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如何治痛

來源:才華庫 1.58W

越讀《內經》就越發覺是一部“痛經”,你看看《靈樞·厥病篇》有蟲瘕蛟蛔心痛證;《素問·痺論》有肝痺、心痺、脾痺、肺痺、腎痺、腸痺、胞痺證;《靈樞·壽夭剛柔篇》有寒痺證;《素問·痺論、四時刺逆從論》有熱痺證;《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宣明五氣論》、《靈樞·五邪篇》有陰痺證;《靈樞·周痺篇》有周痺、眾痺證;《靈樞·厥病篇》有風痺證;《素問·陰陽別論、評熱論》、《靈樞·五變篇》有風厥證;《靈樞·寒熱病篇》有厥痺證。。。

所以說內經是一部痛經一點都不為過,因為內經對疼痛研究得很深入,很透徹,多方面的,多層次的,多角度的對疼痛闡述,就像一部3D大影片,就是說是三維立體的,如果你治痛運用人體解剖,肌肉起止點,鏈條原理,電線杆原理等與內經相比,只能算是一維空間,軟組織外科學分為椎管內和椎管外稱得上是二維空間。

為什麼這樣說?我當然很明白其中道理,內經多方面的,多層次的,多角度的對疼痛闡述:

根據受邪部位不同,分為五體痺,即骨痺、筋痺、脈痺、肌痺和皮痺。

根據由五體痺久不愈發展為腎痺、肝痺、心痺、脾痺、肺痺之五臟痺。

根據症狀特點的不同,分為眾痺、周痺。

根據風寒溼感邪偏重和病邪性質之不同,分為行痺、痛痺、著痺、熱痺。

曾經有人說過:只要懂得骨痺,肌痺,筋痺就能對疼痛性的疾病“明瞭於心”。其實我覺得這句話一點都不為過,如果能對其他的“痺”進一步瞭解, 那就更加“明瞭”了。

談到這裡,這麼多“痺”就不一一贅述了,今天就講述一下痛痺,希望能對你拋磚引玉。

痺者,閉也。痛痺 痛痺指以感受寒邪為主的痺證,臨床以疼痛劇烈、痛處固定為特點,亦稱寒痺。《素問·痺論》雲:“寒氣勝者為痛痺。”因寒為陰邪,其性收引凝滯,故痛痺疼痛劇烈而部位固定。《素問·痺論》亦云:“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舉個病例說明一下問題:

xx,女,42歲,無明顯誘因出現頭痛,持續疼痛,陣發性加劇,頭痛劇烈時呈“刀砍樣”或博動性,遇寒加重,晝輕夜重,因劇烈頭痛難以入眠,無嘔吐,無眩暈。經口服“止痛西藥”及輸液後無明顯好轉,在某三級醫院做頭顱CT檢查未發現異常,診斷為“血管神經性頭痛”,建議住院治療,後經在親屬介紹來診。

檢體: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無異常,急性病容,痛苦貌,步入診室。頭顱、五官正常,頸阻(-),心、肺、腹部無異常,輔助檢查:頭顱CT檢查未發現異常。

中醫檢查:形寒肢冷,舌象:舌質淡,苔白,脈象:弦緊。

擬診:痛痺。

讀經典做臨床,《靈樞.刺節真邪》:請言解論,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蔘天地,故可為解。。。。。。。。。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面板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脈凝結,堅搏不往來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脈猶是也。

大概意思:看病呢,要運用自然之道,道法自然來治病,嚴寒結冰的時候,善於游水行舟的人,不能在冰中往來;善於掘地的人,也不易鑿開結了冰的凍土。善於用針的人,同樣也不能治療陰寒至盛條件下的`四肢厥逆證。如果血脈因寒而凝聚,堅結如冰凍,往來不流暢,不可能使它立即柔軟起來。所以行水的人必須等到天氣轉暖,冰凍融化以後才能在水上執行,大地也必須在解凍以後才能掘鑿。人體的血脈也是這樣,要待陽氣執行,血脈疏通才可以用針。

綜上所述,故患者不能用針,既然不能用針,《內經》曰:“針之不宜,灸之所為。”因為本人比較害怕艾的煙味,故改用其他方法。《素問.異法方宜論》:“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要知道,“痛”道,其實是法無定法。

廢話少說,言歸正傳,治法:運用“內經手法”,(欲瞭解內經手法建議檢視我的日誌774033864《人非針靶》)並囑咐患者回家喝薑湯,為什麼喝薑湯,寒症故用之。喝薑湯是個不錯的方法,寒則熱之,疼痛自然消。這就是為什麼張釗漢老師一個原始點療法喝薑湯就能紅遍全球的原因,很多患者經過諸多療法久治不見效果,自己喝薑湯一段時間就好了,所以患者當然不能恭維你的醫術了,能怪誰呢?

