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見聞作文【推薦】

來源:才華庫 1.03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見聞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見聞作文【推薦】

清明見聞作文1

今年又逢清明節。

昨天是清明節的2、天,也是一個掃塵的日子,我、弟弟、父親和母親一塊去了鄉下奶奶家,籌備一塊去登山掃塵。

“清明時節雨紛紛。”很好,昨每天上是下著小雨,大家也無話可說,也只有踩著泥膩的山間土地一步一步的奮力的向上攀登。

終於到了太公、太婆和小爺爺的合墓前,大家所有所有些人都是肅然起敬,直立在他們的合墓前面。父親遞給我一根已經燃燒起來的香,香在不時的向外冒著煙,那香味是那樣的濃重,讓我一聞到如此子的香味,立刻顯示出一副沮喪,而又難過的樣子。大家所有些人的手裡都拿著香,一塊為在“九泉之下”的太公、太婆和小爺爺鞠了一個九十度的躬,以表示大家對他們所有人的崇高的敬意。

我轉身拿起早已籌備好的花籃,恭恭敬敬地放在了太公、太婆和小爺爺的合墓前。花籃裡的花都是白色的,在花籃上還有幾根白色的帶子死死的捆在了花和花籃上。在幾片綠葉的襯托下,愈加看上去莊重,而又肅穆了。

大家拜完了之後,就開始給在”九泉之下”的太公、太婆和小爺爺燒在陰間的鈔票,父親知曉他們非常會玩麻將,就多燒了一些給他們,有一億的,有兩億的,有一百萬的大鈔票,還跟他們說:每人都有不要搶。”我一聽還好玩,他們有這麼多錢一年也花不完,還用搶什麼呢?

太公、太婆和小爺爺你們“走”的那樣的早,我都沒好好的孝順孝順你們老人家,你們就離開了我的身邊。在那,伴隨你們的只有孤獨和寂寞,不……不……不……還有那“無情”的春、夏、秋、冬和綠樹繁茂的山林,如果你們還在我肯定會好好孝順你們的。

在走的時候,大家又第三向他們拜了一拜,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清明見聞作文2

一年有許多個節日,我最喜歡的是清明節,我家鄉的清明節與其他民族大不一樣。

早晨,六點鐘的鈴聲一響,就要早早的起來,衣服不要太乾淨,然後把房間裡的所有燈開啟。用掃把把整間屋子打掃得一乾二淨。早飯不能吃麵條之類的,只 能吃白米飯和鹹菜!吃完之後,不能夠立即洗碗,而是要等到中午才洗,到了八點鐘,每家每戶都要提個菜籃到山坡上摘一種叫“清明”的菜,當菜籃子裝滿時,就 可以滿載而歸了。回到家後,用麵粉和清明菜和在一起,弄成一個個小小的土豆狀,放在鍋裡蒸。蒸好了之後,拿出一個盤子,放兩個在盤子裡,在放一個蘋果和 梨,端著走到自己親人的墳地面前,獻上帶來的貢品,並對著墳地磕三個響頭。做完之後,回到家裡準備中午的飯菜,中午的才必須有一葷一素一湯,這樣就表示吉 樣三寶的寓意。吃完午飯後,全家人要一起出去散步,散步的時候不能笑出聲音來,要講一些悲傷的事。當遇到親朋好友時,要給對方一顆糖,如果對方笑得像花兒 一樣甜,表示他接受了,下半年就能夠交好運,快要回家的時侯,就要把全身“長了包”的柴撿回去,每人手裡至少有一根,說明把錢財帶回了家。到傍晚時,要吃 一度豐盛的晚宴。晚上在八點鐘就必須上床睡覺!

