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之北大篇美文欣賞

來源:才華庫 2.45W

從小最愛歷史,最大的夢想就是到北大歷史系讀書。到了大三,確定自己的興趣還在歷史和新聞時,就立志要報考剛剛成立的北大新聞傳播學院的研究生。其實考研只是給自己找一個去北大遊學的理由,大三大四那兩年,我上午在北航上計算機的專業課,中午吃完飯,就騎著一輛破單車沿五道口、成府路一路騎到北大,旁聽各種人文社科的課程。除了新聞傳播學院的課之外,歷史系、社會學系、中文系、政治學系、哲學系的課堂均出現過我的身影。

我的母校之北大篇美文欣賞

在那兩年的遊學生涯裡,我跟北大的很多同學成為了好朋友。那段時間裡,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歷史系的閻步克老師和中文系的陳平原老師。閻步克老師在喧囂塵世之中獨守精神家園的堅毅讓我感動,他嚴謹的治學和考證態度成為我畢生的為文原則,我之所以發條微博都要註明出處,很大程度上是受他的影響。每當我在俗世之中想放棄理想的時候,一想起他純淨清澈的目光,我就有了堅守下去的動力。而陳平原老師的肆意和瀟灑風度也讓我明白,作為一個知識階層,即使清貧,也要有自己的操守,自得其樂。

工作一年後,我成為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的一名正式學生,圓了自己的北大夢。三年時間裡,我一邊學習,一邊在《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做財經記者,賺學費和生活費。CCER對我最大的影響,是讓我擺脫文科學生容易出現的書生意氣,以為靠一支筆就能指點江山。無論是北大先校長鬍適推崇的“有七分證據,不說八分話”,還是CCER灌輸的計量理念和巨集大視野,為我的新聞工作,乃至現在的經濟調查研究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在CCER,印象最深的老師是陳平、汪丁丁和盧峰。我的畢業論文是盧峰老師《中國經濟改革》的課程作業,我選擇的案例是在《第一財經日報》做的重頭系列報道“中海油競購優尼科”,對本國曆史、現狀的關注,那種巨集大視野的寫作和研究手法,都是盧峰老師留給我的寶貴財富。陳平老師在多領域之間縱橫捭闔、遊刃有餘的'姿態讓我充分明白“君子不器”的道理。而汪丁丁老師的哲人氣質永遠是我“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物件。

到新單位後,不管到哪裡,領導對我的介紹都是“北大的高材生”,這讓我很尷尬。其實,每個學校都能培養出好的人才,一所好學校,能給你帶來的只是好的氛圍和更便利的成長條件而已,除此之外別無其他。阿馬蒂亞森說:“每個社會人都具有多重身份,那種把個體身份單一化,進而以這種單一身份相互之間的差異為理由鼓動暴力和衝突的行為,都是不符合理性和實際狀況的。”這對於標籤化盛行的中國或許很具參考意義。

所以,我更敬佩那些在普通環境下頑強向上生長的人。大哥兼好友段德峰,中專畢業後工作了好幾年,做過保安,後來通過自學,成為北大法學院的研究生,進而成為《21世紀經濟報道》和《第一財經日報》的主要創辦人和骨幹之一,從媒體轉型後又創業從事社會公益工作。好友邢梅,在北航英語系自考,從大專到本科,後來又考上南大新聞系研究生,畢業後到新華社下屬的報紙工作。如果不是跟他們深入交往後,你很難想象他們勤奮、堅守的毅力和勇氣。幸運的是,我的生命裡,還在繼續出現這樣的人:生活在精神文化環境貧乏的小地方和相對一般的學校,但卻不斷吸納各種精神養分,並在世俗的壓力中堅守自我,不斷成長,最終成為絢爛之花。他們是我在社會大學學習的榜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