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懷念隨筆

來源:才華庫 2.17W

歲月悠悠,翻閱塵封的往事,有歡樂,有痛苦;有幸福,有苦難……千種心酸,萬般滋味,始終銘刻於心的唯有哪些磨練人品性的歲月。

永遠的懷念隨筆

上世紀六十年代,新中國成立時間不長,雖然人民當家做了主人,但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糧食十分緊張。每一家在做飯的時候都要摻拌著許多山茅野菜。同時,家裡還要煮上一鍋野菜,因為沒有油,就只好放上一點鹽巴,不然的話,一家人的肚子就填不飽了。

有一天下午,只有年齡尚幼的我和八九歲的哥哥在家,我們倆實在是太餓了,哥哥就出去找吃的。過了一會哥哥不知從哪裡找來一小捧細米糠,一回到家,他就找來家裡唯一的最好的、生鐵鑄的那口大鼎鍋。只見他從水缸裡打來兩瓢冷水摻到鍋裡,迅速地把鼎鍋放到隨時都在火塘裡放著的那個三角架上,把火燒得很大很旺,水燒開後,哥哥就從他的口袋裡,掏出米糠來撒在鍋裡,用筷子使勁地在鍋裡攪拌,很快一鍋米糠稀飯就煮好了。當哥哥把鍋端下來放在地上去拿碗筷的時候,我就一直蹲守在熱氣騰騰的鍋邊,等待著哥哥快一點找來碗筷。這時,母親從外面回來了,剛一跨進門,正巧我家唯一的那隻大母雞驚慌地從神龕上飛了下來、把我碰倒在鍋上,那時我沒穿衣褲,當即我的肚子就被燙傷,我疼痛難忍的叫了個通天。從此以後,我的肚皮上就留下了八九公分長、呈月亮形的疤痕。這一道為吃糠稀飯而留下的疤痕也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裡,併成為我日後努力讀書的動力之一。

為了爭取每年能夠多分一些糧食,讓家人能夠吃得飽一些,我一邊讀書,一邊撿糞,每年都要交給生產隊幾千斤晒乾敲細的農家肥折算為工分。同時,一邊放牛,一邊掙工分。當時村裡最大的、生產隊用來拉石頭碾子榨桐油、菜籽油的那兩頭牛,由我家承包放養,每天算半個勞動力的工分(全勞動力每天計8分工分)。在放牛的過程中,我不僅對書本知識進行了鞏固,還積累了許多挖山藥、採野菜的經驗,對山上的野菜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哪些好吃哪些不好吃,我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對一個孩子來說,在既缺糧、又少油的條件下,做這些事情是相當消耗體力的。每當看到我累得不想讀書的時候,父母常常鼓勵我說:“窮人靠養豬,富人望讀書”、“肥不過雨,大不過理”,也就是說,一個人要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在年輕的時候要讀書學習,要有文化知識才是立足社會的根本。同時做人做事要講道理,不能蠻橫,“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明白了這些道理以後,再苦再難我也咬著牙堅持著。在師範讀書的時候,由於我學習刻苦,做事認真,連續3個學期都被評為了“三好學生”,光榮地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組織。

父母不僅從語言上鼓勵我,讓我明理,他們還用行動告訴我,什麼是勤勞。父母日出而作,頂烈日,冒嚴寒,戰酷暑,風雨來,雨裡去。夜晚操持料理家務,從來不睡也沒有條件睡過懶覺。深更半夜,當我從夢中醒來時,母親還在點著煤油燈,不是在舂碓推磨,就是在收拾料理家務。人們常說,農民的活計比牛毛還多。的確如此,秋收時節,要儘快把田地裡成熟的莊稼搶收回來,晒乾揚淨,挑選出顆粒飽滿、籽水好的先交國家的公糧,剩下自家的糧食要分類收拾裝進籮筐或者倉庫裡,以防老鼠與人爭糧。家裡雖然很窮,但隨時都收拾得乾乾淨淨,井井有條。

改革春風進萬家,經濟騰飛跨戰馬。今天我們的生活正在發生著巨大變化,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鋼筋混凝土澆灌的小洋房取代了矮小的土坯房,村村通了公路,人們不再為穿衣吃飯而發愁,如何養生保健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現在的生活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然而過去的那些往事,我始終難以忘懷。如果說是母親給了我生命,那麼,是苦難給了我磨礪,讓我學會了堅強,成為永遠的懷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