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與心經的關係

來源:才華庫 1.2W

《金剛經》中的禪學智慧很多,但主要宗旨是講“空”的哲理。提出了“無相佈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金剛經與心經的關係,一起來看一下吧。

金剛經與心經的關係 篇1

1.兩個經都是講給菩薩的,所以一般人很難聽懂

佛教的果位分為羅漢,菩薩,佛。其中,

羅漢,是自我覺醒的人,六根清淨,了脫生死,隨緣度化眾人。相當於是學士。

菩薩,是發心求無上證等正覺的人,且願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相當於碩士。

大菩薩,即菩薩摩訶薩,能離一切相,見到如來。相當於碩士中的優等生。

佛,是覺悟真理,成就正等正覺無上菩提的大聖者,是佛教最高果位,相當於博士。

其中,《心經》主要是講給菩薩的,比如《心經》開頭就說“觀自在菩薩”,即相當於是講給碩士的。

《金剛經》主要是講給大菩薩(菩薩摩訶薩)的,比如《金剛經》中說:“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即相當於是講給碩士中的優等生的。

我們一般人都是國小生,或者國中生,怎麼能一下子去學習碩士課程?設想下,你怎麼能用國小數學知識去解析高等數學的定理呢?不可想象。這就是很多人學習《金剛經》、《心經》,效果不大的根本原因。

只有極個別的根性極高的國小生、國中生才能修成博士。比如松下幸之助國小畢業,通過自學,後來拿了很多榮譽博士頭銜。李嘉誠國中輟學,通過自學,後來拿了很多榮譽博士頭銜。

2.兩個經的側重不同

兩個經都講度己度人,但側重點有所不同。

《心經》側重於度己。比如《心經》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自己通過修行般若智慧,度一切苦厄。很明顯是度己的。當然後面提到了三世諸佛得無上正等正覺,那是在講你用般若智慧度己之後,也可以度人。

《金剛經》側重於度人。比如金剛經中講到:“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3.把這個關聯分清楚很有用

分清楚後,就知道《心經》、《金剛經》是都是講給高智慧的人的,而且側重點不同。如果我們根性達不到,又搞不懂重點,學起來就很費勁。所以要學《心經》和《金剛經》這些經典,得首先把自己的腦子炸開,把自己的根性從國小國中水平提升到高中水平,而且通過大學聯考。

4.佛怎麼炸開我們的大腦的

其實佛講經,就是在炸開我們的大腦。所以他說他有八萬四千法門,他是方便說法,就是見什麼人說什麼話。這有點像孔子,比如在《論語》中,孔子對於仁、孝的概念的解釋,就是針對不同的人,給出不同的解釋。孔子成為因材施教。這就是方便說法。方便說法就是在炸開學生的大腦。

佛祖在說法的最後階段,即法華涅槃經時期,就開始會三歸一,開權顯實。就把方便法上升到了佛教的真實義。所以,整個佛講經的過程,即從最開始的四聖諦,到最後的會三歸一,就是一個持續炸開我們大腦的而過程。所以佛法是系統的的學說。

拓展閱讀:學習金剛經的方法

我們學習《金剛經》不要在名相上去兜圈子。有些人學《金剛經》學得頭都是暈的,一下子說具足相,一下子說不具足相;一下子說是斷滅相,一下子說不斷滅相,搞來搞去不曉得說什麼。這樣如果你用大腦思維,在名相上去兜圈子,你永遠搞不清楚,越來越糊塗。一定要了解到法背後的智慧,她背後的心智模式。要不著相、不壞相修一切善法。為什麼凡夫會著相修行呢?或者他聽說不可以著相,又落到斷見裡面,落到斷滅空裡面去呢?問題的根源是他的思維模式沒有提升。

