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的收貨和思考美文

來源:才華庫 1.09W

前天傍晚就趕到南京,因為要趕乘凌晨的火車。與表妹和表弟匯合,帶著我們去逛了新街口,然後吃牛扒。又到火車站肯德基坐了,喝可樂消磨時間。終於在凌晨,踏上了歸程。由於走得匆忙,只買到了硬座。這次行走是充分感受到中國的人口眾多了。火車站候車室裡每一排都坐滿了等車的形形色色的人,每輛車進站都有那麼長長的隊伍,都有那麼急匆匆的腳步。及至上了車,才發現火車裡擠的人都沒有地方放腳了,更不用說行李了。好不容易找到座,很禮貌的請人讓出座位,先是看書,看納蘭、看劉墉,然後是昏昏沉沉的時睡時醒。早七點半,到達泰山站。下車,改成汽車回家。在路上就接到電話,一個工作的材料要上報,一個兄弟單位要接待,還有其他的一些瑣事。人生,真是匆忙!回來後,也沒有休息,馬不停蹄的忙碌著。現在終於可以坐下來,繼續梳理行知教育之旅的收穫和思考。讓我們Go on!

遊學的收貨和思考美文

繼續整理張世宗教授的觀點、關鍵詞以及經典語錄以及我個人簡單的思考:

14、21世紀是遊戲世紀、教育世紀、終生全人自學世紀。遊戲=玩=主動學習,主動才是最關鍵的。遊戲入迷主要是單項的無法和他互動,如電視。張教授在遊藝學方面是國際知名專家,在他眼裡遊戲是一種主動學習的行為,他的觀點就是“玩物尚智”。他講了那個孩子刷牆的小故事,我找了一下,這個應該是原版:

馬克·吐溫小時候,有一天因為逃學,被媽媽罰去刷圍牆。圍牆有30碼長,比他的頭頂還高。

他把刷子蘸上灰漿,刷了幾下。刷過的部分和沒刷的相比,就像一滴墨水掉在一個球場上。他灰心喪氣地坐下來。

他的一個夥伴桑迪,提只水桶跑過來。

“桑迪,你來給我刷牆,我去給你提水。”馬克·吐溫建議。

桑迪有點動搖了。

“還有呢,如果你答應了,我就把我那隻腫了的腳趾頭給你看。”

桑迪禁不住誘惑了,好奇地看著馬克·吐溫解開腳上包的布。可是,桑迪到底還是提著水桶拼命跑開了——他媽媽在瞧著呢。

馬克·吐溫又一個夥伴羅伯特走來,還啃著一隻鬆脆多汁的大蘋果,引得馬克·吐溫直流口水。

突然,他十分認真地刷起牆來,每刷一下都要打量一下效果,活像大畫家在修改作品。

“我要去游泳。”羅伯特說,“不過我知道你去不了。你得幹活,是吧?”

“什麼?你說這叫幹活?”馬克·吐溫叫起來,“要說這叫幹活,那它正合我的胃口,哪個小孩能天天刷牆玩呀?”他賣力地刷著,一舉一動都特別快樂。

羅伯特看得入了迷,連蘋果也不那麼有味道了。“嘿,讓我來刷刷看。”

“我不能把活兒交給別人。”馬克·吐溫拒絕了。

“我把蘋果核兒給你。”羅伯特開始懇求。

“我倒願意,不過……”

“我把這蘋果給你!”

馬克·吐溫終於把刷子交給了羅伯特,坐到陰涼裡吃起蘋果來。看羅伯特為這得來不易的權利努力刷著。

一個又一個男孩子從這裡經過,高高興興想去度週末。但他們個個都想留下來試試刷牆。

馬克·吐溫為此收到了不少交換物:一隻獨眼的貓,一隻死老鼠,一個石頭子,還有四塊桔子皮。

想辦法引起孩子的動機,還是張教授的觀點:“自己想做的,再怎麼痛苦也是玩,自己不想做得再怎麼玩也是痛苦。”這個問題就為我們解決那些有網癮、電視癮的兒童,提供了一種思路。比如說,孩子悶著頭在家裡看電視,一天下來,基本不動,怎麼辦?這時候如果我們家長要和他做做遊戲、出去玩玩、或者小夥伴來邀請一起打打球、溜溜冰,電視和這些遊戲活動相比,肯定是要失敗的。我們反觀自己,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我們除了批評、抱怨孩子光看電視,我們又為他們做了什麼呢?17號晚上的時候,由於知道我們18號傍晚要去趕火車,張教授夫婦要和我們交流。交流的時候探討了一些課程設計的事情,張教授還興致勃勃的教了我一些小魔術、給我講解古人的智慧體現。我就彷彿孩子般的纏著他,一個遊戲一個遊戲的學,一直到晚上十一點半。如果我們都像張教授這樣,會調動學生的動機和情緒,還會出現網路成癮這樣的災難性問題麼?

15、 樂育=非正式學習=主動學習。為什麼要談樂育?即把玩融入教育。玩是內在動力,是一種自主意願行為,只有這樣外在動力才會發生作用。張教授出示了一幅豐子愷的漫畫,拉黃包車。兩個人玩猜拳的遊戲,無論是輸贏以及拉與被拉,都是拉人的費力,被拉得痛苦,為什麼還要玩?——好玩!是啊,好玩對人的誘惑力太大了,如果我們能把這種好玩的情緒調動運用到教與學中,那麼我們的孩子學起來就無往而不利了。我們老師也是,如果能體會到教學中的.樂趣,樂教,那麼就沒有了職業倦怠。一個樂學,一個樂教,我們的教育前途就一片光明。我們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加油!

16、學習效應:學習什麼VS如何學

座中學(被動)——厭學;

做中學(主動)——學會;

玩中學(主動)——樂學(但是低效);

錯中學(自動)——會學。

現在我們的教學,還是大多在“座中學”的境界,孩子秧苗式的坐在那裡,聽我們絮絮叨叨的講。帶了什麼?彷彿只有耳朵,並且耳朵也是這邊聽,那邊冒。“做中學”、“玩中學”都有人不斷的在嘗試,“錯中學”卻缺乏相應的土壤,我們很少給孩子錯中學的機會。只要錯了,等待孩子的大多數是斥責和批評。這個錯中學,值得研究!

17、 學問,就是學會發問。華人下午見了孩子會問:今天考了第幾名?第幾名是排序用的。而猶太人會問:今天你問了幾個問題呀?我們在做什麼?我們要做什麼?我們整天的問孩子的排名有何用處?只不過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單純的名次上,而忽視了自己對學習過程的思考,捨本求末。這是應試教育造成的還是我們的觀念造成的?

18、 大人打高爾夫,小孩用竹竿敲石頭是一樣的,主要看是不是被接受。玩與學的互動:學斥玩——玩物喪志;玩而學——玩物尚智;玩中學——玩是工具;玩而學——玩是動因;玩&學——教育列車的平衡軌跡。第一句話讓我記起了泰戈爾的一首小詩,大意是大人拿著算盤在計算金銀珠寶和孩子拿著草棒過家家一樣都是在做遊戲。關於玩與學,還是張教授說得好:教師叫他做的就是功課,他自己做的就是遊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