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眾與有眾美文

來源:才華庫 1.05W

生活中,常聽有人感嘆:“現在,怎麼做的事越多,落的意見越多呢?”

悅眾與有眾美文

這裡面的原因,非一句話能說清。但不可忽視的一點是,人們的要求越來越高了。人們的'要求,就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要保護好這個動力,運用好這個動力,就要在對“眾”這個問題上處理好。

眾,就是群眾。對眾,要“悅”,更要“有”。由此,想起了管仲的一句話:“悅眾在愛施,有眾在廢私。”管仲,是春秋初期的一位政治家。當時,他由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命為卿,尊稱為“仲父”。此後,他通過大力推行改革,確立選拔人才制度,並按土地好壞分等徵稅等,使國力大振,幫助齊桓公成為了春秋時期的霸主。想必,他說的這些話,不是譁眾取寵,而是有感而發吧。

“悅眾”與“有眾”,雖一字之差,其情其景,卻大不一樣。悅眾,得其表,有掌聲;有眾,得其內,有人心。有掌聲,熱鬧;有人心,建功。實踐就是這樣,儘管你滿腦子“點子”,如無眾人相助,事難成,功難建。

“有眾”離不開“悅眾”。倘若老百姓不開心,哪怕你說的比唱的還好聽,也不會有人跟你走,更不會有人為你赴湯蹈火,建功立業。

“悅眾”離不開“愛施”。愛施,是給予。只要給予,就有可能使“山也笑,水也笑,村村寨寨齊歡笑。”給予有種種。有的給予,講回報:我給你歌聲,你要給我掌聲;我給你毛羽,你要給我讚歎;我給你陽光,你要給我笑臉。這種給予,能一時悅眾,卻不能長久悅眾,更難以贏得人心。

有的給予,無索取:好似太陽,天天上班,無論你衣厚衣薄,都給你溫暖。這種給予,只講奉獻,不求索取,是一種“廢私”之舉。這種廢私之舉,很有點古人所讚的意味:“夙夜在公,在公明明”,充滿了正能量,不僅“悅眾”而且“有眾”,遠得百姓歡心,近得賢者智心,從而使事業興,功業顯,天下安。

這就告訴我們,要“有眾”,僅“悅眾”還不夠。畢竟,再富有,錢袋有限,“愛施”有頭。況且,物質的東西只能滿足物質的需求,而人除了物質需求外,還有精神需求,還有得到尊重的需求。尊重雖不是錢,卻比錢值錢。老百姓說得好:“一飯有真意,勝贈千金裘。”

這還告訴我們,要“有眾”,須“廢私”。廢私如“廢置”。廢置之“廢,猶退也”,即讓私退後一步,讓公領先一腳。畢竟,憂公忘私,難為也;先公後私,可為也。

這更告訴我們,要“有眾”,多悅心。悅心,不僅能使在寒者得衣,飢者得食,冤者得理,勞者得息,而且在嚴於律己,嚴以治家,“禁之於親貴”,“制之於寵幸”,使在官,惟明;蒞事,惟平;立身,惟清。從而率俗以敦本,順民而不勞,攀高永向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