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克服自卑情緒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來源:才華庫 3.36W

自卑是指一個人由於生理或某些心理缺陷而輕視自己,總認為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的一種心態。奧地利心理學家、醫學家阿特勒認為,自卑感人皆有之,且自幼年就開始了。如果讓自卑感繼續發展,則會產生自卑情緒,若進一步惡化,可導致精神障礙,如憂鬱、焦慮、強迫症狀等等。一個人在自卑的同時,往往有尋求補償的願望,如以優越感的補償作用來維護自我尊嚴,以此擺脫自卑。但優越感作為一種心態,如果處於不恰當的地位,則可發展成為自大自傲、自我欣賞、自我陶醉,而阿特勒認為優越感的本質還是自卑。他根據自己童年親身經歷,以及在醫療實踐中接觸到的病例,認為自卑感的產生是由於幼年時感到自己瘦小體弱,需要安全保護,並且一舉一動都受大人控制的結果。

教孩子克服自卑情緒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自卑情緒的表現有多種形式,現舉兩例。如一位女學生,自幼長得就胖點,上學後同學中有人叫她“胖姑娘”。這對一個女同學來說,無疑是一個精神刺激。回家後照鏡子,越照越感到肥胖,思前想後,產生了自卑心理。於是採取控制飲食的辦法來減肥,這在心理學上叫“補償”。剛開始節食時尚能忍受,當減到每餐只吃50克,胃提出抗議了。這個姑娘平時喜吃零食,見了美點佳餚就垂涎欲滴,實在難受,於是減食與飢餓,減肥與嘴饞之間產生了控制與反控制的矛盾。她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一面吃,滿足口饞之慾,食後則用手指挖喉嚨,把吃進去的食物吐出來,似乎兩全其美了。但是長期如此,導致女孩產生條件反射,一見食物就厭惡,最嚴重時竟滴水不進,生了重病。

李某是某大學二年級學生,近來感到學習困難,注意力不能集中,記憶力下降,失眠多夢,自以為患了神經衰弱,要求出具證明,請求校領導同意他休學一年。在檢查中。我們發現他情緒抑鬱,對學校生活不滿。與他個別談心後,才搞清了癥結所在。原來他來自農村,在原籍國小、中學讀書時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頗得老師讚賞,也是家裡的寵兒。高中畢業,考入某市重點大學後,他躊躇滿志,期望在大學一顯身手,目標是各科成績都奪魁首。但事與願違,一年過去了,他發覺大學中尖子學生很多,他發奮苦學,考試成績還是達不到他的目標,於是自卑心理便油然而生。他怨天憂人,不僅加深了自卑,還對同學產生了嫉妒心理,終日沉溺於自卑、憂鬱、沮喪、嫉妒等不良情緒之中,學習當然跟不上去了,就選擇了逃避現實。

任何人都可能隱藏著自卑情緒。作為家長和老師要注意觀察孩子,發現孩子有自卑心理和表現,要引導他們正確對待,積極調整心態,克服自卑心理。

一、要善於自我補償。自卑不一定都是壞事,只要善於自我補償,可能成為激發奮鬥的動力,阿特勒自幼駝背,行動不便,處處比不上哥哥,從小就有嚴重自卑感。5歲時患了一場幾乎喪命的重病。從此以後,他決心學醫,他的生活目標是克服死亡的恐懼,後來終於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這是一種良好的補償方法。而上述那位神經性厭食的姑娘,採取的是不合理的補償方法,結果身心俱傷。倘若她能運用運動、體育鍛煉等正確方法來減肥,後果可能完全兩樣。

第二。要正視自卑心理。自卑是自我憐憫的.一種心理反應,在正常人中也會有的,不一定都是病態心理。問題在於有了自卑感要面對現實,客觀分析,否則會導致憂鬱症的發生。

第三。要正確審視自我。一個人要正確審視自己和別人。上文提到的李某在大學讀書時好高騖遠,這是童年時期自高自大的繼續。其實,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正確地審視自己和別人,可以克服自卑感。

第四,要主動與朋友交往。自卑者常孤獨、抑鬱,所以一定要主動地把自己置身於群體之中,主動參加社團活動,多與朋友交往,開闊視野,發現別人的優缺點,也要看到自己的長處與不足。因此,參加社會活動,對逐步克服自卑情緒大有好處。

如果孩子有了自卑情緒,作為家長和老師不必過分擔憂,要多給予孩子以愛心關注、耐心幫助,適時引導孩子正確評價自我,增強自信心,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讓自信、快樂、伴隨孩子健康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