在農村,每戶人家過節時都會早睡早起,在我們家鄉,過節的意義就是從簡單生活到小康社會。在我們全世界五十八個民族中,都有著過節的不同方法。據統計,全國對“清明節”的過發已有數百種。

不知道,我為什麼那麼喜歡清明節。也許是因為他的過法吧!也許是因為他的悲傷場景吧!也許是因為他的……

清明見聞作文3

我的家鄉地處長江邊,氣候四季宜人。家鄉人一直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風俗,都看重節日,而且每一個節都有不一樣的學問和過法,但,清明節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節日,由於清明,一直攜帶些許淡淡的悲涼和絲絲憶念的味道。

今年的清明節照樣是在海門鄉下度過的。但它又和以往有所不一樣,更令我記憶猶新。清明節一大早,我和母親就來到了鄉下親婆家,父親由於遠在南美洲蓋亞那進行援外醫療,沒與大家同行。相比較往年去墳墓掃墓不一樣的是這次大家第一在鄉下家裡進行了祭祀活動。由於今年是首次為剛過世的親公祭祀。在我的記憶中,親公是個比較嚴肅、不苟言笑的人,他脾氣很熱門爆,喜歡和親婆吵架,而且每次吵得都特別凶。但他對我說話一直都是輕聲細語,平易近人。每次我一去鄉下,他一直放下手上的農活,把手洗了不知曉多少遍後,輕輕地把我抱起來,親了又親,在空中拋了又拋,直到聽到我“咯咯”大聲的笑聲,他才鬆手放我下來。然後帶我到他的屋裡,從他藏著的“百寶箱”中拿出各種各樣美味的東西來,什麼花生呀,桂圓呀,香蕉呀,蘋果呀等等。看著我吃了個飽,他就開心地帶我到鄉下各處去玩,領我看小羊歡快地吃草,小雞艱難地下蛋,小鴨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嬉……每到一戶農家玩耍,他都驕傲地介紹說:“這是我孫子!”“小寶,來磕個頭!”親婆的喊聲打斷了我的回憶,我連忙拿出母親事先給親公買的紙衣服、紙手機、紙燒酒等,這部分都是親公的最愛,把它們放在香爐中,隨後看著一縷縷青煙緩緩升起,點點火光在閃爍,我彷彿又看到了親公,最後我對著親公的照片恭敬地磕了三個頭。

祭祀親公小屋旁邊的就是一條小河,小河的水清清的,河裡一條條歡快的魚兒就是親公生前餵養的,現在它們都已經長大了。我撿起一塊石頭,往河裡扔,河水立刻濺起一朵漂亮的水花,彷彿是親公的笑臉,他彷彿在笑著說:“小寶,你又長高了,認真學習呀。”這個時候我的雙眼有的溼潤了。

清明見聞作文4

放假第一天,我和媽媽、爸爸在路上顛簸了5個小時才到了老家羅山。一進到家門裡,就聞到了飯菜的清香。爺爺、奶奶從屋子裡迎了出來。中午12點吃的飯現在已經被消化的空無一物。吃完飯再看一會兒電視就上床睡覺了,爸爸和媽媽的哈欠已經接二連三的出來了,而我一點兒也不瞌睡。老爸說我是夜貓子一點兒也不假。

第二天早上,媽媽對我說了清明節的由來:重耳流亡的時候,因為沒有食物而暈倒在半路上,介子推從他大腿上挖了1塊肉給重耳熬了一鍋湯。後來,重耳為了感激他請他做官,但介子推為了奉養母親而不願意做官。重耳手下的一位大臣為他想了一個辦法,可以放火燒山把介子推逼出來,重耳就按照他說的話做了。等到火把整座山都燒盡了,介子推還是沒有出來,原來介子推和他的母親早已被大火燒死在一棵柳樹的樹洞裡。重耳知道後傷心欲絕,於是就把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因為寒食節與清明節相差的天數不是太多,後人就把它們統一叫做清明節,大家就在清明節這天懷念和祭祀祖先。

