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歲月隨筆

來源:才華庫 1.93W

在計劃經濟那個年代,集體管得很緊,一年四季把社員栓在地裡,重複著“面朝黃土,背朝天”,“土裡刨食”的日子。當時農村支撐個家庭,一年燈油火耗花費不少。特別像我這個孤兒寡母支撐了十五年之多的家庭,已是家徒四壁,光靠在生產隊裡掙點工分是難以翻身的。我想,母親這一輩子不容易,做兒子的如何讓她老人家過得舒心一點,生活好一點呢?

追夢歲月隨筆

車到山前找出路,窮則思變謀掙錢。

1967年的冬天,是我無奈輟學回家當社員的第一個寒冷季節。冬天,生產隊管得相對較鬆,我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開始想法掙錢。

要掙錢,就必須做買賣。當年,市場沒有開放,上集市賣農副產品得向隊長請假,所賣物品必須到大隊開自產證。自家從隊裡分得的農副產品有限,除自用外,可變錢的東西微乎其微。沒辦法,只能倒買倒賣。這在當時叫投機倒把,是犯忌的。不過大家心知肚明,不言而喻。幹部們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不搞大批倒賣,都高抬貴手,開具趕集的自產證。

打聽到我們村和鄰村一些人到井陘縣吳家窯賣菸葉、煙梗能賺錢,便決心一試。第一次,我揹著自家分得菸葉和煙梗到那裡,很快就賣了,而且價錢比當地的南佐集高。

小試牛刀,堅定了走下去的決心。自家的賣完了,就以自用名義(實際我不抽菸),從鄰村或南佐集上買菸秸,在石頭碾子上碾碎,加工成煙梗,再拿到吳家窯集賣,果然有利可賺。

倒買倒賣就這樣開始了。

那時,吳家窯五天一集,為了多跑幾趟,巧妙利用集日時間差,我在兩集的中間,擠時間籌備好賣品。

寒冬天短,步行幾十里路趕集,辛苦可想而知。

一天的趕集,從頭一天晚飯後進入準備,先用開水攪拌煙梗,晾在房上。這樣加工的煙梗,既色澤金黃好看,又能增加重量。之後,到隊長家請假,去大隊會計處開自產證。集日那天,天不亮就起來,飯後,用布袋裝好煙梗綁住口,再用帶鉤的繩子將布袋攔腰繫好,拿一根木棍插入繩子裡邊,口袋在後,木棍在前,形成夾角卡在肩上,既牢靠又省力。邀上本村一兩個人做伴。沿途經過北子溝、長河,翻過灰石階到樑家莊,登上金柱嶺再往西走幾裡地才到吳家窯。全程翻山越嶺30多裡地。

出得家門,迎寒風西北而行,身負重物,有時風頂的只打倒噎氣,有時甚至是背對前方倒走。雖是寒冷的冬天,但身背四、五十斤貨物,不一會兒就滿身大汗。但是為了趕路,常常是到樑家莊村北,上嶺坡時才稍歇一歇腳,積蓄能量,應對更艱難的路程。

到了山腳,把口袋放下,如釋重負,渾身有說不出的輕鬆。同伴兒常打趣說“哎呀,天太熱啦!”坐在涼冰冰的石頭上,寒風襲來,一身熱汗立時消散,涼颼颼地感覺,驅散了疲憊,精神了許多,開始盤山爬坡。羊腸小道,時而陡峭,時而平緩,負重前行的腳步,隨著路況的變化,時而吃力,時而輕鬆。30多裡的路程,一般需要走四、五個小時,到達時間大體是上午十來點鐘。

常言說,買賣爭寸地,和氣能生財。推銷貨物必須講技巧,首先選擇集市中段的'有利地盤,這種地段,來往人多,紅火熱鬧,人氣旺,買主來回都路過,人越多越招人;其次是,主動招呼,熱情介紹,免費品吸;再就是誠心談價,薄利多銷,足斤足兩,招攬回頭客。有一些買主,開始只吸吸嚐嚐,討價還價,就是不買,轉來轉去,返回來再買,這就叫貨比三家。有的第一次買了,過兩個集,又來買,這就是回頭客。由於摸索和掌握了交易之要點,我的煙梗賣得比較順當,每個集都能賣完,不留剩貨。

這裡集市小,開集晚,散集早,交易時間短,基本上到下午兩點多,集就開始散了。

賣完貨物,我們到到當地唯一的一家小飯館——供銷社飯館,掏一毛錢買一碗熱糊糊的粉條湯,就著吃了自帶的乾糧,緩解一下腹中飢寒。

返程的路上比較輕鬆,把空布袋披在肩後,繩子系在腰間,手持木棍,步履匆匆。不時情不自禁地摸一摸兜裡的錢,暗暗算計一下一天的盈利。趕到家裡,也就夜幕降臨了。

起早貪黑,往返幾十裡,雖然很累,但是摸著兜裡賺來的幾塊錢,心裡卻是甜滋滋的。有了第一年的經驗,第二年冬天接著幹。這樣兩個冬天,跑騰了二十幾趟,賺了幾十塊錢。拮据的家庭初現曙光。

這正是:天上不會掉餡餅,改變生活靠巧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