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臘八作文十篇

來源:才華庫 1.96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臘八作文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熱門】臘八作文十篇

臘八作文 篇1

一說臘八節其實傳自印度。據說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飢餓難忍,加上酷熱難熬,便昏倒在地。這時,一位牧女用自己的午飯救了他,這午飯是用黏 米糯米混合在一起,裡面還加上了一些野果。後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了佛教。史傳這天正是中國的農曆十二月初八。為了紀念這件事情,每年的 臘月初八,佛教徒都要以米加果物煮粥敬佛,這種粥就是臘八粥。

還有一說是臘八節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小的時候給地主放牛,經常捱餓。有一年臘月初八,又冷又餓的朱元璋捉老鼠充飢,卻從老鼠洞裡刨出了一 些紅豆、花生、大米和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於是朱元璋把這些東西一起熬成了粥,竟然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以後,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 吃的粥命名為臘八粥。

不過,有關臘八節最權威的說法還是臘祭說。

據記載,臘八節最早源於我國古代的臘祭。每當大獲豐收,古人便認為是天地諸神保佑的結果,要舉行慶祝大典,來祭祀掌管風、雨、田、農的天地諸神和自己 的祖先,以示感謝,並乞求來年風調雨順。又因為在農民的生活中,人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季都是比較忙的,只有冬藏之季比較空閒,所以,祭奠常於 年底舉行。這種祭奠被稱為臘祭。臘祭結束後,人們就把新產的穀物合在一起煮粥,舉行宴鄉活動,大家一起享用。後來臘祭就發展成了祭祀祖先的節日。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在我國已經有上千的歷史。早在宋朝的時候,每到臘月初八這天,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都要做臘八粥。 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就更盛行了。皇帝皇后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大寺院發米、果品等以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 粥,祭祀祖先。而且不僅要閤家團聚一起吃,還要饋贈一些給親朋好友。《紅樓夢》中就有世上的人都熬臘八粥的記載。

臘八粥在古代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越來越多。《南京歲時記》記載臘八粥的煮法:用黃米、白米、粳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米、紅豇豆、去皮 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桂圓,用則傷味。可見其用料十 分講究。所以有人說,臘八粥是華夏先民聚萬物而索饗的臘祭遺風在民間的傳承。

臘八作文 篇2

今天是一月十一日,也就是臘八節。在古代稱為“臘白”。

臘八節這一天,都要喝臘八粥。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們國家臘八節喝臘八粥的歷史,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晚上,吃過晚飯以後,我和姥爺來到廚房剝蒜,說是要醃製臘八蒜。醃製臘八蒜也是臘八節的一個傳統習慣。

瞧:我和姥爺在醃製臘八蒜呢!

剝蒜很簡單,一會兒的功夫就把蒜剝完了。接著,姥爺就把剝好的蒜瓣裝進了一個開口的瓶子裡,然後再往瓶子裡倒上醋,最後,把蓋子蓋好。這樣,臘八蒜就算醃製完了。姥爺說:“等到除夕夜吃餃子的時候就可以吃臘八蒜了。”

我又查了查百科全書,想知道古代人是怎麼過臘八節的。書中說:古代人相信神靈,臘八粥熬好之後先要敬神祭祖,然後還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還要儲存著,幾天後還有剩下的就是好兆頭,意思是“年年有餘。”如果把粥送給窮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另外,我還從電腦上看到一個小提示:蒜,人們稱之為綠色青黴素,有較強的除菌防毒作用。醋也同樣具有保健殺菌作用。二者結合起來,可見它的保健殺菌作用非同一般。

今年的臘八節,使我知道了許多關於臘八節的知識。

臘八作文 篇3

一年裡最冷的日子要屬小寒大寒了。而臘月初八卻常常落在小寒的時候。所以我們杭州自古以來就有“臘八臘八,凍掉下巴”的說法。可如此冰天雪地的日子,卻是我日思夜想的最溫暖的節日。

