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願經》的重要性

來源:才華庫 1.38W

本願經在我國流行之盛,其情形可與金剛、彌陀、法華三經相提並論。下面是《本願經》的重要性,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人的色身,遠遠沒有西醫想象的那麼簡單,好像就只有物質。它其實有更高的層次。這次就從痛苦之身說起。

身體的奧祕,在於它不僅能記憶,而且能溝通。色身能溝通天地能量,法界能量。同時,過去的種種,都會記憶在身上。那記憶,不僅是腦袋能記憶,佛教講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有記憶的功能。那如果過去發生的痛苦的事情,也會記憶在身上,而形成一股場。

比如有個故事。一姐妹,妹妹談了一個男朋友後,因為分手,妹妹就自殺了,從此以後,姐姐就不再嫁人,一直單身,對戀愛婚姻充滿著恐懼。後來才知道,在兩歲時,姐姐四歲,父母離婚給她們帶來很大的陰影,從此她心中對男人就充滿著恐懼,甚至怨恨。而這個怨恨的磁場,就一直留在身上,但同樣的痛苦重複時,她內心就很掙扎,最後就自殺了。這個就是痛苦之身。

都是同樣的挫折,比如離婚,或者另一方有外遇,有的人就受不了,要自殺。有的人就沒有那麼痛苦,為什麼呢?這裡面就有過去的痛苦之身。

我們講業,業力可見嗎?雖然看不到,但是卻存在我們生命裡。善業也好,惡業也好,都存在生命裡。包括過去留下的陰影,也存在生命裡。所以我提出一個大身體的概念,人的身體不僅僅是色身,而是色身外更大的部分。他會記憶過去的'喜怒哀樂,也會溝通天地能量,靈界的能量。

一個人過去自己造下的怨氣,或者給別人造下怨氣,怨氣就不會消失,會留在法界中。同時,也會影響到人,就是當一個人很鬱悶,無助,低迷時,這個場就起了作用。這就是業障現前了。當一個人業障現前時,會失去理智,造出種種惡業來。

那痛苦之身是什麼?就是想起一些事情,就很痛苦,很怨恨時,記得這個就是痛苦之身。你要去化解它,不能去逃避。因為你逃避不了,它一直存在,那要如何化解。念《本願經》來懺悔。別人曾經給你造成什麼樣的傷害時,是因為你同樣給別人造成傷害。用《本願經》來懺悔,化解。同時,一定要修上供下施的法,這樣子效果才更快。

要修行前,人格一定要健全,不能帶著殘缺,偏見,以及惡習來修行。人格不健全,修行容易修成精怪。真的修行人,對過去要沒有怨恨,只有愛和悲憫。有個公案。

弟子問:師父,我已經忘記了過去讓我痛苦的事情了。

師父說:錯了,你忘不了的。你應該做到,當你想起那些事情時,你已經不再痛苦了。

一個人人格要健全,就要先健全這個大身體,讓痛苦之身化解掉。如果造下很多惡業,那要怎麼消除?不是想忘,就能忘記了,不是說能放下就能放下的。這裡面有個外力的問題。所以先懺悔,然後念《本願經》,同時多施食,點燈,上供下施都要。不要覺得冤親債主是外在的,其實不是,他都是在我們大身體內。天地鬼神,就在我們大身體內。

有的人很痛苦,一直活在地獄之中,那就是他體內的陰暗磁場一直在起作用。所以地獄不需要死後才有,人活著,他體內陰暗磁場多,他就已經進入地獄了。念《本願經》,是很重要的一門功課。

要進入修行,和世俗人不一樣的,是修行人要開啟法界的磁場。那個磁場裡頭,就有過去生的惡業,就是那些記憶,都要清理乾淨。所以要修《本願經》,我建議一定要供燈,上供下施,這些都要。禪宗也非常注重上供下施,和天地鬼神處理好關係。

拓展閱讀:本願經略說

立經題有七種,有依法立題、依人立題、依喻立題,如大方廣佛華嚴經,人、法、喻具足,大方廣屬法,佛屬人,華嚴是譬喻。妙法蓮華經,以法喻立題,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人法立題。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

地藏菩薩與南閻浮提的眾生特別有緣,因為墮地獄的,多是我們南閻浮提的眾生,若無地藏菩薩在地獄度眾生,恐怕我們現在,還在地獄裡受苦。

地藏菩薩有巨集願,要空地獄,是故一日三時(早、午、晚)在地獄中說法,眾生聞法,便種善根,善根萌芽,即自知己罪,知道要懺悔,一懺悔,地藏菩薩便送其出地獄,我們都是仗地藏菩薩的神力,能早日離地獄,生到人天路上,地藏菩薩對我們都是有恩德,我們應該要了解這部經。