第二天上午,我和爸爸媽媽、爺爺、大伯,還有幾個親戚一起去給祖先上墳。放炮的時候出了一點小意外,火星將墳前的枯草燒著了,當時風很大,火借風勢,風助火威,火越燒越大。爺爺、爸爸和大伯趕緊一起滅火。幸好火勢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沒有燒到旁邊的農田裡。火滅了之後爺爺還一直守在墳前,防止死灰復燃,再次起火。回來的路上,還看到好幾起因為上墳而引起的火災,有一處因為火勢太猛,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把小半個山坡都燒著了,只好撥打119來撲滅大火。看來,我們在懷念祖先的時候,也要注意防範火災,保護環境啊。

清明見聞作文5

“清明時節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今年的清明節可不像以往充滿了溼潤的雨珠,雨已經停了兩天了,空氣清新,正就是踏青的好日子。

早上九點,天空中帶著一縷陽光,我們一家三口帶著好心情出發了,登上了踏青掃墓的路上。

磯山就是我的先輩們墓所在地,我和奶奶等一些家裡人在那裡會和,一起去掃墓。

快到磯山了,大老遠就望見了我的奶奶在路口等我們一家,我不由自主的向她招手,就算就是見面禮吧。下了車,就和奶奶走向了山上,地上的泥土還很柔軟,走起來“腳感”很好;周圍的池塘發綠,都被汙染了,因為周圍好像有什麼個工廠;空氣也不怎麼清新,那個工廠所散發廢氣直衝入鼻。終於走出了工廠所在的那座小山,隔著一座小山,來到了一個很美的田野,到處都就是油菜花,充滿了濃濃的春意。走著走著,不知不覺就來到了磯山上,可能就是因為被花的美所迷住了吧。山上鞭炮聲震耳欲聾,因為這一代墳墓很多。這就是。我六伯伯來打了這裡,一起來祭祀先輩拿出了紙錢,草紙在那裡燒,燒了紙錢後,我的身上就像被煮熟了一般,被那紙錢所燃燒的火給薰的。馬上就放鞭炮,我趕忙跑到一邊,去躲避鞭炮聲,我怕嘛。就這樣祭祀了幾個先輩後,就去別人家吃飯去了。

吃完午飯後,玩了一會了就回家了,總之,今天一天非常累,一回家就像軟蛇一般坐在了沙發上,休息了一陣。

清明節就是那麼的“欲斷魂”,無數人帶著懷念先輩的心情去祭祀他們,祝願先輩保佑自己:平平安安,具有濃厚的祭祀意義。

清明見聞作文6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單位節休加串休共有三天的假期。在這小長假裡,大家往返於各地給逝去的親人掃墓,寄託哀思!每到這個時候,我總會自覺不自覺地想起兒時學過的那首詩《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傢什麼地方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意境。每次讀過都會有多種滋味襲上心頭,痛楚、失落、懷念、淒涼……

“春季”這個乍曖還寒的季節裡,景色依舊看上去那樣的冷清。只有生命力頑強的小草,拼著命的從地面探出稚嫩的腦袋四處張望!在這個陌生的嶄新的世界裡,它會經歷什麼樣的生命旅程?冰雪還未完全消失,那些剛剛復甦的萬物正在孕育著新的生命。

想想生活何不這樣?10月懷胎,一朝分娩。媽媽冒著生命的危險把小孩誕生在世間,那種撕裂般的疼痛,見證了小孩與您血脈相連。再苦再難您努力呵護小孩的笑臉,再苦再累爸爸也會保護好家人的平安。現在,昔日的小孩也不在年青,爸爸那高大的腰身也不再堅挺!那過去濃密的黑髮被歲月打磨成稀疏的銀絲不在有型!此情此景心底總會湧起無限的傷感之情。世間為何會有悲歡離合?月亮為何會有陰晴圓缺?好懷念有爸爸媽媽相伴的日子!而此時,我只能茫然地目送那些與雙親散步的同齡人。那漸行漸遠的身影,深深觸動了我內心深處的敏銳神經!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一晃,媽媽過世已經多年!往事歷歷再現,所有又宛若昨天。您的面容,您的身影,時時浮目前我的腦海與夢境中,有媽媽對小孩的舔犢之情,更有小孩對媽媽那無盡的眷戀的、思親之情!!!