小時候我是在爺爺奶奶家長大的。那時候,每年的臘八節,奶奶都會精心給我們做一碗香噴噴熱乎乎的臘八粥,也就在那個時候,爺爺奶奶便開始考慮給我買過年穿的新衣服新鞋子和喜糖什麼的,所以從那時起,我就特別喜歡臘八節了。

上了國小以後,我就跟爸爸媽媽住在一起了,每到小寒的日子,我就已經開始盼著臘八節了。雖然爸爸會給我買很多很多漂亮的衣服,可是媽媽不會做臘八粥,這讓我感到很遺憾,畢竟一年就只有一次臘八呀!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今年的臘八節,媽媽竟說要親手為我和妹妹做臘八粥,這令我大吃一驚。平時很少下廚的媽媽,怎麼可能一夜之間學會那麼複雜的臘八粥呢?我將信將疑地被媽媽拉到廚房,哇塞!只見廚房檯面上乾花生米、紅豆、薏米、大米、紅棗、糯米、蓮子、幹桂圓……用來做臘八粥的五穀雜糧已經一字排開,陣勢很大嘛!哇哦,我深吸一口氣,暗自驚歎古人對一碗看似平常的臘八粥竟如此講究。接下來,我們果斷地給奶奶打了電話,請教了老將,又打開了手機APP,娘倆認真研究琢磨起來。燒水、加薏米和紅豆、大火煮沸、小火慢燉……知行合一,終於,一碗親手做的臘八粥出爐了!對了,別忘了加糖哦,要甜蜜蜜。

吃臘八粥的時候,媽媽還向我講述臘八節的一些傳說。據說當年岳飛帶兵打仗,正好數九嚴冬,衣裳單薄又忍飢挨餓,老百姓們紛紛自發地給岳家軍送去了用家裡最好的食物做成的熱乎乎的米粥,也不求回報,結果,士兵們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

聽了媽媽講的歷史故事後,我在想,其實,直到今天,我們杭州每逢臘八節,很多寺廟都會做成千上萬份臘八粥,救濟那些家境平寒的人。很多單位也都會在這一天熬製大桶的臘八粥,給互不相識的人分享。這種感恩、奉獻、分享的優良傳統還在默默地傳承。我還想到了我的家,臘八粥的習俗,也是奶奶傳給了媽媽,媽媽又在教著我。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不經意中靜靜地、深深地、暖暖地流淌在我的身邊。

我喜歡臘八節,因為她傲然在最寒冷的季節;我喜歡小寒的節氣,因為那時有最溫暖的臘八粥。

臘八作文 篇4

當地流傳有這樣一句民謠:“棗樹吃米飯,棗兒結得干連蛋。”“干連蛋”,是家鄉的土語,意即棗樹碩果累累,果稠個大。

在我的家鄉,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初八,即臘八節,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就是用八種當年的新鮮糧食煮成的甜味或鹹味粥。而我們家鄉的人卻喜歡吃鹹味臘八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蔔、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月初八早上,天剛矇矇亮,人們就趕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吃飯,而是先將熬好的粥餵給棗樹,將棗樹樹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誠地把粥抹在樹痕上,這就算是棗樹把飯吃掉了。人們這樣做的原因,據老人們講,原來我們這個地區的棗樹原都不結果,人們都不願意種棗樹。棗神見人們都不尊敬她,便變成一個老太婆來到人間。她在離村不遠的地方畫了一片果園,滿園棗樹,紅棗滿枝。人們摘下一嘗,又酸又甜,好吃極了,就紛紛跑到管理棗樹的老太婆那裡討教。老太婆告訴大家,只要每年臘月初八給棗樹喂頓米飯,棗樹就會結果。人們按照她說的方法去做,果然棵棵樹上都結出了紅棗。這不過是一個傳說而已,其實這裡麵包含著許多科學道理:在棗樹上砍些口子,可以調節棗樹的營養增長,阻止養分向地下輸送,好集中力量供應地上部分,從而保證了果實的營養需求。至於把粥抹在樹痕上,其實不過是一種保護傷口癒合的土辦法罷了。

