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是最有愛的人隨筆

來源:才華庫 5.55K

前兩天看一檔電視徵婚類節目,有個六十歲左右大叔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每一天吃的飯很個性:一鍋粥。即把所有原料都放在一鍋裡煮成,包括米、豆、菜等等,這還不算個性,關鍵是還不放任何調料,注意是任何啊,包括鹽哦(他的解釋是菜裡也內含必須量的鹽),這還不算個性個性,最關鍵是人家每一天都吃這樣一鍋粥。

吃貨是最有愛的人隨筆

對於吃我是深有感觸的,經常自稱為吃貨。對於吃貨的概念也有不一樣的版本,有的定義為吃的多,有的定義為饞,有的定義為愛吃。我明白的吃貨是:他們愛吃東西,無論家常便飯還是酒店大餐都吃得津津有味,很享受吃的過程,能感受吃飯帶來的幸福感。他們大多時候都喜愛親自下廚,親手挑選食材,超市裡的調料區是他們的最愛,他們願意嘗試各種原料、各種烹調方法、各種佐料,但並不會較真於缺一不可,只順著性認真有興致的做,他們還喜愛餐具,不會把菜品隨意倒在一個盤子裡,他們去外面吃飯往往也不挑剔,總能吃得開心而滿足,並會探究那些菜式的做法,回家後會揮鏟一試。

吃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從某一角度說,人活著就是為了吃(吃貨理論)。其實也不無道理,馬斯洛的求理論不就是把生理需求放在最底層嗎,然後才是安全呀、愛呀、尊重呀、社群呀、自我實現呀,且只有底層次需求滿足了才有高層的需求。也就是說吃如果沒有被很好的滿足,是不可能有愛的。[由整理]

再做個更深入一點的探究:成年後的很多心理問題可能都和幼年吃沒有得到充分滿足有關。生理方面的不滿足能夠導致心理方面的不滿足,能夠表現為焦慮、包容性不強、興趣愛好不廣泛、對人苛刻、孤僻、脾氣暴躁等等。

因此再回過頭來看看那個喝粥大叔,他經歷過兩次失敗的婚姻,都是和對方無法融洽的`相處,他的擇偶條件很苛刻,身高、長相、身份、背景,有一條他個性提出,也是極少有人這樣要求的,就是對方務必講標準普通話,北京話也不行。想想和這樣人在一齊你能得到的愛有多少。你受得了每一天那一鍋粥麼。

還有一大部分人吃飯是這樣貌的:早上匆忙路邊攤上買點吃的,路上匆忙塞進肚裡,中午隨便叫個外賣,胡亂放進嘴裡,眼睛盯著電腦,手裡敲著鍵盤,腦子裡想著那個客戶怎樣對付。。。。。。這樣的人往往是這樣貌的:經常抱怨生活無趣、什麼事情都覺得乏味、懶得看電影、懶得聽音樂、懶得旅行。。。。。。他們對於吃的概念就是完成吃這一程式,對於工作的概念就是完成工作這一程式,對於生活的概念就是完成走到生命終點這一程式。

另外有一大部分人是這樣貌吃飯的:這個不能吃,電視裡講了吃了會高血壓,那個不能吃,專家講了,吃了容易高血脂,要吃這個,朋友圈裡發了說能夠防癌,要吃那個,說能夠養腎。。。。。。那些愛吃的也要強忍著不吃,那些不愛吃的也得強忍著吞下。那是吃飯嗎?和吃藥有啥區別?這些人生活中往往是理性大於感性,性格相對古板、固執,對於樂趣的追求和感知較弱等。

而生活中的吃貨們是這樣貌的:他們樂觀用心,安於平淡的日子,卻總能在平淡中找到樂趣;他們興趣愛好廣泛,卻不會因此冷落身邊的親人朋友;他們隨性自然,不會刻意掩蓋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們善良友愛,對生活充滿了感恩,是安全的朋友。

我們總說,如果愛別人先得愛自己,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怎樣去愛別人?一個沒有愛的人拿什麼去愛別人?由此可見,吃貨是最愛自己的人,因此吃貨是最有愛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