清明見聞作文7

清明節前後掃墓的習俗由來已久。近年來,南京人掃墓似乎提前了行動,不到清明日,掃墓之人已爭先恐後,絡繹不絕,擁擠不堪,馬路上也經常會堵車,無端浪費了光陰。在我看來,掃墓就是人之常情,在風和日麗、陽光明媚的日子,去祭祀已故的長輩,清掃一下墳地,寄託對親人的思念未嘗不可。

但就是,許多人掃墓不免落入俗套。焚香、點燭、燒紙、上供,弄得墓地一片狼藉,不僅汙染了環境,妨礙了別人的生活;又易引發火災,給社會帶來不安定的因素,應該設法予以避免(據報紙報道,每年都因掃墓而引發多起火災)。從文明的角度而言,清掃一下墓地,整理一下環境,獻一束鮮花,足可以表達對逝者的思念與崇敬。

人雖逝去,但親人之間的感情,就是難以忘懷的。活著的人去給逝去的長輩掃墓,則就是一種禮儀,故掃墓也就是表達一種情感。 縱觀歷史,許多三代以上的祖墳,除了軒轅、炎帝、大禹和部分名人之外,很少有人問津。外戚之墳,更不必說了。可見掃墓這種關係,大致上只能維持三代到四代,其遠代祖宗,就無人顧問了。其墳也成了荒山野墓。

逝後修墳墓,佔土地,與子孫爭地盤,實屬不當。有人問,火葬之後如何辦?就是不就是再搞墓穴,作為長眠之地。若如這樣下去,再過百年,墓穴遍地,氾濫成災,令人擔憂。現在已經有人提倡大海(水)長眠、樹根長眠,即將骨灰灑入江海,或埋在樹下,既衛生乾淨,又使逝者回歸大自然,實屬明智之舉。

孝敬父母,就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也就是一種責任。但這種行動重在讓他們在有生之年享受天倫之樂,感受親情的溫暖,度過舒心的晚年。如果生前不孝,讓父母操心、憂心,找各種事由,責難父母,而在其死後,又建墓,又祭掃,逝者如何感覺到!實在沒有多大的意義。

清明見聞作文8

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清明》,這首詩的頭兩句寫的是3、4月多變的天氣,像娃娃臉,一會兒晴,一會兒雨,這清明幾日,出門的人往往備不勝備,不帶雨具吧,忽然“雨紛紛‘’打溼了衣衫;帶上雨具吧,又忽然雲開日出,傘成為累贅。”路上行人“指的是旅遊的人和掃墓的人,我覺得主要是掃墓的人,人們在這春雨綿綿的日子裡給去世的親朋好友掃墓,在掃墓的過程中會慢慢回憶起以前和他(她)一起工作、學習、相處的情景。掃墓的人的淚水宛如小雨從面頰上流了下來,從這一顆顆晶瑩的淚水中,我們感受到了去世的人和掃墓的人之間的親情和友情。後兩句的意思是:行人想到一個地方休息,就問牧童何處有酒家,牧童說:”看我指向哪兒。“行人望過去,果然有一家店。整首詩我最喜歡”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句話,因為它最感人。

今年七月,我去掃墓了。雖然7月的天氣很熱,但我不禁想起了這首詩。沒有”雨紛紛“的情景,但我的心裡還下著雨,我的小外婆,她也是媽媽的嬸嬸,她離開了我們。她得了肺癌,經過15個月的治療,最終在7月25日早上5點去了,小外婆生前是個堅強、熱情的人。我每次到安吉到她家,她都會給我做好吃的;她在生病期間,醫生說她只能活半年,而她卻活了一年多3個月。小外婆不怕疼,她上次在去世前半個月還和我說過,她想活下去……我覺得小外婆做到了,她在我心目中永遠活著!

