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玩物不喪志為題目的隨筆

來源:才華庫 5.89K

玩,從年齡角度來評判:孩提時的玩,是為玩耍,長輩會誇其活潑可愛;求學時的玩,是為貪玩,一般令家長、老師揪心,生怕其喪志;入職後的玩,是為愛好,或談不上修心養性,倒是自娛自樂,放鬆心情,尋求一種心態的平衡。

以玩物不喪志為題目的隨筆

“玩”字前面加上一個“文”,這就有意思了。曾記得《鑑寶》節目介紹過一塊靈璧石,其上有王安石的題銘刻款,可見玩與文的淵源已久。

有位藏友是這樣對“文玩”定義的:“是您自己通過把玩一樣可以承載歲月的東西,去記錄下我們歲月流淌的痕跡。”可能文玩之精髓就藏在這句話中吧!其實每一個玩家都會有自己的心得,或平實、或浮華,但終究是一種文化、歲月的積澱。

筆者在入職前,也算是一個愛玩之人。郵票、糧票、古錢幣、電話卡等等,都視為珍寶。隨著年齡稍長,漸沉迷於網路。電競界倒是出過幾個世界級的冠軍,但給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皆是些不務正業之徒。筆者玩了十年的電競,如願捧得騰訊的年度大使獎盃。若以其去衡量十年的青春,倒也不覺得沉甸甸。入職後,本以為可以繼續童心未泯。為了畫畫,購得一大堆畫具,卻鮮有心境提筆一書。而後養龜,苦笑稱這中華草龜體質良好。而後迷戀上多肉,一個夏天見其仙去大半,又覺心疼無愛。

礦區有位年輕人,愛寫作、愛攝影、愛木雕、愛音樂,卻又在各各愛好中尋求自我的提高。作為朋友,又難不去豔羨。

曾在《讀者》中認識了玩物玩了一輩子,玩出“京城第一玩家”的王世襄先生,也曾在電視節目中認識了“中國木雕第一人”黃泉福先生。此二人或許是我短暫的玩物旅程中所膜拜的大師吧!

其實在筆者看來,“玩”是發自人類本性的,貪於娛樂的表現,而能在“玩”中去堅持自我,去不斷學習和積累,即便不求在“玩”中有所建樹,也無形中是對自我品德以及修養的一種提高與昇華。玩物之人的沉澱,如把玩件有了包漿;如烏龜更換鱗片;如多肉從小苗成為老樁。這些沉澱皆非朝夕可見,而是年復一年,乃至一生的學習、磨鍊以及領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