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需要創新作文

來源:才華庫 1.88W

傳統文化的推廣和傳承,需要與新載體、新時代結合,懂得創新才會傳承下去,但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大眾譁眾取寵。那麼,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傳統文化需要創新作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篇一:傳統文化需要創新作文】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讓我們引以為豪的是我們的文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區便是一種文化。即便這樣,仍有著不少的文化在流傳中消失,退出歷史的舞臺,我想其中的原因莫不是“創新”二字。

“創新”即推陳出新,迎合時代的潮流。

在大多數人的心中,傳統的文化是固定、不可改變的,但這不是絕對的。流傳至今的文化,必然是先人智慧的結晶,但是,文化也想生命體一樣,需要不斷補充新鮮的血液來維持活力,這血液便來自創新。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其之所以經久不衰,全憑我們代代人的不斷創新,讓漢字衝最初的甲骨文到現在的簡體漢字,可見一斑。

然而現在面對網路語言有人認為是創新,也有人認為不是,在此之前我們需要明白,文化的傳統,不僅可以讓今人接續前人,而且可以讓後人連線當今的思想。漢字其獨特的魅力在於它的內涵,一個字,便是一種情。這是其他文化所不具備的。而網路語言在大談自己“創新”的同時,卻忘記漢字的根本。這又何來的創新呢?同樣,作為國粹之一的京劇同樣面臨著危機。

最近傳的沸沸揚揚的比基尼京劇便是危機的源頭。京劇中的服裝因素尤為重要,其中每一位人物的服裝、臉譜都可以生動形象的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徵。然而,所謂的“比基尼京劇”只是在比基尼上印京劇服裝的印花,在舞臺上隨便走走秀罷了,根本堂本談不上創新。與之相比的是,新版京劇“草船借箭”才是名副其實的創新。它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讓京劇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讓逐漸被人們淡忘的京劇再次成為舞臺的亮點。

文化的創新不能只在新,濫竽充數等同於火上澆油。我們在創新的同時,不能忘記文化的傳統,傳統無異於其根本,像“比基尼京劇”這樣的做法就像是在掘根斷源,讓這一種文化衰退的更快。

文化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嚮往,不是我們手中玩新潮的道具,所以,創新不僅是新,還要有其根本。

【篇二:傳統文化需要創新作文】

在生活中,要想獲得成功,創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繼承,創新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樣,便難以成功。

近日,國際比基尼小姐大賽選手身穿比基尼並以傳統戲曲扮相出現的照片引發熱議。有網友稱這是“糟蹋國粹”,也有觀點認為是創新。組委會迴應稱本意在於弘揚中華文化,決無糟蹋京劇想法。頭飾讓選手更有東方韻味,也向世界傳遞東方美感。

創新?何以為創新?創新,並不是所謂的閉門造車,不是靠自己的主觀臆造去隨意地瞎編亂造,而是要注意繼承前人優秀的成果,在別人正確的理論指導下創新才會顯得更有意義。英國17世紀的科學巨匠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的三大定律,創新不可謂不豐富。可當別人問及他為什麼會取得如此的成績時,他說:“如果說我看得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雖然這只是一時謙虛之詞,但細細想來,如果沒有伽利略夜觀星空,如果沒有第谷數十年如一日研究天體的執行規律,那麼牛頓想要總結出物體執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費周折了。可見,傳統和創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的傳統中創新才是可取的。

話說回來,國際比基尼小姐大賽組委會面臨如此責難,完全是咎由自取的,應該承認,包括京劇在內的一些傳統藝術如今日漸式微,確實需要創新,使之枯木逢春。但如何創新卻是個嚴肅話題,再怎麼創新都應以保護和繼承為主旨,以尊重傳統藝術為前提,都不能丟棄“傳統”二字,而將其扭曲或惡搞得面目全非。

盲目的創新往往會弄巧成拙,讓人傳為笑談。“邯鄲學步”的鄭國人,總想學習別人的步法,以使自己跟本國的人走路不一樣,似乎是創新了,但是動機不純,方法不對,最終就是爬回去。前幾年的小品《如此包裝》也是說這個道理,本來評劇便是一門值得繼承的傳統,可是那個“總監”非要進行“創新”,將原來風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樂與民族藝術強行配伍,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創新”出來的“四不像”讓我們津津樂道了好些年。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了傳統便是無源之水,而沒有了創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才會真的“清如許”了。

【篇三:傳統文化需要創新作文】

地球不曾停止過它的運轉,世界不曾停止過它的變化,文化不曾停止過它的腳步。文化在傳承中……

文化在傳承中得以延續。從人類開始懂得要把自己的見聞保留下來時,文化就開始了它的延續。在歷史長河的衝擊下,文化變得多彩,變得精粹。《周易》的奇經八卦算盡世間的命運終始,《孫子兵法》的神機妙算造就了戰士的不敗傳說,還有那張衡的地震儀,神龍吐珠,預測了地脈的流動軌跡。文化在傳承中,傳承到了我們的手中,我們的生活之中,繁衍不息,從過去延續到了將來。