我想對小外公說:”小外婆最大的心願就是您好好地活著,請您快樂地活著!“

以後每年清明時,我一定會給小外婆去掃墓,以表達我對她的敬意以及思念。

清明見聞作文9

“上山坡,掃墓地,燒紙錢,上支香,永幸福。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當想起這些話,我就會想起遠在在天國的老外祖母。

今年的清明節到了,我雖不去掃墓,但卻能感受到掃墓人的痛苦的感受。

今天的馬路不再像往常一樣車水馬龍了,小巷裡也不像往常一樣盪漾著歡樂地笑聲了,人們的心情都很憂傷,每個人都有他們喜愛的人,他愛著,呵護著他的後代,讓他們茁壯成長。

我知道,我也明白,一個人最愛的無非是他們的父母,全世界的人都有著他們的父母,那種愛是無數的,讓人眼花繚亂的。

人們在地裡,給那些親人燒紙錢,插鮮花,放鞭炮,樣子看上去很高興,可內心卻是憂傷的。他們談論自己兒時的趣事和父母健在時的情景,並不時傳來幾聲嘆惜聲。老一代的人也談著自己的爸爸媽媽健在的時候的事情,都在說如果現在老人還健在,可以過上多麼幸福的生活。

聽爸爸說回家的路上,看見停放著許多外地的車輛,並告訴我這些都是從四面八方趕回來祭祖的人的車。媽媽也跟我說起她兒時的事情,媽媽說:“當時,家裡不是很富裕,但是,媽媽總能夠從你的外祖母和外祖父手中吃到一些廉價的水果,還能夠得到一些零花錢,媽媽在當時算是很幸福的孩子。”說到這兒,媽媽有一些黯然神傷。

還有,今天紀念汶川大地震中死去的人也特別多。如: 董義江的女兒葬在公墓的第二排。今天他走到女兒長眠的墳墓前,佇立了許久。 點燃一支菸後,他蹲下把一沓紙錢一張張分開燒完。還有:一個小女孩揹著小包提著香燭紙錢,爬上最高一排土丘。從左數第二個位置,她跪在地上,眼淚瞬間決堤,淚水打溼了土丘前的紙錢,緩緩地點燃一束束香後,她將頭埋在土裡,一聲“媽媽……”,語音哽咽。

這樣每一個墳墓後面都有一個故事,一個動人的故事。

清明見聞作文10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既是國內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國內非常重要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關於它的起源,有不少動人的故事。下面就挑一個來講講:“春秋年代,晉國國君的兒子重耳為躲避追殺,在介子推等人的幫忙下逃到了海外。他們在荒山中迷了路,又找不到東西吃,此時的重耳還心繫百姓,這感動了介子推,他從自己腿上割了一塊肉,烤熟了遞給重耳吃。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後,終於回國做了國君。他給跟隨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賞,惟獨忘了介子推。經人提醒,他很過意不去,決定親自去請介子推。

哪個知曉介子推早就攜帶老媽媽躲到綿山裡去了,重耳帶人搜山,也沒可以找到他們。有人提議放火燒山,重耳採納了這個建議,結果適得其反,把介子母子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重耳很後悔,把他們葬在柳樹下,為忌菸火,他命令全國百姓每一個的這一天都不能點火做飯,定為“寒食節”。2、年,重耳領群臣去綿山祭奠,發現柳樹復活了,就把這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把“寒食節”禁火,在“清明節”插柳,代代相傳,成了全國性的大節日。

大家知曉先烈們用我們的鮮血染紅了國旗,用寶貴的生命為共和國大廈奠基,先烈們的豐功佳績是不朽的,他們的精神是永存的,共和國不會忘記他們!人民不會忘記他們!生活在幸福日常的少年兒童更不忘記他們!

憶往昔,訴不盡大家對先烈們的無限懷念;看今朝,唱不完大家對明天無限的憧憬;展將來,大家信心百倍,壯志豪情。不管大家以後從事什麼職業,大家祖國的兒女,肩負著先烈們未完成的事業,肩負著建設經濟發達、文明富強、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偉大祖國的歷史重任,讓大家以實質行動呼喚文明春風,告慰烈士忠魂!

