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該死的溫柔雜文隨筆

來源:才華庫 1.1W

The Quiet American,相隔很久再看一遍,撿拾起很多細節。

你那該死的溫柔雜文隨筆

本科的英美文化課老師,是個疑似文青的智慧小男人,課上得水分很大,常常播個小電影什麼的,似乎特別為我們選過這片。倒流回去大一視聽課的美女老師也是個女文青,似乎也愛插花放碟。在母校的好時光,那座已經夷為廣場建起圖書館的舊電教樓兼電影廳,四五塊一晚的夢境持續了一兩年。回想真是神馬都如夢哇。

我一度很迷這個故事,在河內還買來企鵝的盜版看,丫有廣西出品海盜影碟店,連LP書的盜版都有,老街那還有二手英文旅遊書店。不過最後沒去成西貢,那才是東方的小巴黎,冒險家的樂園,一切故事發生的地方。後來要給小男人交一篇作業,就是安靜的美國人的評論,寫得不能再糟糕,拖到用中文寫,要鏡頭語言分析沒分析要文化立場沒立場,所以一句不記得。(彼時未混豆瓣,不然。。)

現在看電影,拍攝時間比想象的遲(2002),戰爭場面比記憶的小,室內戲心理戲對手戲是主要的。比記憶中還要精彩和複雜,除了左顧右盼或者手勢過剩的越南演員,Michael Caine 和Brendan Fraser肢體語言利落,眉頭眼風均是戲,連面癱面抽表情都非常棒。

正如短評寫的,戰火,老之將至,陰謀,角逐,背叛,一等一的格林,一等一的間諜故事。老去的歐洲人佔有不起的越南姑娘,年輕氣盛的美國人背叛理想也無法搞定,這是一個完整的三角暗喻。最終還是寫人性的複雜精妙,雖然格林冷血,不夠勒卡雷高貴和治癒。結尾字幕很長,片尾音樂很劇院很史詩很悠遠很悽清,夾雜女聲吟哦,頭尾呼應“越南是一個你來了就走不脫地方”之類旁白。作為一個前亞洲殖民地人,我深深的明白,soundtrack換個陝北信天游過黃土進了高粱地,打著燈籠在外婆橋搖出銀幣,再或者聽個周璇小曲,在上海的百樂門觀賞燈紅酒綠,對西方人是一樣的煽情效果。

安靜的美國人也沒法免俗,半故意為之的殖民地符號俯拾皆是,外國記者雲集的'洲際酒店,舞場,奧黛姑娘,蔭涼小樓裡的居所,紅木床架,街市,因越戰出名甚至進了魂鬥羅遊戲的芭蕉沼澤地。 本地人也許吃飯會點一排蠟燭,但作為儒教影響下,充滿世俗生活,歷經戰火的窄小發展中熱帶國家,殖民風味之美可能就像他們藝術街上的臨摹油畫,虛假,硬性呼喚解讀。所以,毫無疑問地,這些殖民符號別名矯情。

但,故事本身是如此的天生麗質!就算三角關係過於突然,Pyle和記者大叔之間的情誼和信任簡直有點過火,看到得意志滿的美國青年在巷子裡逃命,我能嗅到絕望;看到結尾老男人對那很傻很俗氣的姑娘承諾說,我再也不離開你了,還是感動得心悸。更不用說片尾音樂的效果,腦子裡過了一遍他們互相間的背叛和欺瞞,又滿足又驚心。

我最近有個不切實際的人生念頭,所以一部接一部的在看關於越南的電影。前天看了情人,已經被這種半真半假的故事感動過一次,你完全可以稱作是被自己的情懷感動。造型無可挑剔的少女杜拉斯,為上學去橫渡濁浪滾滾湄公河,遇見一個命定的中國男人,他們在鬧市裡有一個幽祕的房子,一切關於愛的親近與疏離都在那裡發生,云云。這和安靜的美國人,還有德納芙主演的印度支那,還有毛姆原作諾頓主演的面紗,某個程度上都相似——最好看的還是人的心,就算遠在異國,也能充滿七情六慾,拿貪嗔痴去毀掉親人愛人的生活,或者參與歷史。

以前無視的點,(小說好像沒有這麼明顯的補充)結尾記者大叔一直留在越南了,暗示他經此一役,從此和越共搭上線,在美軍人間地獄的歷程裡,持續發揮著他無冕之王的作用。和小美國佬的PK,他完勝,代價是犧牲了一個年輕的自己,又朝著墳墓走近了一點點。又有什麼關係?他金屋藏的嬌蘿莉還在,也是他刻骨銘心相守,好生相待的。法國人的逃離,美國人的深陷,吳庭豔政權的建起和傾覆,成就了他老死在情人懷裡的願望。越南三角奇情,加持西方國家在越南的戰史這條暗線,有著格林的品質保證,故事陡增厚度。而杜拉斯則是用刻骨深情與冷漠交替,足以征服多數人。殖民風格故事到底需要怎樣的誠意,才能不被當作自辱的獻媚?印象裡,我不喜歡沉默然等同饒舌炫技炫文化的陳英雄,大概是因為他的故事,就沒有如此抵死溫柔。

沒心情寫完整評論,覺得但凡每一個點都好都有可觀,可以咀嚼個沒完沒了。我那點家國意識歷史滄桑感,好像找到了洩洪口。不可再沉迷,還是徹底沉迷下去好呢?

勒卡雷的鍋匠裁縫士兵也要拍成電影了,卡司豪華。我多麼期待啊。要是再票房好,和星戰一樣,有生之年能奢侈的看到三部曲,那真是該滿足了。第二部,也有越南的影子,還有柬埔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