現在先解釋地藏二字。

一切佛菩薩,都是以德立名,如阿彌陀佛,自性是彌陀,見自性時,自性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便是無量光,自性不生不滅,便是無量壽。

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是以德立名,釋迦解作能仁──能作佛事,仁濟眾生;牟尼稱為寂默──寂然不動,默契真理。能仁屬悲,寂默屬智,釋迦佛以悲智之德而立名。

地藏又如何?地即心地,心如大地,大地含藏寶物,心地含藏三寶:心之性是佛寶,心的智慧是法寶,心的無為妙行是僧寶。心地亦含戒定慧三寶,亦有慈悲喜捨之寶,是故名為地藏。

地,能生萬物,能捨萬物,能生能捨,利益有情。心地能生萬法,所生之法,也是利益有情。從心地而佈施,佈施的功德,不是由心地享受,是由眾生享受,從心地而持戒,持戒的功德利益眾生,從心地生禪定,禪定的福,也是利益眾生,所以心地能生一切法,利益有情。

心地含藏無量功德,所以名為地藏。

寒山詩云:‘一佛一切佛,心是如來地。’三世佛都是從心地而生。

六十卷華嚴經,其中一首偈雲:‘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一切如來,都是由心所造。

地藏菩薩明白了心地,從心地中出生過去、現在、未來佛。心地出生三世佛,心地含如來藏。

十六觀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能作佛,心就是佛,若心不是佛,心不能作佛。例如饅頭是麵粉,所以麵粉可以作饅頭,饅頭不是泥土,所以泥土不能作饅頭。

因此,地藏菩薩不簡單,地藏菩薩證窮心地,出生如來,所以名為地藏。

菩薩,菩是菩提,薩是薩埵。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有情即是眾生。欲想度有情(眾生),一定要以菩提(覺),欲想得菩提(覺),一定要空眾生,眾生空,然後方能見菩提(覺)。

自己也是眾生,度自己的眾生空,得菩提,是為聲聞緣覺的菩提,度一切眾生空,得菩提,是為諸佛菩薩的菩提,亦名為無上菩提。

地藏度一切眾生空,得無上菩提,故稱為菩薩。

地藏菩薩昔日所發的願,稱為本願,在經文中,有四處講明,都是要度空地獄眾生,然後證菩提,雖然地獄現在還未空,但功德已成就。

願無古今,發願是一次,但數數成就,如今生髮願出家,生生世世也會出家,願是一,行是多,願是埋(發願出家是理),理只有一個,出家是事,事屬相,相則多。願從心發,心遍十方,願亦遍十方,心無古今,願亦無古今,願是一,從願起行,其行則多。

如發願佈施貧窮,發願是一次,但佈施是無限次,若有一次不佈施,便是遺背本願。

本經有三個名:1地藏本願,2地藏本行,3地藏本誓力經。

地藏菩薩從願起行,有二,一是自利行,二是利他行。為自己求福而佈施是自利行,為一切人得福而佈施,是利他之行。

從願起行,由行得力,如佈施一次,福力不大,佈施百千萬億次,福力則大,地藏菩薩的願是度生之願,行,是利生之行,度眾生多,神力則大,以無邊的神力,能度空地獄,能度三途的眾生,離三途苦,得人天樂,是故從願起行,由行得力,有力能滿本願。地藏菩薩發願度空地獄,不單在南閻浮提,他方世界的地獄,亦分身度空。

經,即契經,佛說法,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根機。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此乃人題,唐指武則天時代,三藏指經、律、論。經藏詮定學,定即心也,明心得定,律藏詮戒學,修行以戒為本,行住坐臥不可離開戒,參禪入定也不能離戒,戒是修行之根本;論藏辨別邪正,斷疑生信,論藏不是佛所說,是菩薩所造,如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龍樹菩薩造大智度論,永明壽禪師造宗鏡錄,彌勒菩薩造瑜伽師地論。

藏即藏也,經藏藏定學,律藏藏戒學,論藏藏慧學,修行不離戒定慧三無漏學,令我們不漏落生死。

任何一位出家人,都是持戒、修定、修慧,三學具足,即了生死。

凡出家人都稱為沙門,沙門是梵語,華語勤息。出家人不可以懶惰,所謂睡不足、食不足、穿不足,稱為三不足,一年三百六十日都如救頭燃,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放逸即懶惰。

勤息即‘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息心達本源,解無為法,故號為沙門。’沙門是修無為法,不是修有為法,無為法無生無滅,不落生死,有為法有生有滅,漏落生死。

實叉稱為學,難陀稱為喜,此位尊者勤學三藏,法喜現前,故名學喜。曾先後翻譯華嚴經及本願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