清明見聞作文1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古人的詩句把清明時節大家的'心情及氣候寫得入木三分。今年學校就安排大家國小六年級七個班的學生去慈城祭掃烈士墓。老師讓大家每個人都手工做一朵白花,去敬獻給烈士。我回家忙乎了二個多小時也沒做出個樣來,最後只能厚著臉皮請教母親,終於把兩條美侖美奐的白花做成了,還攜帶兩片綠葉,新鮮的好似沐浴在春風裡攜帶露珠的真花。慈城在我印象中只有年糕,雖然知曉離市區不遠,但卻從沒去過,只知曉母親買年糕時總挑慈城的買。到底那裡有哪些風景?還有烈士們的感人事蹟是什麼樣的呢?攜帶大大的問號,晚上我如何也睡不著……迫不及待的大家經過一路的顛簸終於到了慈城。故城的早晨籠罩在陽光下特別耀眼,古樸優雅的象是中國畫。

祭掃烈士墓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烈士們用生命換來了大家目前的幸福生活。以前我寫祭掃烈士墓活動,都愛用一些“懷著沉痛的心情”、“對烈士無比崇敬”等句子,這次我實在不想用這部分句子了,由於我看到大夥在烈士墓前嘻嘻哈哈;有些同學還不住地埋怨:用了很大的力氣跑到這兒,也沒玩一玩;有些同學還玩起了拍手機遊戲戲;更有甚者,在向烈士默哀時,有些同學居然哈哈大笑。

回到家,我的心情久久不可以平靜下來。同學們在烈士墓前的那份沉痛和崇敬到那兒去了呢?我想:大家這部分國小生,目前的生活都十分美好,平常吃穿不愁,大多數人是要什麼有哪些,哪個也不會想起那段硝煙瀰漫的歷史,哪個也不去問這美好的生活的如何得來的,又是怎麼樣的來之不容易。

這就是我目前的一點感受。

清明見聞作文12

清明節就是一個踏青的節日,春天已經完全的來到身邊了,清明節也就是一個緬懷先輩的節日,先輩已逝,年華正流。人生能有幾回夢?在光與影的交織中,我已無力去憧憬。在鱗次櫛比中遨遊,我已無心迷戀。又就是一年清明時,燃燭,仰拜,在香燭的淡淡香氣中,我感覺我已悟到了什麼。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那裡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蹟,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就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就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就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那裡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蹟,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清明見聞作文13

在清明節的一天,我和媽媽爸爸,還有我的好朋友陳泊坤和他的爸爸媽媽開車一起去踏青。

在路上我們大約坐了一個小時的時間,我們快到去踏青的地方了,我們踏青的地方是在哪裡呢?媽媽告訴我,讓我看遠方,邊指邊說:“那裡就是我們踏青的地方了,”我順著媽媽手指的方向一看,大山連綿起伏,山勢險峻,大樹覆蓋了整個大山,花兒露出了燦爛的微笑。我們來到了山腳下,當我們爬到山中間的時候,我和陳泊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不久我們聽見了流水淙淙的聲音,原來有一個小瀑布,陳泊坤用水摸了一下臉,感覺頓時有了力量。我們下山的時候,我和媽媽無意中發現了一個買土雞的地方,媽媽叫我和陳泊坤一起去問一下有沒有買土雞蛋的,我們走到近前,發現屋前有幾隻雞在土裡刨食,進了屋子裡我才吃驚的發現,距離西安這麼近的地方居然也有這樣破的房子。房子裡面非常的黑,裡面有一個大炕,炕上有兩口大鍋,其中一隻鍋裡煮著一些粘糊糊的麵條,一個爺爺和一個奶奶端著這種麵條吃得非常地香。我們買了他們僅有的十幾個土雞蛋,媽媽一改往日買東西時喜歡討價還價的習慣,一聲不吭地付了他們算出的錢。走出屋子,媽媽心情沉重地說:“想不到現在我們農民的生活還這麼艱苦。”後來這幾天,媽媽一直和我念叨這件事情,很後悔那天沒有多給他們留一些錢。