直到現在,家鄉的有些地方還保留有臘月初八讓棗樹吃米飯的風俗。當地流傳有這樣一句民謠:“臘八棗樹吃米飯,棗兒結得干連蛋。”“干連蛋”,是家鄉的土語,意即棗樹碩果累累,果稠個大。

臘八作文 篇5

臘八到了,我不光會想起臘八粥,還會想起臘八蒜。

據說,只有在臘月初八這天泡的蒜才會碧綠如翠。

臘八這天,白天,一早搬出備好的瓶瓶罐罐,一一洗淨,放到陽臺上晾乾。然後,精心挑選個大的白皮蒜頭,瓣多的,殷實的,最好。

晚上,喝罷臘八粥,便開始泡蒜。

剝去蒜瓣上一層層的薄如蟬翼的白皮兒,洗淨,擦乾,將米醋倒入罐內,加入蒜瓣和白糖,拌勻,蓋上蓋子,密封好。放在陰涼處,剩下的一切就交給時間了。一週後,奇蹟出現了,原本白白的蒜瓣慢慢開始變得通體翡翠如玉。

米醋,最好選用上好的,因醋色淡,泡出來的蒜便呈碧綠色,好看。若用陳醋,泡出來的蒜,色澤就差,蒜瓣不夠綠,口感也差。

臘月間,天氣寒冷,泡的時間越長,味道就越純正。

泡好的臘八蒜,口感酸辣適度,據說有開胃祛膩、幫助消化和軟化血管之功效。

臘月裡,殺豬,宰羊,免不了吃喝一通,大葷大膩。臘八一過,馬上要過大年了,魚肉葷膩胃裡裝了不少,吃點臘八蒜,一點油膩感也沒有了,反而越吃越香。

除夕夜,一邊吃著餃子,一邊就著臘八蒜,越吃越有味道。

近年,我每年都泡點臘八蒜。只為守住一點所謂的傳統,只為領略一份蒜的辛辣與醋的清香完美融合後產生的那種神祕味道。

臘八,這樣的節日,總讓我想起農曆,想起鄉村,想起人煙。臘八蒜,總讓我想起光陰深處,那些不變的東西。

土有土味,花有花味,臘八蒜有種特殊的味道。這味道,會讓我想起故鄉,以及一些跟故鄉有關的事情。

今年臘八,我還要泡些臘八蒜。

臘八作文 篇6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轉眼間已至歲末。我的記憶深處又響起了小時候外婆常常教我唱的那首童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這些年一到臘八,我就會想起外婆煮的臘八粥。臘八節的前一天晚上,外婆就會準備好食材,有鮮紅的大棗、乳白色的蓮子、黑中帶紫的黑米等。臘八一早,外婆架起一口大鍋,燒開水後先放入難煮的雜糧,就這樣一直熬呀熬,熬到雜糧們開了花,咧開嘴笑了,再加入其他易爛的食材,繼續用文火慢煮。為了防止糊鍋,外婆會不時地開啟鍋蓋,用勺攪拌幾下。這期間我會一個勁地問:“外婆,臘八粥好了沒?”外婆看著垂涎欲滴的我,總會慈祥地笑著,點著我的鼻尖說:“快了,小饞貓。”

粥終於煮好了,一揭開鍋蓋,香氣四溢。外婆盛出一碗臘八粥,加上少許白糖,小心翼翼地端給我,碗中的粥那是五顏六色,紅中透著白,白裡夾著黃,顆粒晶瑩,我迫不及待地嘗上一口,真是香甜軟滑,那種甘甜的滋味從舌尖一直流淌到我的胃裡,也流入了我的心田。外婆總會一邊叮囑我小心燙,一邊和我說著臘八節的來歷和她小時候過的那些苦日子……讓我知道了一粥一飯來之不易,讓我瞭解了臘八節傳統的民俗,讓我懂得了人要學會感恩!

