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作文:敢於創新

來源:才華庫 3.21W

導成功需要勇於創新,古代很多偉人都在為我們做著榜樣,所以說,探索創新,敢於打破常規才是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啊!小編收集創新作文,歡迎閱讀。

高二作文:敢於創新

第一篇:敢於創新

中國人,怕是最崇尚古代文化了。對悠久燦爛的歷史文明的取捨,確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清朝書法家翁方綱和劉墉,一個對古人書法刻意求似,一個卻博採眾長,自成一體。翁問劉:“哪一筆是學古人的?”劉反問翁:“哪一筆是自己的?”這在文壇的記錄中留下了詼諧而又富於哲理的一筆。

人們總是喜歡以古為師,但只有在“師古”的基礎上,求不同,求發展,才會有獨特的風格,才會有更大的進步。翁方綱師古而形似神似,固然值得稱道;但劉墉師古而不泥古,在古人字型的神韻中,加入自己的風格,則尤為可貴。因為只有這樣,書法才會發展,才有前途。事實上,翁方綱所崇尚的歐體也正是當年歐陽洵融各家筆意而成的。

因此,世上沒有靠描摹而成的風格,沒有因刻意求似而成的大作。

梵高,正因他狂放不羈的用色和汪洋恣肆的激情,結合著他古典繪畫的功底,才做出了萬世流芳的《向日葵》;畢加索,憑著自己敏銳的感知,才步出傳統油畫的道路,而成為不朽的印象派大師。當音樂學府的老教授們面對電聲樂器,大嘆“世風日下”的時候,理查德·克萊德曼大膽地把所學的巴赫和肖邦用新樂器結合,才有瞭如此深邃宜人的《星空》。古文化,是歷史沉澱出的精華,是一個學者、藝術家必備的素養和基礎;而創新,不泥於古的精神,則是他們的靈魂。曾聽說,有偽造名畫的畫師,他們的作品可以假亂真,令人難辨真偽,技藝也該是叫人歎服的了。但他們不是大師,因為,那作品是“人家的”。創新的重要性,也可見一斑了。

藝術上是這樣,在生活、社會各個方面,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萬事萬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歷史車輪不斷向前,正是因為有了吸收和捨棄,才有了新事物。

工業大革命時,人們不侷限於僅用手工勞作,才去發明機器;人們不侷限於僅在地上行走,才去研製飛機;人們不侷限於僅用煤作能源,才去探索電力的奧祕……如今,人類已可以遨遊太空,而無數科學家卻仍在努力地探索著,在研究、發展新的、更科學、更普遍的規律,讓人類社會不斷向前。我們不能沒有歷史,但也不能忘記,那僅僅是古人的業績。君不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只有師古而不泥古,推陳出新,才有存在和發展的可能。

我們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也要“不拘一格”,敢於質疑,敢於放開思路,敢於創新。一味拘泥於書本和公式,只會變得頭腦僵化,不適應日新月異變化的大世界

第二篇:敢於創新

我們的社會需要創新,我們最討厭的就是一成不變,循規蹈矩,被各種各樣的牢籠所束縛了。我們尊重以前留下來的各種規則,但是不代表我們就要一成不變地去附和,固執地墨守著成規,真的是一件值得稱讚的好事嗎?

早在戰國時期,商鞅就提出“重農抑商”政策,這有利於當時建立和維護封建專制國家,因而,這條規則被歷代君王沿用。可是這條規則到了後來,給中國帶來了什麼?由於重農抑商,抑制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讓社會遲遲不能向前推進,中國始終是一個農業國。昔日的“天朝上國”逐漸被西方興起的資本主義工業國甩在了身後。

這就是一個一昧遵守不合時宜的陳規,不思創新改革所帶來的慘痛教訓。

而愚昧的封建士大夫們,非但沒有吸取經驗教訓,反而固執地力保清王朝,堅受著他們從小就學習的“忠君思想”,頑固地阻撓新階級地發展。他們所推崇的清政府,一次次的與西方列強簽定喪權辱國的條約,一次次地將大片領土拱手相讓。現在想起,不僅僅要憤慨腐敗的統治者,更要唾棄那些愚忠地維護著清統治的頑固分子。

切身經歷,應該讓我們認識到,不要盲目地追隨規則。相反,敢於突破規則,勇於創新獲得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

二戰時期,美國的蒙格利特將軍,別出心裁的將對手的照片擺放在自己的辦公桌上,別人對他這種有違常理的做法迷惑不解。將軍卻說:“我擺放敵人的照片,時常把自己想象成是敵人,想象如果我是他,下一步會怎樣做。”正是由於蒙格利特將軍非常規地換位思考,讓他取得了許多次戰役的漂亮勝利。

我常思考,如果蒙格利特將軍按照一般規則,只思考自己應該怎麼樣做,他還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嗎?答案也就不那麼肯定了吧。

我們所熟悉的數學運演算法則,都是從右到左,從低位數算到高位數,沒有質疑。可史豐收卻不這樣想,他偏偏要將常規反著運用。經過無數次研究驗證,他最終創造了著名的史豐收速演算法。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將原用高溫處理的金屬,改用冷水處理,可以延長其使用壽命;將原本發射上天的火箭,改造為鑽井火箭,減小施工難度……通過這樣多的成功事例,我們可以看到,勇於向傳統規則挑戰,打破陳規,會取得進步發展。

成功需要勇於創新,古代很多偉人都在為我們做著榜樣,所以說,探索創新,敢於打破常規才是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啊!

