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與死亡的作文

來源:才華庫 1.28W

生與死是自生物出現以來,便與之分不開的兩個字眼。世界上的萬物都逃不過這兩個字。小編收集了生存與死亡作文,歡迎閱讀。
 

生存與死亡的作文

第一篇:生存與死亡

一次次驚覺,一次次發現,那生活被莫名的暴力扭曲,讓你慘然間躲到角落,整理自己的無奈,一次次關著燈,在黑夜裡冥想,明天的明天,該怎樣繼續。為什麼人人都要面對這荒誕的世界,心靈的主人是自己,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要去面對生存和死亡的話題。

在遠古的時代,也許只是茹毛飲血而知足,那卑微的思想是力爭一件戰立品 如:一隻母鹿,一隻羚羊,然後與日同棲,與月同眠而知足。

而今,我們的生活面對的是無休止的競爭,是現代化企業的競爭,整個人被投入企業中去,無非是利用和被利用的關係,也就是實現所謂的價值,明白的人看了其實就是把自己的身軀戴上沉重的枷鎖變賣青春,而換來一些金錢維持著生存,當忙碌停下來的時候面臨的也許是死亡和未知…

當你行走於匆匆的人群,見到的如牲畜般忙碌的人群,真想大喊一聲:他奶奶的,就不能停下來,休息一會兒,仍下套子,說句人話,給靈魂一點慰籍。

各種層次的人,有著各種不同的生存價值,先說農民他們滿足於耕種後的收穫,而知足常樂不彼,那單純的思想與大地陽光同在,而面對疾病困苦一樣淚流滿腮,有的變賣家財,卻無力償還,對於那些身患重病者,他的家人又能給予怎樣的幫助,那個時候農民生命的微小就好象一隻螞蟻,誰能給這些人的生存價值來點公益上的評論呢!

在偏遠的山區,那些失學的兒童睜著什麼樣的眼神,他們的人生面臨的是什麼,這個世界失衡的天平又有誰能夠扶一下?他奶奶的,每當想到這個問題心就痛一下,哎~~不想有這顆脆弱而善良的心,而偏偏就有這麼一顆。

生存對於在都市的我們來說,大廈華屋也是平淡如常了,在奔忙之後還要找尋自己是否存在,不然不知道還有一個自己的靈魂存在,有的時候生活忙碌的近似於麻木,有的人找酒精麻痺,想在超脫中尋求另類的快樂,卻沒有看到酒後的形象是怎樣的狼狽,那困惑的神情是怎樣的可憐,都市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平淡於同樓中的人相見也懶於笑臉相迎。

對於死亡,不說是怎樣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般,且看人人都是五臟六腑在這一生中發揮著功能,最後不也是在親人的痛哭與焚化埋葬中結束著嗎?嘿嘿!人的結局就是死亡,那麼為什麼還要生存?直接要個結果,為什麼還來這世界走一遭面對著生靈一張張醜惡的嘴臉,那嘴臉是不是一張張變態靈魂的鏡子?而我們為什麼不去想一想,既然同是生命,為什麼還要生命,是誰重複著誰?又是誰的傀儡?

生存和死亡是相對的,當你深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噓…。別讓他人打斷你的思路,你會發現,你現在正生存,也正走向死亡的那片深谷。

第二篇:生存與死亡

生與死是自生物出現以來,便與之分不開的兩個字眼。世界上的萬物都逃不過這兩個字。

生,一向被看做是開端,希望的代名詞,隨著它到來的是欣喜、快樂、責任、成長……

生是一種幸福。因為它給你帶來的無窮無盡的驚喜。當你是嬰兒時,帶來的是一種對生命的延續,一片歡聲笑語和另一個故事的開始;當你是個孩子時,擁有的是無私無求的關懷,天高海闊的新奇,備受矚目的期待和驕傲;當你是個青年時,在乎的是無邊無際的遼闊和自由,真摯似火的愛情,永不重複,不斷改變的新鮮與刺激;當你是個中年人的時候,肩負的是妻子(丈夫)與孩子的信任與依賴,對夢想實現後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為人子女,對親情的回報和顧全;當你是個老人時,享受的是大風大浪後的平靜,甜蜜往事的回憶和眷戀,子孫滿堂的喜悅和滿足。所有的一切都因你生而在,都因你生而變的珍貴。想一下:當你從黑暗中來到這個光明的世界,一切變得無比美好,而你又帶這麼多專為你生的東西而來,你難道不覺得幸福嗎?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生都是幸福的。生,一開始就註定它帶給世界的是傷心、悲慘、恐懼,那麼這些生就會被排斥,被拒絕,甚至被詛咒。

如果說生是開端,那麼在大多數人眼裡死就是結束,之所以用“大多數”是因為還有人相信,人死後會……

死,為什麼會讓那麼多人感到恐懼呢?其實很簡單,因為沒有一個人會知道人死後到底會怎樣,所有人死後的空間是一個大大的問號,是一個未知數,而人類向來對未知的事物有一種天性的好奇和猜測,而一旦這些猜測得不到解答,它們便變得越來越大,最後成為恐懼。