可是如今的.外婆遠在北京,我很想念她,甚是懷念外婆煮的臘八粥,那種香甜的滋味讓我難以忘懷,那是幸福的味道,是外婆濃濃的愛。

外婆,明年臘八,我多想能再喝一碗您熬的臘八粥,外婆,我想您了!

臘八作文 篇7

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了。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裡,活像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儲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裡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託哀思。

臘八節由來與傳說

臘八節的由來有兩個傳說。一說佛祖釋迦牟尼成佛前進山修行.十二月初八這天因飢餓勞累栽倒路旁,被一牧羊女發現,用大米粥救活,使他大徹大悟.得道成佛。一說,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時給財主放牛,因牛腿摔斷被財主關在一間屋子裡,3天沒給飯吃,他飢餓難忍.到處搜尋.終於發現了一個老鼠洞,從中挖掘出豆、谷等各種糧食,煮成粥食用,覺得非常香甜。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小時候吃那頓粥的味道,就命太監用各種糧食煮了一鍋糖粥,歡宴群臣,後朝中文武百官爭相效仿並傳入民間,遂成了一種節日習俗。因朱元璋吃糖粥的日子是臘月初八,所以這粥也就叫"臘八粥"了。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晒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煮“五豆”的傳說

一些地方在臘八的時候煮“五豆”。相傳,宋朝歐陽修不得時時,賣文謀生。遇一李姓員外女飄彩選婿。歐陽修中彩後,李員外嫌貧愛富,將女兒逐出門外。李小姐倒是一位義氣女子,誓與歐陽修終生為伴,有情人終成眷屬。從此,歐陽修便把賣文得來的錢交給妻子掌管。其妻節衣縮食,勤儉持家。每天早上只吃豆子稀飯,苦日子熬到皇王開科,妻子取出平日攢下的銀子給歐陽修作盤纏。歐陽修問銀從何來,其妻說是吃豆子稀飯省下的。後來,歐陽修金榜題名,一步身榮,做了大官,攜妻赴任。妻子怕他坐了高官,忘了根本,就在臘月初五給他煮了一頓五種豆子的稀飯。歐陽修一嘗,連說:“難吃!難吃!”妻子接著就講述了過去經歷的苦難。歐陽修深感妻賢,他給家中定了個規矩,每年臘月初五吃豆子稀飯。流傳到民間,就形成了煮“五豆”的習俗。

臘八粥各地食俗

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雲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

臘八粥,別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附加以豇豆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晉東南地區,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

山東

在山東“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裡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裡當差們喝的。

四川

地大人多.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鹹麻辣,而農村人吃鹹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蔔、胡蘿蔔熬成的。異鄉人來此品嚐,雖入鄉隨俗,但很難習慣,現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臘八與粥可謂密切相關,而粥喝在臘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樣,喝出了水平。

天津

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雲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

山西

臘八粥,別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晉東南地區,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 (《海外版》)

臘八節泡製臘八蒜

美食原料

大蒜頭3000克,醋1500克,白糖860克。

美食做法用一干淨盛具,最好用開水煮過消毒,作為泡臘八蒜的容器;

2、選好大蒜,去皮洗淨,晾乾,先泡入醋內,再加入白糖,拌勻,置於10度-15度的條件下,泡製10天即成。

美食關鍵

此泡蒜在農村多於臘月初八那天泡製,因這個季節泡帛氣溫很適宜,故稱臘八蒜。醋、糖的配量還可以適當變換,但不可變動過大。

美食特色

成品蒜呈淡綠色,味道酸甜辣俱全,十分可口。

臘八作文 篇8

在我的家鄉,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初八,即臘八節,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就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煮成的甜味或鹹味粥。而我們家鄉的人卻喜歡吃鹹味臘八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蔔、白菜、粉...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再有幾天,就該過臘八節了。說起臘八節和喝“臘八粥”大家可能都不會陌生,若是講起臘八節的來歷和喝“臘八粥”的緣由,恐怕不少人還真說不上個子午卯酉來。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