三日後複診,疼痛已減大半,仍有殘餘痛。《靈樞.刺節真邪》:“凡刺寒邪日以溫,徐往徐來致其神。門戶已閉氣不分,虛實得調其氣存也。刺寒者用毫針也。”黃帝內經有古九針,毫針,九針之一,你的醫術不管多高明,動不動就拿大針出來晃悠,捨棄其餘八針,那隻能說你不怎麼的高明。“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內經的這句話已經很清楚的說明了問題。

取毫針,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兩穴而下之,針畢,患者自覺又一股熱流往頭上竄,立刻覺得的頭從來沒有過的輕鬆感。

三天後再來複診,頭已無大礙。

談到這裡,一定有人要問,到底怎麼鑑別哪種情況是什麼什麼痺?到底怎樣鑑別哪種情況是用什麼樣的針?這個話題就不是紙上談兵能說明白的,沒見到患者根本無法診斷。並非我保守不說,《素問.陰陽類論》雷公曰:請問短期,黃帝不應。雷公復問,

黃帝曰:在經論中。

拓展閱讀:內經虛實篇

帝曰:腸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帝曰:腸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帝曰: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髒期之。

帝曰:癲疾何如?岐伯曰:脈搏大滑,久自已;脈小堅急,死不治。帝曰:癲疾之脈,虛實何如?岐伯曰:虛則可治,實則死。

帝曰:消癉虛實何如?岐伯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亟治經絡;夏亟治經輸;秋亟治六府;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頃時回。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陰傍三痏與纓脈各二,掖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暴癰筋軟,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經俞。

腹暴滿,按之不下,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少陰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員利針。霍亂,刺俞傍五,足陽明及上傍三。刺癇驚脈五,針手太陰各五,刺經太陽五,刺手少陰經絡傍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針。

凡治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疾也。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風溼之病也。

黃帝曰: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藏不平,六府閉塞之所生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譯文

黃帝道:赤痢的變化怎樣?

岐伯說:痢兼發熱的,則死;身寒不發熱的,則生。

黃帝道:痢疾而下白沫的變化怎樣?

岐伯說: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黃帝道:痢疾而下膿血的怎樣?

岐伯說:脈懸絕者死;滑大者生。

黃帝道:痢疾病,身不發熱,脈搏也不懸絕,預後如何?

岐伯說:脈搏滑大者生;脈搏懸澀者死。五臟病各以相剋的時日而預測死期。

黃帝道:癲疾的預後怎樣?

岐伯說:脈來搏而大滑,其病慢慢的會自己痊癒;要是脈象小而堅急,是不治的死證。

黃帝道:癲脈象虛實變化怎樣?

岐伯說:脈虛的可治,脈實的主死。

黃帝道:消渴病脈象的虛實怎樣?

岐伯說:脈見實大,病雖長久,可以治癒;假如脈象懸小而堅,病拖長了,那就不可治療。

黃帝道:形度,骨度,脈度,筋度,怎樣才測量的出來呢?

黃帝道:春季治病多取各經的絡穴;夏季治病多取各經的俞穴;秋季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冬季主閉藏,人體的陽氣也閉藏在內,治病應多用藥品,少用針刺砭石。但所謂少用針石,不包括癰疽等病在內,若癰疽等病,是一刻也不可徘徊遲疑的。癰毒初起,不知他發在何處,摸又摸不出,時有疼痛,此時可針刺手太陰經穴三次,和頸部左右各二次。生腋癰的病人,高熱,應該針足少陽經穴五次;針過以後,熱仍不退,可折手厥陰心包經穴三三次,針手太陰經的絡穴和大骨之會各三次。急性的癰腫,筋肉攣縮,隨著癰腫的發展而疼痛加劇,痛得厲害,汗出不止,這是由於膀胱經氣不足,應該刺其經的俞穴。

腹部突然脹滿,按之不減,應取手太陽經的絡穴,即胃的募穴和脊椎兩傍三寸的少陰腎於穴各刺五次,用員利針。霍亂,應針腎俞旁志室穴五次,和足陽明胃俞及胃侖穴各三次。治療驚風,要針五條經上的穴位,取手太陰的經穴各五次,太陽的經穴各五次,手少陰通裡穴傍的手太陽經支正穴一次,足陽明經之解溪穴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陰經築賓穴三次。

凡診治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粗急發喘逆等病,如肥胖權貴人患這種病,則是由於偏嗜肉食厚味所造成的。凡是鬱結不舒,氣粗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憂鬱所引起的。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聾,大小便不通,都是因為情志驟然激盪,陽氣上迫所致。有的病不從內發,而由於外中風邪,因風邪留戀不去,伏而為熱,消爍肌肉,著於肌肉筋骨之間。有的兩腳偏跛,是由於風寒溼侵襲而成的疾病。

黃帝道:黃疸、驟然的劇痛、癲疾、劂狂等證,是由於經脈之氣,久逆於上而不下行所產生的。五臟不和,是六腑閉塞不通所造成的。頭痛耳鳴,九竅不利,是腸胃的病變所引起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