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培訓為什麼感覺這麼好雜文隨筆

來源:才華庫 1.21W

一次培訓是否成功,我覺得最主要的標誌是它在學員的心裡激起了多大的震盪,心湖中的漣漪會傳播多遠,持續多久。

這次培訓為什麼感覺這麼好雜文隨筆

無疑,這次唐山名師班的北大培訓是非常成功的!

僅僅七天的學習。大師們以其前沿和高階,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扇窗,視界突然如此開闊,在開闊中也愈見自己的渺小,時時為自己“教師”“名師”的稱號而汗顏;學員們敞開心扉交流,常常為他們的博學與敏銳擊掌讚歎,亦常常被他們的真誠和熱忱深深感染,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在一條看不見的流裡,被推著向上向前。說不清為什麼,總在期待;說不清為什麼,總在回味;說不清為什麼,總在思考。最最頻繁冒出來的念頭是——真的應該好好學習,應該乾點什麼,作為一名老師,不進步就是退步,無作為便是失職了。這不斷洗滌和過濾自己的,是北大的校園文化,還是唐山的名師文化?抑或兼而有之吧!

忍不住探尋,這次培訓為什麼感覺這麼好?

也許是因為課程的選擇吧!

在培訓前,我有幸接受問卷調查來參與選課,從八十來個名家講座中遴選出十多位專家來為我們授課。我一邊上網搜尋資訊,一邊多重權衡比較,既照顧到自己的口味,又考慮到群體的需要(總不能太自私吧),用了足足兩個多小時才提交了選課結果。當然選課的過程中也學到了不少東西呢。

市教育局領導將大家上交的問卷整理歸納,終於精選出了我們的培訓課程。難怪以前的培訓每次能收穫三兩個精品講座就不錯了,而這次培訓課課都是精品,令人耳目一新、為之一振之處層出不窮。

也許是因為學員本身吧!

這次的唐山名師培訓班,大家來自共同的家園,生活、工作在相同的文化環境中,又由於唐山名師經常組織活動,很多學員都彼此認識,甚至是熟悉了,即便不認識的,也大多是久聞其名了。大家彼此之間很親切啊!現在又有機會成為了“同學”,隨著友誼的加深,愈能發現原來我們學員中的每位名師都不簡單。他們理解事物的角度,看待教育的目光,他們對工作的熱情和對知識的渴望,他們的淵博,他們的深刻。每一個人都值得我學習,每一個人都能帶動我提高。“見賢思齊焉”,榜樣就在身邊啊!“能夠成為這個群體中的一員是何其幸運,能夠參加這樣的培訓又是何其幸福!”培訓中我無數次這樣由衷地慨嘆。也許很多學員都有類似的想法吧,很快地,這個群體就組建成為了一個強大的學習共同體。

也許是因為領導的陪伴吧!

每次唐山名師組織活動,師教處的領導們總是周密策劃,妥善安排,忙前忙後,成了我們名副其實的公僕。難能可貴的是紹輝局長無論多麼忙,都要親自給大家送來慰問、鼓勵和希冀。於是每一次唐山名師活動,大家心裡都暖暖的。

這次培訓也不例外。12月7日清晨,銀蝶翩翩送來一場大雪,帶來清爽潔淨的同時也給我們的行程帶來阻礙。原本30分鐘的路我輾轉了近兩個小時,趕到唐山賓館時,師教處的領導們(我去簽到時看見的有劉洪興處長、袁蘊堃老師和萬金良老師)正忙著核實人數安排車輛。我們比預計晚一個多小時啟程,沒想到的是師教處的幾位領導居然與我們同行。半路上從劉處長口中得知紹輝局長已提前到達北京大學,正在那裡等候大家呢。啊,這風雪無阻的陪伴!難怪很多人都無比羨慕地說“唐山的名師是最幸福的名師”,我們自己早就有這樣的感覺了呢!

還有一個出乎意料——劉處長成了我們的“同學”。這位很有責任心又很有童心的領導,除了安排、協調培訓的各項事情,還和大家一起很投入地聽課學習。馬駿教授講座前讓學員對國際形勢提出自己的疑問,當大家面對這個似乎離我們比較遠的話題一時難以找到感覺時,是劉處長率先打破了沉默,提出了高質量的問題。他的求知與活力,對大家很是一種感染和感召呢!在整個培訓活動中,包括課餘時間,劉處長這位“中年頑童”,給大家開闢了很多高雅的樂趣和情趣。對此,學員們的迴應是由衷的敬愛與感激。

也許是因為北大的校園吧!

這是一片神奇的園地。每每漫步校園,觸景生情總會想到一段段歷史,一個個故事,當抬起的腳落地的一剎那,有時會莫名地覺得也許現在踩上的就是令自己無比仰慕的曾經在這裡求學或工作過的某某歷史人物的足跡。

這是一個文化聖地。文化的氣息充溢著校園的每一處時空。不必說一位位聞名遐邇的文化名人,也不必說一個個早就從書報上媒體上知道的文化成果,單是那一個個角落和那一次次個把小時的隨機的耳聞目睹的'親歷,就足以令我們“貪得無厭”。僅舉兩個小小的例子。全班合影完畢,離上課時間還早,到北大圖書館門前轉轉吧,這一轉便邂逅了一場激揚著深深的愛國之情的畫展,加之學員中吳建英和嶽嶠這兩位美術名師的指點,我們這些看熱鬧的外行也頗有收穫,也聞到了些許藝術的氣息呢!如果想蹭課,北大校園中有的是機會,而且十有八九會蹭上大師的課。我和洪豔按照感興趣的課題挑選了一個,講課的是泰斗級的哲學大師——八十五歲高齡的餘敦康教授,助陣的是在哲學界聞名海峽兩岸的八十歲的陳鼓應教授。聽大師的講座,會讓人真正領略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美好感受。難怪整個階梯教室座無虛席,還有那麼多人席地而坐或沿牆靠邊站立。近兩個小時的課,我倆是站著聽完的。這是文化的魅力。對於渴望精神成長的人,從北大校園中隨時隨地都可以汲取到豐富的營養。

也許是因為北大幾位老師的精心組織吧!

雖然僅僅相處7天,北大培訓班的班主任——吳曉風、李冰、吳丹這幾位老師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研修手冊的編制,到上課場地的安排,每次時間或活動略有變動,總能及時通知大家。中午時間短,吃完飯沒時間回住處,學員們會早早來到教室,這幾位老師總是提前給放映有關北大的資料片,比如燕園的變遷、蔡元培、馬寅初等等,身處北大讀北大,總有與平時不一樣的感覺。

與往常培訓不同的是,每天晨讀由學員組織,教授講座後的小結也由各組組長承擔。於是這兩個很容易被忽略的小小環節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物理老師領讀古文,數學老師領誦古詩,語文老師教唱歌曲,而且又都反串得那麼韻味十足,以至於大家讀得群情振奮,唱得意切情深。每每此時,便覺自己真的又回到了學生時代。直到現在,想起來仍覺回味無窮。培訓中晨讀與小結的環節也引發了我對工作的反思: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對於很多能夠放手的事情,是否也把更多的舞臺留給了學生呢?

平常我們總愛說“教育是發現,是喚醒”,其實我們教育工作者自己也需要發現和被發現,更需要喚醒與被喚醒。被同伴喚醒,被領導喚醒,被大師喚醒——喚醒尚在休眠或即將休眠的正能量,讓心升溫,讓生命綻放。在打點好自己小生命的同時,也給他人給這個世界帶來一點溫暖與美麗。

這次北大培訓為什麼感覺這麼好?我覺得最大的價值在於她喚醒了我們身上的許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