臘八節詩詞臘八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爭相詠頌臘八節,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北齊魏收《臘節》詩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早上,遠方的朋友簡訊提醒,今天是農曆臘月初八,又到吃臘八粥的時候了,讓我不禁想起了小時候的情景。臘八是過年的序幕,從這天開始,媽媽就會為過年做準備了,一直要忙到除夕。

臘八節又要到了,鄰里幾位大媽又湊在一起商討著怎樣做臘八飯了。近幾年,每到臘八節,做臘八飯讓大媽們煞費苦心,她們既要做的有滋有味,讓孩子們能吃得下去,又要做的具有傳統文化的韻味。這不,大媽們又嘮叨開了。

臘八節作文不知道是聽誰說的,臘八這天採來的映山紅花(就是野生的杜鵑花),放到瓶子裡用水生上,到了年三十這天一定盛開。那個時候,也沒有賣鮮花的,要是大年三十,家裡有一瓶子盛開的鮮花也不錯!我和我的同學一起,在郊區的東山上,踩著...

臘八作文 篇9

明兒就是臘八,傳統農曆上清清楚楚記著一筆,從明兒始,就真的開始過年了。

從深冬清晨天邊淡淡的青白色,映在初開白梅還帶著淺霜的瓣尖兒上時,臘八兒笑意盈盈地溜進每家每戶,趁著當家的老爺子眯著眼睛坐在灶前打盹兒,盤著手舒服地聽著砂鍋裡小火慢燉的臘八粥歡快地“咕嘟咕嘟”響時,調皮的臘八姑娘悄悄一揮手,冬棗兒蓮子兒軟爛,黑米白米炸開了花兒,紅豆扁豆香糯可口。混著冰糖溫暖而清淡的甜意,氤氳在溼軟的白霧中,嫋嫋騰起。倏的,老爺子微微一趔,驚得睜開眼睛,仔細一瞧砂鍋蓋子,已經左右搖晃地在鍋肚兒上跳舞,“咕嘟咕嘟”唱得更加歡快了。老爺子忙顫顫巍巍站起來,伸出皸黑的手,平日裡的破抹布也忘了墊,徒手一把掀開鍋蓋,猛地白霧朦朧了眼睛,湧入鼻中,老爺子別過頭猛咳嗽了幾聲,再回頭看鍋中燉的正好兒的臘八粥,拿著大木勺攪了幾攪,翻了幾翻,笑意便漾在嘴角、眼角、額頭深深淺淺的皺紋裡了。

“今年的臘八兒有著落嘍!”說罷老爺子又捋捋花白的鬍子,蓋上了灶火。一轉身,從陽臺上抱來了已經撂在那兒了一年的老壇,仔細地擦乾淨,細細地,一滴不漏的倒了白醋,一瞬間小陽臺清冷的涼水似的空氣升騰起醋的醇香。老爺子將昨日晚上熬夜剝好的一搪瓷碗的雪白蒜瓣兒一股腦兒倒進去,再細細封好罈子,重新置回牆隅間,靜等年三十兒的“臘八蒜“開壇。待一切都忙好了後,老爺子一碗一碗將粥盛好,擺在桌席間,開了餐廳暖黃色的燈光。冷盤、醬菜、燻肉、還有一碗碗色美鮮香的臘八粥。

臘八兒的一天匆匆而過。

晚間,老爺子領著小孫女,走到陽臺上,拉來兩把躺椅,舒舒服服地蜷在柔軟的墊子裡,淺淺淡淡地望著窗外被霓虹燈染得光怪陸離混沌顏色的夜晚天空。已經晚間八點過半了,這日的晚上和平日並無兩樣,形形色色的人們都扮演了這條街上的一個匆匆過客:西裝男舉著電話,粗魯地朝電話那頭的客戶喊著寫什麼;打扮的再正式不過的白領低著頭,踩著高跟鞋,“啪嗒、啪嗒”的匆匆前行,手裡捏著一份密密麻麻的資料,還時不時瞅兩眼腕上的表;三三兩兩的高中生在車站下站著,手裡捧著手機,頁面不是在近些天火爆的遊戲的對局介面上,就是在QQ、微信等即時聊天系統介面上停留,時不時的提示音也顯得蒼白而機械化;道路的轉角會滯留些個年輕人,臉上帶著微醺的醉意,和好友坐在長椅上看天空,聊八卦。似乎所有人都忘記了臘八這樣一個無足輕重的小節日。老爺子沒轉頭,只是開口,帶了一絲無可聽聞的嘆息:“爺爺小時候啊,村子裡過臘八兒,家家戶戶都出門慶祝,慶五穀豐登,拜岳飛,演社火,說書,五花八門的看都看不完……那時候,我們村興吃臘八面,不喝粥的……”

