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般若之義

來源:才華庫 1.56W

《金剛經》不僅在中國佛學中體現其元典精神和思想價值,從中國文化史的視野來看,它的影響關涉到僧俗各界,滲透到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金剛經》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們內心的不安定因素。

般若之義,能明,能照,能了,能知,能用。

只有成佛的究竟一切種智慧,才是究竟透徹的般若。

般若義,也稱實相無相義。 義是指正義,即非邪義,故佛講八正道。

宣化上人開示:無論學小乘佛法,還是學大乘佛法,都要學八正道。

佛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以是義故。此義當,是指般若而講,也稱為無相義。

比如,你餓了,你有這種智慧,你才能知道人家餓了?你有這種智慧,你才知道,所以才要吃飯。

人如果餓了,達到什麼程度,你具備這種智慧,就知道餓到什麼程度,必然會餓死。

在比如,不管你心裡有什麼煩惱,你的.有這種智慧,你才能明白對方有什麼煩惱。

在比如,你無論看到什麼事物,你只要具備這種智慧,你就知道那是什麼。

在比如,你無論看到什麼事情,你只要具備這種智慧,你就知道這是正確,還是錯誤。

在比如,你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你只要具備這種智慧,你就知道這事情要怎麼去正確的做。

在比如,即使佛講的法空,只要你具備佛的究竟智慧,你也能明白,怎麼回事,怎麼用。

拓展閱讀:《金剛經》與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原是嶺南一個樵夫,因為賣柴,路過街道,聽到一戶人家念《金剛經》,在心靈上產生了極大震動。從他後來見五祖時,與五祖兩人的對話看來,惠能此時顯然已開了智慧,只是沒有大徹大悟而已,實在是宿慧深厚,來歷不凡。

隨後,惠能取得那個誦經員外的資助,拜辭老母,便千里迢迢地來到靳州黃梅縣東禪寺,參見五祖。經過一番往返考核,五祖對這位邊遠山區的年輕人,不得不另眼相看。於是就安排他到槽廠劈柴、踏碓。過了八個月多,五祖要傳法退居了,就讓門人各做一偈,以表自己在修證上的見地。惠能的偈子獲得五祖的印可,並傳其衣缽。在傳法時,五祖又為惠能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惠能發心求法到得法,都沒有離開過《金剛經》。

惠能的悟道偈,也充分體現般若性空的思想。般若講性空無所得。《般若心經》曰:"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綞,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金剛經》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無所得。六祖的悟道偈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闡明的都是同一實質。

六祖後來在弘揚佛法時,總極力稱讚般若法門。《壇經》說:"師升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又曰:"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得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這是說持誦《金剛經》功德無量無邊,持誦《金剛經》能入甚深法界,見性成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