猶記得李白的抽刀斷水,斬不斷那綿綿無盡的憂愁,李商隱的春蠶吐絲,到死方盡的思戀,還有陸游身披戰甲,驅逐檣櫓的身影。如今的他們,依然活著,活在我們的心中,活在我們朗朗上口的詩詞中,他們的生命在文化傳承中得以延續,文化的傳承在他們的靈魂中得以延續。文化在傳承中……

文化在傳承中得以創新。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人們把自身的見解。感情和希望融入了文化中,造就了文化的創新。在歷史漩渦的輪迴之中,文化變得深沉,變得精湛。古有屈原堅貞不渝,以死明志,表達自身對君王的忠誠。有諸葛亮為報知遇之恩,多年征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今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為救百姓於水火中,英勇獻身,驅逐韃虜。他們頂著大逆不道的罪名,用自身的血和肉還人民一個美好的明天。文化在傳承中,傳承到了我們的心中,我們的生活之中,得以創新,在現在改變著未來。

如今我們愛國,卻不再忠君,我們守禮,卻不再封建,我們相信天理迴圈,卻不再崇拜鬼神。大江東去,浪淘盡多少風流人物,他們的思想隨著文化的傳承得以改革,文化的傳承帶著他們的希望得以創新。文化在傳承中……。

文化是連線過去和現在的橋樑,從過去傳承到了現在,延續到了現在;文化是承載著思念和希望的方舟,渡過了歷史的汪洋,從現在航向將來。

【篇四:傳統文化需要創新作文】

近日來,中國區比基尼小姐總決賽儀式上,參賽佳麗穿著帶有京劇元素的比基尼展示,這組圖片在網上傳開。網友們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是對文化的創新,那麼,這真的是在創新嗎?

當那些佳麗們穿著比基尼走上舞臺的時候,觀眾們的目光是留在她們曼妙的身姿,還是那“掛羊頭賣狗肉”的京劇頭飾?當佳麗們開始展示時,觀眾們的注意力是在她們並不精湛的演藝,還是她們撩人的曲線?

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對文化的糟踏。京劇,是我國博大精深的國粹之一,怎可容得這些雜質?當這些雜質與國粹雜糅在一起,所謂的創新,只不過是像“比基尼京劇”一般的傷風敗俗罷了。

換一個方面講,紅歌算是我國特有的文化了。如今,紅歌依然像紅色風暴席捲這幾千萬人的土地。紅歌為何這樣紅?因為紅歌是讚頌革命、歌頌祖國的經典,是我國曆史的見證,人們唱紅歌,賞紅歌,實質上是在輕鬆的過程中默默接受紅色的洗禮,激發起人們內心積極進取文化的追求。同樣的,這祖國的史詩怎可容得雜質?有人將紅歌改寫成流行曲,這是對文化的踐踏!而不是所謂的創新!

在一個利刃擔憂的是漢語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劉吉向提出:目前中國文字已經混亂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回首留心自己的生活,那些在網路上流行的詞語,像“菜鳥”、“灌水”等,還有像“克隆”、“奈米”等大量不規範的語言整合到漢字的系統裡。在漢字的原本,哪有這類雜碎的片語。孩子詞語的奇妙優美,因為這些非規範詞語,削減了漢語的獨特魅力。

迴歸到現在,淵遠流長的文化,不能容忍雜質的玷汙,古老的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和象徵,並不是說比基尼加一個京劇頭飾,就是所謂的創新。

【篇五:傳統文化需要創新作文】

文化創新,是對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部分改革,使其更符合時代的潮流。在第37屆的比基尼總決賽紅,佳麗們對京劇進行了“創新”,穿著比基尼演京劇,這樣的“創新”卻招來了全國的譴責。“呵,這也叫“創新”?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是重要的傳統文化,他所表現出來的東方之美,是端莊,矜持,是東方文化的典型代表。而穿著比基尼演京劇,這個措施本來就不合適。比基尼是西方文化的象徵,主辦者本來是想中西結合,讓外國人也領略下東方之美。可這“創新”也未免太賣肉了,比基尼的豔麗,性感與京劇的本來風格矜持完全不相符合,這完全談不上是對傳統文化的創新,這是對中國文化的玷汙,糟蹋!他們不知道中國傳統文化是不可以隨便進行所謂的“創新”,如果是真有心想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第一步而且是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它,只有真正地做到尊重中國傳統文化,才真正地能夠做到文化的真正創新。可是對於那些佳麗們和構思這個節目的人早已經忘記這一點了。