因為凡夫是片斷式的思維,而聖者是無窮盡的思維模式。片斷式的'思維模式,往往就是侷限的、僵化的、非此即彼的、一成不變的。所以我們修行,不是拿這部經來念就好,而是要開啟智慧,而是要知道打破凡夫片斷式的思維模式。你只要稍微打破一點點,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我說個淺的例子。美國總統羅斯福再一次參選總統的時候,他的宣傳畫冊印好了,馬上準備發,突然發現畫冊裡面有一張相片的版權不屬於他們自己,而是屬於一家照相館,羅斯福這個競選辦公室無權使用。這下問題來了,你把它全部銷燬掉,再重新來印過這來不及了。你如果不跟人家談,人家會起訴你盜用他的版權,法制社會就是這樣子的。如果你派人去跟那家照相館去談判,不知道會不會成功,你不知道人家會不會獅子大開口。那怎麼辦呢?

競選辦公室就想了一個方法,寫了個書面通知,通知這家照相館說,我們辦公室正在為羅斯福總統印宣傳畫冊,這個畫冊之中將要放很多關於總統的相片,貴照相館也有一張是在被選之列。但是由於有好幾家照相館都有總統的各種相片,我們只能夠在裡面選一張,所以我們就來拍賣這個刊登權,價高者得。如果貴館有意思的話,請把你們的標書和準備參與競標的,來買刊登權的支票給我們寄過來。兩天之內,競選辦公室就迅速地收到了這個照相館的投標書,還有買刊登權的支票。

你看,只要你把這個片斷式的思維稍微打破一點點,馬上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世間法都是如此,何況是修行呢?你修行不會去提升你的心智模式,不會開啟你的智慧,只是每天慣性地念《金剛經》,今天念一遍,明天念兩遍,天天這麼念,你根本都沒有開啟智慧。那是什麼?是大腦思維。然後你還在妄想:這部經裡面說,讀了這部經有無量功德,我怎麼讀了一年了,沒看到功德啊?這其實是什麼?你智慧沒有開啟,問題依然存在。所以關鍵是要打破你侷限性的思維模式,你才懂得怎樣學習《金剛經》。如果你不能開智慧,就會被卡住,不是外在的東西卡住你,讓你動彈不得,而是你自己的思維模式有侷限卡住你了,你的心卡住你自己了。要這樣地來學習,來理解。

我舉幾個禪宗的公案。香嚴禪師有一天上堂說法的時候說:“有一個人在懸崖邊上,懸崖邊上有一棵樹。他用牙齒咬住樹的樹枝,手也沒有辦法抓到樹枝,腳也沒有立足點,只能夠用牙齒咬著。”另外一個人走過來了就問他,說:“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呢?”這個時候就麻煩了,你如果開口說,掉下去就是粉身碎骨。那如果你不開口說就違揹你的菩提心,你是學大乘法的,人家問法你都不說,菩薩要常為眾生做不請之友。人家向你求法你還不說就違揹你的菩提心,所以說也不行,不說也不行。那你們怎麼回答?很簡單,你只要打破你的思維模式就行了,我前面已經講過了對不對?

這時候有一位招上座,他就從大眾的佇列裡面出來,說:“請問師父,這個人上樹以後且不問。”已經上樹了我們就不問了,“請問他未上樹之前。”那麼,“香嚴便休。”他是故意挖一個陷阱讓你跳進去,看你能不能打破你的思維模式。你能夠超越出來,香嚴便休。這樣你就能夠明白這個禪宗的公案。

再有一位陸亙大夫,他是這位官員,跑到寺院去向一位禪師求法,說:“禪師啊,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呢?”禪師給他說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一隻鵝非常小的時候,把它放在瓶子裡面養著。鵝就越養越大,以後它就沒辦法從瓶子裡面出來了。這時候你又要不殺死這隻鵝,又要不打破這個瓶子,你怎麼讓這隻鵝出來呢?”誰知道?當然是不知道了,是不是?我們用片斷思維總是隨時被卡住了動彈不得,陸亙大夫也是如此,他也不曉得怎麼回答。他就請問師父:“你怎麼回答?”師父說,“你來問我。”他就那麼說了,師父就說:“陸亙!”陸亙:“在!”不就出來了嗎?就這樣打破你的思維模式,這類的公案很多。如果你明白這個禪法,就是不斷地開啟你的智慧,那麼你看禪宗的公案就很容易通達。

