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甸隨筆

來源:才華庫 2.37W

“蓮花甸”是在衡陽平原的耒水河旁東岸的一個村角,這麼個很小很小的地方,原本不叫這個名字,是我來到這裡之後,就給她取這麼個名字吧。如果路人經過這裡問起“蓮花甸”來,這裡的居民恐怕沒有一個人能回答得出。因為這地兒通常叫著“王甸屋場”。但是這地兒有一個傳說,周圍居住的人們無不知曉。相傳這裡是一座蓮花臺,很久很久以前,在夜深人靜時,有人曾看到一朵蓮花在這地兒慢慢盛開,並散射出晶瑩光芒。當天亮時,她又卻退去了。於是,這裡的人們紛紛議論這是觀音顯靈了,護佑著他們風調雨順,歲歲平安。當我聽到有這樣的傳說,一個小小的村角,陡然在我心裡成了大地,由衷的膜拜和祈福!

蓮花甸隨筆

“蓮花甸”從地形上看,恰似一朵蓮花。花蕾的中央部位稍高一點的凸顯出來,形成一個平臺,現住著三、五戶人家。周圍直徑不到五百米的這塊土地,散開著十二、三口魚塘鋪臥在丘丘稻田之間。口口魚塘形似綻放的片片花瓣,丘丘稻田宛如繁茂的張張荷葉。難道“蓮花甸”不能因此而得名麼?

說起我與蓮花甸也有一些淵源了。二十多年前我從海南軍區調到衡陽的部隊就駐紮在她的邊緣的山窩裡。又因新的姻緣,開始讓我親吻這塊土地,並由此萌生了遊子歸心之感,於是,這片土地成了我真正意義上的第二故鄉。現在以致我的終身可能離不開她了。晚年我有幸選擇定居在這裡,就是得益於我老婆娘家就在這裡。衡陽是我30歲以後工作的地方,子女也在這裡長大、就業、安家,這就使我沒有多少理由不留在衡陽定居了。城市的生活環境雖然有很多優越,但她的喧譁、嘈雜、擁擠、尾氣、霧霾和朦朧讓我難以舒悅。視覺、聽覺、嗅覺已經失去了原本屬於她的清晰。在衡陽城裡居住,幾乎看不到萬里晴空的一天。可我每每來到蓮花甸,就有一種重見天日的感覺。藍藍的天空,時而白雲朵朵,時而彩雲飄飄。清晨,每當紅日冉冉初升時,東方的山樑林間會形成一堆一堆紅紅的火球。彷彿的時候,以為森林失火,定睛的時候,原來是根根林柱和枝葉把一個碩大的紅日肢解的支離破碎。不一會兒,堆堆火球又慢慢地融為一體從山頂間魔術般的供出一輪紅日。這時的蓮花甸被萬道紅霞輝映,顯得更加清爽明秀,紅潤羞澀。待到夕陽西下時,那遠遠的青埂線上,稀稀拉拉、隱隱約約的樹丫間,懸掛的溫和的紅日,當淡雲縈繞,輕煙薄飄的時候,她已經用柔麗的霞光搖曳起衡陽城池的睡眠。晴朗的夜間,這裡的晚空,讓我又回到了兒時對那滿天星星的無限憧憬。你可以隨著月兒飄移,隨著流星滑過,還可以隨著北斗隱去。。。