饞嘴的小孫女睜著一雙亮亮的眼睛,脆生生的打斷道:“爺,臘八面是啥?好吃不?好吃不?”“好吃呢!”“啥味兒呀?”“拿新磨得小麥揉好面,切成丁的土豆、蘿蔔、豆腐、黃豆做成臊子,澆在面上,再淋一勺肉臊子,三兩下一攪,用搪瓷大碗盛著,味道可香著吶!”“那爺你啥時候也給我做唄,我也想嚐嚐,就定在明年臘八兒,好不好?”“哎——,爺不行,爺老了,沒那精力、也沒那手藝。我們村那臘八面做的最好的是老李家的媳婦,三年前去了,也就再沒人做出來那味兒了……”。老爺子說著說著,聲音漸漸小下去,又懨懨地打起小盹兒來,“呼嚕呼嚕”,很濃重的呼吸聲。這一年的臘八,也就算是過完了呦。

……

臘八,不知道怎的就逐漸在人們的腦海裡漸漸談去了身影,不見臘八粥擺在桌席之間,不見陽臺角隅裡泡的瓶瓶罐罐的臘八蒜。看著眼前的檯曆,忽的想起自己還是個小小丫頭時,家裡過臘八的情形,便忙找到廚房裡那個忙上忙下的身影,提醒道:“爺,明兒是臘八節,可別忘了呦。”

臘八作文 篇10

老人都說“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在我們孩子的眼裡,對於臘八節的概念就是,吃點八寶粥,就要快過年啦。直到那件事,徹徹底底的改變了我對臘八節的想法。

事情發生在那年的臘八節,外面很冷很冷,飄著雪花,我一個人在家,屋子裡還算緩和,父母告訴我,有應酬要出去。得晚點才能回來。我心裡想著,老人還說小孩小孩你別饞,什麼過了臘八就是年啊,我都沒有人在一起過這個臘八,還有什麼意思嘛。

就在我心裡正不是滋味的時候,獨自看著電視的時候,突然聽到了一陣開門聲。我心裡想著是不是爸爸媽媽回來啦。我急急忙忙的下地去給開門,一看到真的是爸爸媽媽回來啦,我高興的跳了起來,爸爸媽媽對我說,你看看後面還有誰。我定睛一看,原來是奶奶爺爺,叔叔姥姥姥爺全都來了。我問媽媽,他們怎麼來啦?媽媽告訴我:“他們一起來陪你過臘八節啊,因為好久沒見到你都想你了,趁著臘八節一起過來看看你?”我看到桌子上被爸爸放了好多的好吃的,大家坐到桌子旁邊準備開動了,沒想到爺爺對我說:“孫子,你是不是現在很高興啊?是不是剛剛有點難過啊?”我說;”可不是嘛,剛剛我還以為我要自己過臘八節呢,哎,你們真是的,都不提前告訴人家,是不是要給我驚喜啊?”奶奶對我說,你是不是這臘八節是不是過得難忘啊?嘿嘿”我們吃完了飯,有一起喝了八寶粥。

是啊,這個臘八節雖然沒有太多那樣的節日應該有的禮節,只有一些在飯店拿回來的菜,可是這個驚喜讓我很難忘,原來臘八節也可以這麼過呀!嘿嘿,我真的好高興啊。而且可以把全家能都集齊到這,大家團圓在這,真的是太讓人高興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