罕臘八冰呢。

美麗的故事神奇的傳說臘八有著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民間有很多傳說和故事,來說明節日的來歷,表達節日的神奇和歷史的久遠。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

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裡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關於臘八節,也有“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在青海有句“過臘八,打娃娃”的俗語,為啥要打娃娃,看了這個故事後,我才恍然大悟。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兒子卻不爭氣,小媳婦不當家,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後人而相沿的。可見,“過臘八,打娃娃”,就是要教訓孩子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如今,伴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的不斷髮展,青海高原要啥有啥,尤其煮粥用的大米、小米、綠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棗等原料隨處可找,煮啥樣的粥都沒問題。而且,臘八節這個傳統節日,被人們利用起來,青海省湟源縣政府藉此民俗,打出旅遊牌子,2013年開展“萬人品臘八粥”活動,召集人們喝臘八粥,遊丹噶爾古城,進一步展示獨特的原生態民俗文化,打造湟源縣丹噶爾古城品牌旅遊專案,近日獲悉,2013年青海湟源“品臘八共祝福”活動獲得由世界紀錄協會頒發的世界紀錄證書,成為湟源縣首個獲得世界紀錄證書的民俗活動。這個活動將對宣傳和推介丹噶爾民間民俗文化品牌,弘揚民間民俗文化,開發民俗文化旅遊,樹立和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品位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臘八粥不是糊塗粥,這個粥我們年年煮,年年吃。但我們清醒地看到,弘揚民族民間習俗,挖掘民間文化遺產,用活傳統文化是我們當代人民的重大責任,湟源縣政府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和利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