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也是風景美文

來源:才華庫 3.22W

人多有慕名趨名心理。因而凡名山名川名景名勝名樓名閣名園名剎名石名樹,人們便趨之若鶩,五行八作,三教九流,呼朋引類,扶老攜幼,摩肩接踵,往來如織。由此有了“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說法。

人生也是風景美文

如果僅僅是為了極言泰山、黃山之勝,沒什麼不可以;如果真以為從此無嶽可朝,無山可看,恐怕就是一種淺見了。

陶淵明“悠然見南山”,其心悠然,其身卻並不在南山;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後人贊之極具“獨坐”之神韻,而敬亭山則不過是宣城外一座尋常峰巒,有名的只是六朝以來的江南名郡宣州;寫了前後《赤壁賦》的蘇東坡,在一個極平凡的月夜遊了一座極平凡的寺廟,卻抓住瞬間佳境,同樣作出傳誦千古的最敏感的記錄《記承天寺夜遊》;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其山水除因東晉琅琊王司馬睿避難而小有名氣外,並不是特別出名的風景區。

大自然的奧妙無可窮盡:“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何其高遠;“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何其壯闊。江南秀麗,塞北蒼茫;紫禁皇城巍峨雄偉,蘇州園林纖巧玲瓏;現代景觀固然大開視野,廢墟殘跡同樣啟人深思。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此中玄機,在於非止於目之所接,乃歸於心之所得。旅遊,說到底,是一種藝術行為。因為各人的性格、氣質、學識、教養、觀念、情志、年齡、性別、職業,乃至彼時彼地的`處境和心理狀態的不同,同樣的旅遊,結果也完全可以是大異其趣的。

如今遊人如潮的北京故宮御花園,當年的末代皇帝卻只醉心於百年老樹上螞蟻的自由爬行。平生但得閒暇或機遇,能夠北上南下東奔西走,甚至遠涉重洋歷覽五洲,自然是人生一大快事。然而,三五友人,相邀於所居既久的城市郊外,尋一僻靜處,或疏林或荒湖,置幾隻罐頭,舉幾盞薄酒,誦明月之詩,其興不也足以使人不知東方之既白嗎?

一個心靈充盈富有的人,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自能從無詩處讀出詩來,從無畫處看出畫來,從無樂處聽出樂來。正如法國雕塑大師羅丹所言:“世界永遠不缺乏美,缺乏的只是對美的發現。”

自然景觀如此,人文世界亦然。德國哲學家尼采認為應該把人生當作一個審美過程。倘將人生作審美觀,則人生與旅遊有無數相似之處:陽光雨露、春花秋實是風景,冰雪風霜、炎夏寒冬也是風景;一馬平川、春風得意是風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也是風景;豪宅深院、山珍海味是風景,蓬門茅屋、粗茶淡飯也是風景;香車寶馬、前呼後擁是風景,閒居索處、兒孫繞膝也是風景;高朋滿座、觥籌交錯是風景,無事靜坐、有福讀書也是風景;安邦定國、造福社會是風景,老驥伏櫪、潔身自好也是風景;沐浴養育之恩的童年是風景,求知求立的青少年是風景,年富力強的中年是風景,靜穆、渾圓、絢爛如同夕陽的晚年更是風景。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能否領悟其中奧妙,差別只在各人的志願、胸襟和情懷。

願世間所有人在自己人生的旅行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快樂、充分的意義,人人都“不虛此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