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臉像鏡子美文

來源:才華庫 2.66W

在美國波士頓有兩位相鄰而居的女士,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因瑣事引發矛盾,積怨越來越深,直到相互為敵。

別人的臉像鏡子美文

恰巧,《波士頓新聞報》開闢了一個專欄,專門處理市民之間的不和與糾紛。這個專欄的版面,由讀者的通訊組成。當一位市民給報紙寫信發洩心中的怨氣時,另一位市民便回信建議對方如何處理這類不愉快的事情。

這兩位相互為敵的女士,幾乎同時喜歡上了報紙的這個欄目。她們一個化名為杜鵑,一個化名為海鷗,兩個人保持著長期的通訊聯絡,互訴衷腸,互解煩惱,幾乎每週都給對方寫一封信。

光陰似箭,轉眼之間20多年過去了。到了2003年,化名為海鷗的女士因為年老多病去世了,化名為杜鵑的女士得知後深感悲痛,出於道義和友情,決定前往弔唁。當杜鵑到報社查詢海鷗女士的住址時,意外地發現,一直保持通訊聯絡的這位知心朋友,竟然是現實生活中相互為敵的那位鄰居。為此,杜鵑百感交集,心裡很不是滋味。

為什麼兩位女士在現實生活中怨恨難解,而在化名通訊中卻倍感親切呢?報社將這個問題公佈於眾,請讀者各抒己見。

有一些讀者發表了這樣的看法:原因就是這兩位女士在交往中,分別戴著兩種不同的“有色眼鏡”。當戴著“仇恨眼鏡”時,對方就成了仇人;當戴著“友誼眼鏡”時,對方就成了友人。

在討論即將結束的前夕,報社介紹了心理學家曾做過的一個實驗:

實驗人員讓兩組被試者給同一位女士打電話,並對第一組的人說,對方是一個冷酷、呆板、枯燥、乏味的女人;而對第二組的人說,對方是一位熱情、活潑、開朗、有趣的女人。

結果發現,第一組很難與那位女士順利地深談下去,而第二組與那位女士的交談卻非常投機,通話時間也明顯比第一組的長。

心理學家認為,兩組的通話情況之所以出現這樣大的區別,主要是因為第二組的'人接受了“熱情、活潑、開朗、有趣”的暗示,進而把那位女士想象成了一位“天使”,並以同樣的態度與之交往,而第一組的情況則與之相反。

心理學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在人際交往中,誰把別人想象成天使,誰就會遇到天使;誰把別人想象成魔鬼,誰就會遇到魔鬼。我們對待別人的態度,與別人對待我們的態度是一樣的。別人的臉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往往能從中看到自己的表情和態度。因為,在人際交往中,人們都有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我們怎樣看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看待我們,否則,對方就會感到不平衡。

最後,報社歸納了一個人際關係的規律:愛來愛返,仁往仁來;恨來恨返,怨往怨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