蓮花甸,不僅有空氣質量的`上乘,地下水源也十分的充足。衡陽本身就是盆地,耒水河又從蓮花甸的東南向繞一大灣流向西北,如果不是被高高的人工河壩攔著,這裡也許是一片汪洋。所以這裡的地下水給我以取之不盡之感。且地下井水清甜可口,冬暖夏涼。儲水的魚塘星羅密佈,從未有過乾枯,稻田、菜地用水取之即來。於是,這裡的每戶農家幾乎都有一口魚塘,活蹦亂跳的魚苗從農家的筐裡一尾尾地進了這裡的池塘,以為進了它們的小天堂,卻全然不知從此即成了人們的甕中之鱉。你想釣就釣,想抓就抓,想網就網。而魚是懶得理會這些的,仍然我行我素,傲游水底,飛躍湖面。戲水、搶食、穿梭、追逐、叢集,把個魚塘鬧騰的波光四起,渾濁時現。自由、悠閒、歡快,讓這水中的魚兒體現的淋漓盡致。特別是藕塘裡的草魚更讓我好奇,你站在藕塘的岸邊,是看不清水面的,但,“噗通··噗通”的水聲一會兒在這裡響起,一會兒又在那裡響起,時而還傳來“吱嘎、吱嘎”的啐響。待你仔細觀察,原來是一條條草魚不時地彈跳躍出水面,撕扯、嚼咬著張開的鮮嫩荷葉。這時的你只能靜靜的呆呆的聆聽、觀賞。如若岸邊稍有一點聲響,藕葉下的水中會“唰”的一聲,泛起好多處的波漪,迅即池面上風平浪靜,鴉雀無聲。由此可以想象,這裡的水也能給魚一個精彩的世界。

這裡的土質溼潤肥沃,農民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蓮花甸所在的平原坐落著四個村,他們是王江、茅坪、花江和歐陽。可謂聚集著千畝良田。一派田園風光的景象勝似伊甸園,足以讓你心曠神怡,恬靜甜潤。田土裡的莊稼大都以油菜、稻穀、西瓜和蔬菜為主。我問當地農民,“為什麼不種小麥、棉花和玉米呢?”他們說這些農作物田間管理繁瑣,收割也特費神費力。於是,春天裡的花開時節,遍佈甸坪的油菜花,金燦燦,一眼望去是一遍黃色的花海。而其他的花枝葉草卻顯得躲躲閃閃,羞羞答答。秋天到了,稻子熟了,甸坪裡又是黃沉沉的一遍,金穗垂地,稻香四溢,每當我身臨其景時,彷彿聽到了收割的號角和糧倉的召喚。這種豐收的年景就這樣的迴圈往復著。你說,這能不喚起衣食的人兒內心所向麼?當然人們的勞作功不可沒,但優質的土壤是蓮花甸的先天資源。

蓮花甸的黎明,把你從睡夢中喚醒的絕非公雞的報曉,而是果樹枝頭鳥兒的鳴唱。清早起來,屋前樹梢畫眉的歡快,低空小燕的盤旋起舞,遠方素樹黑鳥的群棲,還有地面八哥的蹦蹦跳跳,我便開始了與鳥的晨練。這裡是屬於鳥類比較多的甸坪,高空飛的有大雁、老鷹、烏鴉;中空飛的有白鷺、褐鷺、丹頂鶴;低空飛的有斑鳩、野雞、燕子、麻雀、布穀、畫眉、黑鳥、八哥;地上走的和水中游的有竹雞、秧雞、鶡雞和野鴨。還有很多鳥,我已經叫不出它的名字。甸坪裡雖然成就不了鳥巢,但它成就了鳥的覓食場。特別是春耕和收割的季節,各種鳥都會來這裡集會,於是,鳥景就此產生。

蓮花甸有人居住的歷史,可能只是從清朝始。這裡的王姓祖公自清朝中期就開始在甸坪裡留天留地,並從臨村的王江遷居至此。於是這裡就有了“王甸屋場”的名稱。這裡的第一代王姓祖公一家,從看一些留下的歷史印記和聽一些相傳的老一輩述說,感覺應該是較為富有的大戶。擁有甸坪的田莊近百畝,房屋用人力從遠方運來的條石作房基,現在還遺存了極少的雕刻的鼓石墩和柵欄條石柱以及門檻石。遺憾的是這樣興旺的時段也許只是前兩代,後來就慢慢的動搖了地主的根基以致分家剝離並逐漸撤除舊屋,各自就地間開來搭建一隻只矮小土磚房,落敗的跡象一直顯現在了新中國誕生後。但人丁延繁還是比較旺盛。到我老婆這一代已是第五代,現在已有第八代子孫了。一大家族近百號人跟進了改革開放的時代,才開始擺脫貧困重新發家致富。少部分在這裡建起了農村小洋房,大部分遷出甸坪住進了新樓。並各自農耕、務工、經商、畜牧、進城,奮發興業,過著小康般的生活。

熱門標籤