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心中的徽州美文

來源:才華庫 2.33W

我是因為一本書才去徽州的。

找尋心中的徽州美文

書中並未過多地記述山川景色,倒是寫了不少風物民俗、文人逸事。我讀到胡雪巖從農家子弟變為紅頂商人;堂樾的鮑氏父子爭死,感化強盜。我讀到戶部尚書胡富一生兩袖清風,無錢建橋;程大位二十年寫就《演算法統宗》。或許是徽商遠走他鄉、信義為先的背影,又或者是貞潔烈女的操守與信念,再或者只為山青水秀灰瓦白牆間的一捧清茶,我向往著人傑地靈的徽州。直到,走進她的山水之間。

初到巨集村,便住進了民居中。兩層的徽式小樓,小院不大,但花木繁茂,佈置整潔。幾套竹製桌椅隨意擺放,屋簷下掛著舊式的煤油燈和紡錘。母親在房間裡洗衣服,門外偶爾有小販的叫賣聲。我推開鏤空的窗戶,看窗框上的雕花,看屋簷上掛著的鳥籠,看遠處起起伏伏的灰色屋頂,看湛藍的天空中游動的雲,看夏日午後的陽光一點一點斑駁了樹木的影子。在這一刻,時間是凝固的,我只覺得悠然自得,歲月靜好。

然而倘若走到所謂的“景點”附近,就會發現巨集村的另一種風格。窄窄的小巷,石板路旁流過潺潺小溪,過不了多久就有一隊旅行團浩浩蕩蕩、匆匆忙忙地擠過身旁。導遊的擴音器發出令人煩躁的聲音,空氣中氤氳著人的汗水和黃山燒餅還有鴨腿的味道。之前在窗邊看到的那些古色古香的屋簷下面,倘若不是開了一家餐館或旅店,就一定在賣歙硯、根雕、茶葉或者徽州毛豆腐。深夜,南湖畔燈火通明,過多的喧鬧似乎打破了這裡應有的寧靜,天上的星星無奈地眨著眼睛。楊柳輕颺,渾濁的湖水裡是周圍飯店重疊的倒影。濃重的商業氣息讓我不由得想起了北京的南鑼鼓巷。

豎日,我們包車前往西遞。路上,司機極其熟練而熱情地向我們介紹附近的景點,起初令人有些不解,待到他向我們推薦西遞客棧的時候,竟也釋然了。

若把巨集村比作小家碧玉,那麼西遞可謂大家閨秀了。村中的建築比巨集村的高出許多,高大的八字門樓和長了綠苔的石獸,自有一種時間的威嚴。堅實的白牆被雨水沖刷出深深淺淺的印痕。村口的走馬樓旁,富商胡貫三似乎還在和曹振鏞寒暄著;胡文光牌坊前,一群寫生的學生打破了歷史的寂靜。一不小心,便可能闖入一位朝廷重臣的私邸,再走幾步,又進了另一徽商的繡房。

有時候我不免有些錯愕,這裡似乎有一種穿越時間的力量。古老與現代的風格交相輝映,打破歷史的宿命,形成怪異的平衡。堂上精緻的琉璃燈已失去昔日的光彩,取而代之的電燈泡發出耀眼的白光;木雕和畫像靜靜地躺在天井旁,任早已停止的擺鐘寂寞地落上灰塵。廂房的木門吱吱呀呀地開了,一個老爺爺抓著一份報紙去尋他的老花鏡,狹窄的小屋裡竟鋪著白色瓷磚,角落裡甚至還有一臺舊式冰箱。

在村中漫步,發現這裡老年人居多,再有就是搞旅遊業的人家。格局和形制比巨集村大得多,真有一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況味。印象最深的是街角的一幢房子,門檻很高,天井下襬著一張舊木桌,上面放著些明信片、小掛件之類的東西,我問坐在左邊搖椅上的老爺爺,其中的一本小書多少錢,他瞥了我一眼,乾巴巴地說:“那不是我的東西。”我很吃驚,四處張望著。不多時,右邊廂房的`門開了,走出了另一位老爺爺,用徽腔問我:“你買什麼?”我侷促地向左邊望去,剛才的那位已然回屋去了。這才終於明白,這座陳舊的堂院被胡氏後人一分為二,而自己卻無意間觸動了其中涇渭分明那條隱形的界線。忙從中撤了出來,心中悵悵然。

走在光滑的石板路上,看夕陽一點點把馬頭牆的影子拉長,看人家的燈火一點點地把黑夜點亮,只覺得此地與心目中的徽州風格大相徑庭。走回住處“仰高堂”,在古老的客廳中吃過晚飯,左拐右拐到了房間。睡夢中彷彿看見廳堂上的明代畫像在向我微笑。

盤恆幾日,終於要離開了。回程中,與司機聊天,談到政府有意將現在的“黃山市”改回原來的“徽州市”,還要進行民意調查。又說若真改了,黃山市大大小小的單位標識和公章等都要跟著作廢。望著窗外掠過的風景,我不禁覺得需要改變的又豈止是名稱,徽州若缺少了過去的風韻與骨格,眼前的山水也只是惘然。

將時光停駐在過去,我從書本中描摹出一個心中的徽州。我心裡的徽州是“亦商亦儒”的徽州,它關乎曾經的正義與堅守。那一座座貞女孝子牌坊就是最好的見證。我心裡的徽州是遊子的徽州,既是李唐王朝血脈的歸宿,也是遠走他鄉的徽商們永遠的故鄉。我心裡的徽州是文化與商業共同繁榮的徽州,它養育出朱熹、戴震和胡適,盪漾著南湖書院、竹山書院、紫陽書院那一片朗朗的讀書聲。2000年,西遞和巨集村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自此,房屋被保護起來了,除了簡單的修繕,必須保持原樣。村子被圍起來了,村民和建築一同成了被參觀的物件。開發商的大力宣傳也終於讓它們的名字被眾人熟知,凡到黃山的遊客,必會到此一遊。然而,需要保護的僅僅是“物質”嗎?

徽州,不僅僅是一群建築,它更是一種文化,一種象徵,一種別緻的生命。它是一片確切的土地,以及在那裡生活的人們。它的風格不但應該凝固在徽派三雕的遺蹟中,保留在古老的祠堂裡,更應該體現在人們的舉手投足間,於言傳身教中傳承在每個徽州人的身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