第三篇:敢於創新

不滿現狀,挑戰自我,勇於創新,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有一則寓言:烏鴉效仿老鷹抓綿羊,覺得抓不起想飛離,卻被羊毛纏住而被捉。烏鴉此舉固然有些魯莽,但精神可嘉。雖然失敗了,可以為後輩提供經驗教訓,為創出一片新天地定下了基礎。

如果烏鴉因盾守舊,墨守成規,在鳥類世界的殘酷競爭中,將會走向衰敗。憑什麼你老鷹就能吃新鮮的羔羊?難道我天生只能吃你剩下的殘羹剩飯?烏鴉的這種精神和理念,不正和我國開放政策的思路相吻合嗎?

若不改革,芊芊學子能參加大學聯考嗎?憶往昔,有多少風華正茂的學子,停課鬧革命,荒廢了血液,對自己國家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忽如一夜春風來”1977年。新一代領導人,高瞻遠矚,不但恢復了大學聯考制度,還實施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使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就是說,高層領導具備了“烏鴉學老鷹”的創新精神,才使中國由昔日的“烏鴉”變成了今天的“老鷹”。當然對我也有幫助,若不是大學聯考回覆,明年我如何大學聯考!如何實現理想!而且國家榜樣對於我也有很大的幫助!我也要和國家一樣放飛理想!高瞻遠矚!學習烏鴉的敢於創出新天地的精神!

當然話又說回來,如果在改革創新的過程中,能做道知己知彼,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做出理智的判斷,在付諸實施,就會事半功倍。抗日戰爭時期,日寇鐵蹄來勢洶洶,我抗日勇士,審時度勢,利用中國幅員遼闊的特點,巧用游擊戰與敵人周旋。堅持了八年,壯大了自己,消滅了敵人。西安音院的黨寧同學,在遭受去年超女海選的淘汰情況下,之後一年她不畏強手,借鑑教訓,捲土重來,一舉殺出重圍,在長沙賽區脫穎而出,終被天娛公司簽約成為歌手。這些不正是敢於挑戰自我成功的例證嗎?不正是“烏鴉”變“老鷹”嗎?(看電視也有好處哦!)

在人的一生中,要做成一件事,肯定有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和困難。競爭對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沒有勇氣接受挑戰。可見最大的'敵人是你自己。只有首先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對手。2002年韓日世界盃時,韓國足球隊利用東道主優勢,在神奇教練希丁克的帶領下,發揚高麗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破天荒地殺進四強,創下了亞洲球隊夢寐以求的奇蹟。這塊肥肉是從歐美列強的口中叼來的,這個“叼”字,就是我們應具備的精神。我在學習中也學習了這種偉大的精神!

所以,請再不要嘲笑烏鴉“不自量力,痴心妄想,想充老鷹”了。請記住:愛拼才會贏,愛創天地寬。

第四篇:敢於創新

“90後”,這是一個響亮而又被賦予重任的稱號,預示著我們將要為偉大祖國的繁榮和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前幾天,我剛看完《我是90後》這本書。

它告訴我們,世界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科技的發展飛速迅猛,身為90後的我們,是美好未來的創造者和擁有者,更應該努力學習,為我們成為未來世界佼佼者奠定基礎。還要有一顆善於觀察的心,養成良好的分析能力,同時敢於質疑。堅韌是我們的生命力,我們要學會珍愛生命,即使在困境中依然抖擻精神,並肩而行。培養自信心,發揮自己的光和熱,讓自己收穫得更多。

在學習時也要注意勞逸結合,多運動,健康成長,多勞動,發揮自己的特長和才能。在現在這個競爭氛圍濃厚的時代,我們90後更應該勇於創新。創新其實離我們很近,發明創造也並不神祕。勤動腦,勤改造,把一樣原本已經廢棄的物品用自己的雙手讓他們搖身一變成為生活中的寶貝,改善我們生活中的不便。就像書中的楊懿一樣,捕捉生活中的亮點,去研究、發明。生活中多留心、多問,

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就會取得成績,就能體會到科學的樂趣和探索的喜悅。自信樂觀,這是90後特有的性格。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能笑對風雨,就是優秀者、成功者必備的良好心理素質。有些同學上課時膽小不敢舉手怕說錯,但如果說錯了又有什麼關係呢?還可以及時改正。而且在生活中遇到怎樣的挫折都不要失望,要正確客觀的面對失敗。自信樂觀才會讓我們的前途充滿無限希望!90後,我們是初生的太陽散發著青春的光芒,我們是含苞待放的花朵,也是中華民族的未來與希望!

所以我們就要樹立目標,勤奮學習、刻苦鑽研,提高自己各方面得素質。90後要靠著自己的努力,成為偉大祖國的優秀建設者和接班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