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桶效應美文摘抄

來源:才華庫 2.95W

“馬桶效應”

馬桶效應美文摘抄

人們常說“馬太效應”,卻鮮有人聽說“馬桶效應”。那麼,何為“馬桶效應”?

馬桶效應本意是指,馬桶再臭,有屁股坐那兒壓著:一旦屁股離開,臭味馬上出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過多地著眼於“等”,不要等到那些坐在馬桶上捂著臭味的人離開以後再衝洗。實際上,任何人坐在馬桶上拉“屎”,只要他拉了。不但他自己知道,別人多少也會聞到一些異味,要有前置處理辦法。要建立一種機制,只要拉出來,外邊就有顯示,不需要別人整天盯著他。這是我們的人事管理部門和紀律檢查部門應該研究的。

不過這只是“馬桶效應”的其中一個故事,更值得我們關注的另一則故事是一個反映“政治心理現象”的故事。

這個故事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鐵托領導的游擊隊,在幾乎是孤軍奮戰的情況下,與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德國納粹軍隊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並最終贏得了勝利,建立了南斯拉夫共和國。在科索沃危機中,雙方力量對比懸殊。面對美國空軍的狂轟濫炸,南斯拉夫人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他們的民族性格。人民自發地組織起來,用血肉之軀,守衛在貝爾格萊德市區的重要地段。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南斯拉夫後來對北約做出了讓人詫異的讓步,原因是由於馬桶抽不上水!習慣了現代文明的貝爾格萊德市民有捍衛國家的勇氣,卻無法容忍因馬桶抽不上水所帶來的不便。

具體說法是:美國空軍轟炸的重點起初集中於軍事目標和與之有關的交通樞紐,後來則轉而摧毀諸如水廠電廠之類的民用設施。城市供水供電系統的癱瘓,直接導致了嚴重依賴水電的居民家庭衛生用水。如果抽水馬桶失效僅僅一兩天,那麼人民或許還可以忍受;如果停用十天半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這類小事就可能變成大事了。過慣了現代文明生活的廣大都市居民,在沒有充分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突然離開了習以為常的抽水馬桶,一連多日在戶外或以其他“非常手段”來解決“日常問題”,事態就立刻變得嚴重起來。眾多不願失去尊嚴的人們,便開始對時局失去耐心,逐步達成了一種共識:恐怕國家政策或高層政府官員需要變換,隨之而來的,便是傳媒展現在世人面前的'那一幅幅人心浮動,簽署城下之盟,大選後政府更迭,民眾生活趨於正常。

這個故事讓人覺得荒誕,不起眼的抽水馬桶竟然有“改朝換代”的功效?但面對“肉體可以被消滅,‘尊嚴’卻不能不守”的現代人,可能就不難理解了。

這看似簡單的戰爭心理問題,實際更多的是政治心理。現代文明在極大豐富人類物質和文化生活的同時,會不知不覺地弱化一些民眾“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淫”的堅強性格,有一些人可能在物慾橫流中失去辨別是非的能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守望好自己的家園,鞏固住自己的主權,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的精神是萬萬不可缺少的。否則,當戰爭來臨時,“馬桶效應”難免不會發作。到那時難保更多的人不會舉起強從的雙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