人們痛恨死亡,因為它帶給人們的是與自己相干和不相干的人痛苦和永遠的分別。相干的,自然是那份親情、友情、愛情,是死亡變得可惡;不相干的,便是惋惜和同情了。

其實對於那個承受死亡的個體來說,也許死前他(她、它)還在痛苦、在掙扎,但他(她、它)真正死亡後是不會有太多的不快的,正如希臘的伊壁鳩魯說的:“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已經不在了。對於死的人,死亡不過是醒不過來的睡眠,悠長而安詳。”

我只有15歲,和生離得不是太遠,卻也不太近,也見過剛出生的嬰兒,甜美而溫暖,柔軟的肌膚,洋溢著生命氣息的可愛的臉,讓我感到生的喜悅。和死好像離得很遠,其實也不過幾十年,彈指一揮間的事,也見過死去的親人,靜靜的,化為一捧淨土,只是想到永遠不能再見了,便淚流滿面。可一陣哭聲過後,眼淚被驚了回去,別人準確無誤地開始號啕大哭,而我卻再也擠不出半滴眼淚。

生,對我來說,是神奇的,因為生是一個個體從有到無,孕育於另一個之中的期待過程。

至於死,則相對於生來說,是漫長的,“沒有什麼是永恆的,除了死亡”。我會把死當成一種輪迴,一種休息,一種希望。

然而,正是因死的永恆,我才會更加珍惜生的短暫,因為:“活著要愉快些,因為你將死的很久。”

三篇:生存與死亡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在諸子百家中,儒家與道家的生死觀各不相同,儒家強調“捨生而取義”,道家強調:“道法自然之逍遙”。人的一生都在奔波忙碌、人情是非中度過的,在這匆忙的過程中,對於即將逝去的年華,每個人都心生畏懼。

生與死,是人生起止的兩個端點。人生是一條不歸路,當你走到終點是,才會去想起途中的挫折、失敗和遺憾,只有正確的瞭解生命的意義,才能夠正確面對生存和死亡。

縱古觀今,多少英雄豪傑精忠報國、戰死沙場。又有多少文人義士棄筆從戎、殺身成仁。真正懂得生命奧祕的.人,從來不覺得擁有的生命有多麼可喜,也不會感覺死亡來臨又多麼可怕。

懂得生死的人從不問自己從哪裡來,也不擔心到哪裡去。對待生死的態度也不盡相同。屈原生活在楚國,正是戰國亂世之中,國家被攻佔,自己一人流落在外,但他知道,國家已經萬劫不復了,而生命最好的終結就是與這一同去。於是屈原投江自盡,屈原的死即是一種殉國,也是一種無奈。而他留給人們的,是他的不朽之作——《離騷》。屈原是為他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沒有實現而死的,死得其所。

死結固然值得讚美,但苟活也未必可恥。司馬遷的志向,全然寫進了他的《報任安書》,自己受了宮刑,卻忍辱負重,周遊列國、遍訪名家,最終完成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這,正如他所說的那樣: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也許,這就是他對待生死的態度吧。

真正看透生死的人,心裡能夠寧靜淡泊,才能夠對於生死有不同的看法。在生命中,每個人對生命的解讀不同,對事物的看法也不相同,每個人都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活下去。

我想,在對待生死的問題上,態度和方式是不同的,只有當生死的大難真正來臨的時候,我們才能夠聽到古人穿過歷史滄桑傳來的迴音,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人若如此,則此生無憾了。

第四篇:生存與死亡

有的人活著,可他卻猶如死了一般;有的人死了,可他卻依舊活在人世間。

生,何為生?為什麼而生?這些迷茫的問題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何又為死?這種令人拒之千里的問題誰也不會去想它,生要存的有價值,死要滅的有意義。很多人都拒絕死亡,可是沒有一個人脫離了死亡。與其說是拒絕死亡,到不如說是畏懼死亡。有的人他不懂如何生存,也就是說他沒有生存的意義。他的生對於整個世界一點用途也沒有,他只會剝削弱質的人民;有的人他也不在這個世界上了,可他的精神永留人間,他的信念永定與社會。

有的人活著是為了人民,有的人活著是為了壓迫人民;有的人對與生死的意義很狹隘,可有的人對於生死只秉存一個意念。生與死只有一點差距。有一種傳說:人死後要赴黃泉路,上輩子為人好將入天做神仙,若為人惡劣將要下地獄,而不好不壞者將會投胎做人。這些只是傳說,誰也不知中國有這些事情,但是活著時就要有種信念“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生,生從何來?死,死往何處?既然已經來到這人世間一遭,何不好事多做?一個人生存在茫茫宇宙之間定要生有所用。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生存的意義是無限的。死,又有何所畏懼,噢,對了,那些個貪財貪利,壓榨人民的人往往十分怕赴黃泉路,可對於那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民卻一點也不在乎。

生存的概念無非是有一口氣可以繼續在這個世界上享受,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死亡?哎,他又有何難,無非是無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有什麼了不起。嘿嘿,那些只顧的貪圖享樂的人遲早會有一天走向死亡。快,很快.......

好事多做,惡事莫為。人一生只有一次生命定要用有限的生命做無限的好事。

生與死沒有太大的距離,可為人民為社會多做好事定會把這距離拉長。生與死沒有什麼大不了,人世間一個人的生死只是一個信念,一個精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