回想踏青的經歷,我和朋友玩得很開心,也一路欣賞了美麗的景色,但是我始終還記得那戶人家。對比他們,我覺得我們城裡人學習條件和生活條件都太優越了,山裡的孩子有些還上不了學呢,能上學的學生也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還那麼認真地學習,他們改變貧窮改變落後的拼搏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清明見聞作文14

今天是清明節,一個祭拜已逝親人的日子。早上,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掃墓,途中,我發現原來車水馬龍的街道變得清淨許多,馬路上的行人稀少並行色匆匆,平時隨處可見的的士今天也很少。這不由得讓我想起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今年的清明也是細雨紛飛,讓人的心情無端多幾分傷感。我來到花店,看到平時五彩繽紛的花店,今天幾乎都被樸素的黃菊花和白菊花所替代,我買一盆菊花,然後,我就奔向目的地。

快到龍王山的時候,我隱隱約約地聽到一串串鞭炮聲,原來,是一些掃墓的人放的,濛濛的細雨中飄著一些灰白色的煙霧,以及掃墓人給先人燃燒祭品後在空中的漂浮物。我來到龍王山以後,爸爸把花送到外祖母和外祖父墓碑旁,姨媽點燃鞭炮,外婆也在燃燒祭品,點上蠟燭後,我都要祭拜磕頭。我聽見不遠處一些年紀大的人在一起談論自己兒時的趣事和父母健在時的情景,並不時傳來幾聲嘆惜聲。外公、外婆也談著自己的爸爸媽媽健在的時候的事情,都在說如果現在老人還健在,可以過上多麼幸福的生活。

回家的路上,我看見停放著許多外地的車輛,媽媽告訴我,這些都是從四面八方趕回來祭祖的人的車。媽媽也跟我說起她兒時的事情,媽媽說:“當時,家裡不是很富裕,但是,媽媽總能夠從你的外祖母和外祖父手中吃到一些廉價的水果,還能夠得到一些零花錢,媽媽在當時算是很幸福的孩子。”說到這兒,媽媽有一些黯然神傷。雖然我沒有見到我的外祖母和外祖父,但我祝他在天堂過的幸福安逸!

清明見聞作文15

今天是清明佳節,這是一個祭拜我們去世親人的日子,也是踏青的好時節。

同學們都知道清明佳節要掃墓,可你知道該帶些什麼嗎?哈哈,猜不出來了吧,還是我來告訴你們吧。現代清明佳節掃墓時要帶鮮花,酒和水果,或者死者生前喜歡吃的食物。古時候在祭拜完之後,要把帶去的食物分著吃掉,這叫“吃福根”,“吃福根”可以給人們帶來好福氣。清明佳節也叫寒食節,古代,在這一天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飯,所以人們要多運動,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因此清明佳節也是一個大力提倡體育鍛煉的節日,比如說盪鞦韆,還可以放風箏,風箏有各式各樣的,有大雁的,有蜻蜓的,有鯊魚的……,真是漂亮極了!古人說:“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裡的紙鳶,說的就是風箏。

清明佳節除了掃墓還可以去踏青,可以去河邊看花,有雪白的梨花,像一朵朵迎風綻放的雪花;有白裡透紅的杏花,杏花還沒有開放的時候,是粉紅的,開放了以後,好像有一朵白雲鑽了進去,就變成了粉白色的了;金黃的迎春花和油菜花則倒映在河裡,一群群的小魚在水裡自由自在地遊著,它們游到東,游到西,游過來游過去,就像一個個可愛的小精靈,隔著水光好奇地看著你,而你也恰好在出神地看著它們,好像是多年沒見的老朋友似的,有趣極了。

清明佳節也是種瓜,種豆和植樹的好時間,有一句諺語說的好:“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當你種下一棵小樹,讓它伴隨著你一起茁壯成長,該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種下一片綠蔭,收穫得可是無窮的樂趣啊。同學們,你不想試一試嗎?

啊!清明佳節的習俗真是豐富多采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