還有一個禪師上堂說法,他說得一般的凡夫認為更奇怪。他說:“有一頭牛,它從我們這個窗子的縫裡面鑽過去,頭也過去了,身子也過去了,尾巴過不去。為什麼?”其實是你的心智模式卡住了。所以,我們要明白,學佛其實就是一個不斷開發智慧的過程。要超越凡夫的片斷式思維模式,學習聖者無窮盡的思維模式。我們的人生道路上會遇到種種的問題,比如說事業的瓶頸、感情的糾纏,乃至於修行道路上的障礙等等。但是,你學習了《金剛經》就能夠發現問題背後的問題,這才是關鍵。問題背後的問題,是你的思維模式的侷限性卡住了你,所以說,緣起故有,超越故空。我們要不斷地提升、不斷地來超越心智模式。不斷地超越你的心智模式,就能夠不斷地空掉你的執著,我們的心靈越來越空靈自在、智慧充盈,靈性生命不斷地覺醒,這時你就是被如來所護念的菩薩。

經裡面一開始就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你想做那個“善護念諸菩薩”嗎?那你就需要不斷地開啟你的智慧,超越你的思維模式,所以說這個四重緣起,你不能夠單單學理論,你要運用這裡面的思維方法來破掉你的執著,空掉你的妄執,空掉你的思維侷限性。如來善護念這種覺醒的人,我們悟到一點點我們都跟人家說,我們懂得一點點《金剛經》,有一點證量,有一點覺受都去宣揚,那你所在的這個地方“則為是塔”,一切諸佛都來加持,一切天龍八部都來護持。

如果你雖然是表面學佛,看到佛友每天談論的都是人我是非,都是到哪裡去買時裝,都是怎麼打麻將。那也有人跟著你,什麼呢?餓鬼、夜叉,常隨你左右。所以要知道,真正覺醒是這輩子最大的福報。我們能夠聽到《金剛經》這麼殊勝的智慧,是我們這輩子最大的福報。所以,要以這樣的方法來不斷地開智慧,這樣你才能夠明白《金剛經》裡面佛陀為我們所開示的般若智慧。

金剛經與心經的關係 篇2

心經和金剛經的區別就是文化表達觀點的不同,金剛經的思想概括為一起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也如電,應作如是觀。心經的思想則概括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根本區別。具體如下:

1、《心經》是專為小乘法而設的大乘解說,在“空”下將諸佛法如何劃為等值,是《心經》的中心思想。《金剛經》則將各經文內容中的“本生”和“喻言”等故事、術語、名相,加以哲理意義的背景提示,從而將婆羅門非邏輯的舊文化,從佛教大小乘法中活生生的剝離出來。

2、《金剛經》與《心經》不同,它已不是研討劃等值的學說,而是專於劃出不等值的學說,但是這些不同亦是邏輯互通互證的。

3、《心經》和《金剛經》的聯絡,它們都是以人的角度觀三千大千世界,再回歸到人自己內心的念頭,最後發覺一切相原來都是自己的念頭所生,比如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如果你是善良的,那你就覺得外面的世界也是善良的;如果你覺得外面的世界是惡意的,你也將變得凶惡。

擴充套件資料:

1、《心經》和《金剛經》的要義是讓我們知道:要承認三千大千世界是真實存在的,但又是變化無常的,從至微的原子到至巨集的宇宙,也都是變化莫測的,永遠抓不到也得不到。

2、只能反觀內心,除去自己過多的慾念,慢慢地修行自己的內心到完完全全沒有一絲念頭同時讓身體自己完完全全順應大自然變化的境界,即般若波羅蜜境界,這就是佛。

3、心經簡單來說,講的是四念處:身、受、心、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是一個可以實際練習的禪修方法,也叫內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