“京劇比基尼”在我看來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侮辱。所有的傳統文化皆有限界,一旦越界,就彷彿是象棋中的楚河漢界一樣,卒一旦過河,就再也無法回頭了。這件事情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就如以上的卒子一樣。博大精深的中國國粹一夜之間被“創新”地如此低俗,我相信許多人看了這場所謂的文化看不見任何的.國粹文化,只是為了一飽眼福,看那些美女的胴體罷了。

唉!這也難怪,在如今的這個社會中,處處充滿著利益的慾望,為了吸引他人的眼球,可以不顧傳統文化的意義老進行“惡搞”,“創新”,只為了那赤裸裸的商業利益。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利慾薰心的人,讓我們看到了京劇的不再是京劇,國粹已非國粹,他們被裹上了商業的“創新”包裝,他們早已變味了。

假如這個世界上的傳統文化皆是商業上所謂的“創新”,這恐怕是全人類的悲哀吧!要想對文化做到真正的“創新”而且不越界,必須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它,才能更進一步地進行創新。

【篇六:傳統文化需要創新作文】

文化之道,分而論之,大抵為“傳承”及“傳新”二法而。人先聞百家聖人之言,讀千古八荒之書,方能知事明理,暢曉通達。“傳承”之用,承上且啟下。讀書煉志,意在厚積而薄發,敢駁古人之言,敢破陳規教條,敢廢謬誤之書,則可稱為“創新”。此亦乃社會發展之源也。

中國之狹隘,在於界定文化。縱然人人都說“文化無國界”,而國人論文化,總好究其根源,以“本土”及“外來”界定之。至高至善之文化,在於其可適於所有“人”,妄以國界區分,則是對文化之限定,亦是對自己之限定。傳承文化,先齊天下之文化。某些作家“中國危機論”則是不值一提的。人汲取文化,有其主動意識,愛之方可納之。聞一多先生曾放言要將中國文化批得體無完膚,而自己又迷戀於中國詩詞而無法自拔;魯迅先生亦多次誡告其學生當讀“新書”,而其本身的文章中極好用“舊書”的事例及哲思。故傳承文化,先發於其喜惡興趣。

蔡元培曾擬“傳承”作“消化”。“消化”之理。在於化外物為己用,以善自身。而欲消化,則必先食,不可囫圇吞之。先辨析、理會文化,而後方可化為己用。不僅要擇其善者而用,更要擇其善者而用。切不可好高騖遠,貪多求廣。不得理會,反而會積惑成疾,累殆己身。

人之學識長時,必有所悟,思前人未想之事,達前人未臻之境。此去“創新”不遠也。而今中國,看似欣欣向榮,科技漸強,其果如此?縱觀文藝領域,雖有莫言獲獎,而大體亦是萬馬齊喑的之象。文壇大多乃趨炎附勢、效顰賣弄、喧譁奪眾之流,對古籍如易經、莊孔思想的剖析亦是在唱陳腔濫調。觀理工之勢,其貌似一片盛景,工程越來越浩大,技術越來越精煉。可是,這些成就又有多少能比得上當年我國獨立研發原子彈、氫彈的壯舉呢?在我國能極快捷、高質量地自主研發兩彈的大背景下,“兩彈”元勳錢學森還問周總理“為何中國不出人才?”國內數千名可躋身於世界一流之列的研究人員猶不算人才!而今眾多小突破、小科研也能將我國冠上“文化、科技快速發展的國家”的頭銜?

文化無籍,而榮譽有籍。而今,在這麼個“文化強國”裡,出外留學依舊是主流。而我國迄今為止亦不能自主地培養出一個理科諾貝爾獎得主;細數我國引以為豪的“嫦娥奔月”、“蛟龍下海”亦是邯鄲學步,亦步亦趨。中國何曾有過一個可引發生產力發生變革的科學理論或科技成果?中國何曾出現過一個能引導全世界去探討的科學命題和技術方向?

究其弊源在於割裂文化的連貫性。各種文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萬般文化皆可相互解釋、相互促進。哲學入文科,於學理之人,無疑是廢其利器。哲、理本互為表裡,理之革命,需哲學指導;理之變革,亦可使哲學驚起波瀾。哥白尼之日心說、牛頓之力學體系、愛因斯坦之相對論,無出其右。而今中國理科之疾,乃至文科、文化之疾,在於交流滯殆。學文的不滿學理的,學理的亦看不起學文的——文理之分,本是愚蠢。今救文化之舉措,盡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方法。殊不知,肌膚之病,可發於心臟。

文化之論,開則可言千億,收之為二字,曰“學”曰“思”。不論功利,靜心摒念,方可以曠達之意領悟文化;通百家之說而敢妄想,方可創新。

【篇七:傳統文化需要創新作文】

千百年來,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唯獨中華文化沒有斷絕?這是因為中華民族對傳統文化進行正確地創新,對外來文化採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用為主”的態度,這正是我們的文明強盛的原因。

從古到今,中華民族在吸收其它優秀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的文化體系。

戰國時期趙國一直是個沒什麼存在感的國家,後來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軍事改革,大膽地採用遊牧民族的軍事創新了傳統戰法,但又沒有完全照搬而是結合了自身的優點進行改良。改革過後的趙國數次阻擋強秦東進,成為一個強國。在近現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社會改革相繼進入死衚衕後,鄧小平提出了以中國國情為基礎並結合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優點建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獨特的政治文化促使中國迅速強大起來。由此可見,正確地吸收其它優秀文化創新傳統的方式能使中華文明經久不衰。

但是如果我們對文化盲目地進行創新甚至拋棄了傳統,就會讓我們得不償失。

最近舉辦的比基尼小姐比賽,中國選手頭戴傳統京劇頭飾,下著性感比基尼裝,這簡直是在糟蹋國粹,這種不倫不類的著裝,絲毫沒有藝術成分,而且在觀感上也很彆扭,盲目地創新傳統文化往往會造成“新的學不來反而丟了本”的後果。就像成語典故“邯鄲學步”,一個缺乏自信的壽陵人,由於他經常無故感到事事不如人,見什麼就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他後來到邯鄲學走姿,結果步法沒學成反而忘記自己原來怎麼走路了,最後只能爬回去。

愚昧無知的不僅是古人,還有去漢化運動的韓國偏激分子。中華文化在韓國植根了上千年,甚至連文字也是漢字,經過漫長的發展已然成為了他們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但在20世紀時,韓國人受民族主義等多種原因影響,進行了去漢化運動,如用不成熟的韓文取代漢字,這個運動造成了韓國文化斷層,如今文化危機越發明顯,更多的韓國人呼籲重歸傳統。所以,盲目地對傳統進行創新而忽視了傳統的優點,其結果往往會對文化造成危害甚至使文明衰落。

文化如海,有容乃大。文化又如音律,以傳統為主旋律並用其它優美的旋律伴奏,共同譜寫出動人的樂章。中華文化正因如此經久不衰,我們要繼續傳承這種取精去粕的主旋律,讓文明的光芒繼續閃耀。

【篇八:傳統文化需要創新作文】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明的古國。國粹是很多的,京劇就是其中之一,它也是一種文化,當今經濟全球化,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是國之發展不可忽視的力量;世界各國都重視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因此我們既要尊重傳統文化,又要適當的創新。

而此前第37屆中國區比基尼小姐總決賽和全球總決賽的啟動儀式上。參賽佳麗穿著京劇元素的比基尼進行展示,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文化創新,是一種時尚潮流。但也有人認為是在糟蹋國粹。看,京劇頭飾很美,比基尼很誘人,姑且將這種“混搭了比基尼的京劇”,稱作”比基尼京劇”。這是對文化藝術最失敗的傳承和創新。國粹被糟蹋得令人無法接受,甚至可以說“性感外露的比基尼與含蓄的戲曲是水火不容的,而“比基尼京劇”只有三圍,沒有文化,談何創新,談何尊重傳統文化,談何弘揚國粹”?

正如專家陳巧茹所說的:“傳統國粹的改革創新該是有思想的。我們自己應該尊重我們自己的傳統藝術文化,傳統藝術的創新可以通過改線條修飾,顏色搭配等很多元素來進行的,而不是說穿個比基尼畫個大花臉就能創新,”我們的傳統文化要在尊重前提下去創新,去改革它。文化的傳統也有自己的內涵與價值,但讓豔光四射的比基尼女郎演繹國粹京劇,其醉翁之意,並不在與體現傳統文化的價值,尊重,創新文化,而是借京劇外殼賺取眼球,達到不同凡響的商業,炒作效果,以獲得較大的經濟利益。我們不得不說在金錢利益面前人們是否還記得京劇這個輝煌而悠久京劇國粹的存在?

我們應該承認,包括京劇在內的一些的傳統藝術文化如今日漸式微,確實需要創新,使之枯木逢春,向世界發展,向世界推廣。我們要以保護和傳承為主旨,以尊重傳統藝術為前提,去創新它,去改革它。

2012年作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莫言說:“我的作品是中國文學,也是世界文學的一部分,我的文學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表現了中國獨特的文化和風情。”莫言的獲獎,體現了世界對我們中國文學的肯定和認可,也對我們文化的傳統和創新的認可。

當今,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更是一個創新的時代,古今中外的融合,文化藝術的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轉,既保持自身傳統,特色,又要創新發展文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